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演化》
相較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度,靈長類動物的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其腦容量。這項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的研究是同類分析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並對目前有關人類和一些靈長類動物為什麼演化出了比大多數動物更大的腦部的假說提出了質疑。
在此前有關靈長類動物腦量演化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群體平均成員數量與該物種腦部質量佔身體的比例之間存在相關性。然而,若將社會複雜性的不同衡量標準納入考慮範圍(例如是否為一夫一妻制),則結果並不一致,人們也尚未對其他潛在的環境驅動因素進行探索。
美國紐約大學Alex DeCasien及同事匯集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非人類靈長動物腦量數據集,其中包含了140多個不同物種,並探討了腦量與多個社會性量度(群體規模、社會結構和交配行為),以及攝食習慣之間的關係。
他們沒有在大腦與任何社會性量度之間找到聯繫,但發現飲食具有更強的預測功效。
在考慮到每個物種的演化親緣關係及體型後,作者發現,吃水果的靈長類動物的腦組織比吃植物葉子的靈長類動物多25%左右。雖然作者的分析未能說明為什麼吃水果會帶來更大的大腦,但他們認為這可能是由認知需求(與記憶水果位置、手工提取果肉有關)和熱量獎勵( 攝入熱量豐富的水果,而非熱量貧乏的植物葉子)聯合驅動的。
在相應的文章中,英國雷丁大學Chris Venditti寫道:「我相信他們的研究將會引導並重振有關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認知複雜性的研究領域,雖然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