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靈長類動物腦容量

2020-11-22 科學網

 

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演化》

相較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度,靈長類動物的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其腦容量。這項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的研究是同類分析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並對目前有關人類和一些靈長類動物為什麼演化出了比大多數動物更大的腦部的假說提出了質疑。

在此前有關靈長類動物腦量演化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群體平均成員數量與該物種腦部質量佔身體的比例之間存在相關性。然而,若將社會複雜性的不同衡量標準納入考慮範圍(例如是否為一夫一妻制),則結果並不一致,人們也尚未對其他潛在的環境驅動因素進行探索。

美國紐約大學Alex DeCasien及同事匯集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非人類靈長動物腦量數據集,其中包含了140多個不同物種,並探討了腦量與多個社會性量度(群體規模、社會結構和交配行為),以及攝食習慣之間的關係。

他們沒有在大腦與任何社會性量度之間找到聯繫,但發現飲食具有更強的預測功效。

在考慮到每個物種的演化親緣關係及體型後,作者發現,吃水果的靈長類動物的腦組織比吃植物葉子的靈長類動物多25%左右。雖然作者的分析未能說明為什麼吃水果會帶來更大的大腦,但他們認為這可能是由認知需求(與記憶水果位置、手工提取果肉有關)和熱量獎勵( 攝入熱量豐富的水果,而非熱量貧乏的植物葉子)聯合驅動的。

在相應的文章中,英國雷丁大學Chris Venditti寫道:「我相信他們的研究將會引導並重振有關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認知複雜性的研究領域,雖然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章)

 

相關焦點

  • 飲食習性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
    原標題:飲食習性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   科技日報華盛頓3月27日電 (記者劉海英 張夢然)人和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比其它脊椎動物要大很多。為什麼會這樣?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社會大腦假說,即社會關係因素促使靈長類動物大腦增大。
  • 科普:與靈長類親戚比 人類睡得太少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美國一項新研究指出,與我們的靈長類親戚相比,人類睡得太少了。從體重、腦容量、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來看,人類平均每天應該睡9.55小時,但實際只有7小時左右。  美國杜克大學科學家綜合以往多項研究數據,分析了30種靈長類動物的睡眠情況,發現人類是其中睡得最少的,也是實際睡眠時間與理論睡眠時間差異最大的。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自然人類學報》上報告說,他們用兩個統計模型分析數據,根據生理特點、行為模式和生活環境預測各種動物的睡眠時間,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 科學家再現了人類與靈長類動物在進化中分開的歷史時刻
    如果觀察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腦容量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1700萬年前,人科從長臂猿科的祖先中分離出來。1000萬年前,人族從大猩猩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700萬年前,人亞族從黑猩猩亞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
  • 如果靈長類動物學會用火,那它們會對人類及其它動物造成威脅嗎?
    而智人的崛起與它們會使用火種有著分不開的關係,那麼如果現如今的靈長類動物學會用火,它們會對人類及其它物種造成威脅嗎?先說答案,它們不會對人類及其它物種造成威脅。早在600萬年前,靈長類動物的祖先就跟智人的祖先就分道揚鑣,靈長類更喜歡在樹上啃香蕉,吃野果,而智人在遷徙途中碰到了一系列的難題,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智人學會了用火,學會了製作並使用工具,與此相隨的是智人的腦容量在不斷增大,可是靈長類的腦容量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像森林裡的大猩猩,它們擁有粗壯的手臂,靈活的攀爬能力,但卻少了最重要的因素——智慧。
  • 海豚可能是地球上最聰明動物 與靈長類驚人相似
    海豚的兩隻眼睛也分別屬於兩邊不同大腦,當某一邊的大腦處於睡眠狀態時,也可以提防敵人偷偷地接近它。  海豚的智慧  在動物界數一數二  具有「自我意識」  張鵬教授介紹,海豚具有「自我意識」。為了證明動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科學家們曾設計了一個「標誌測試」法。具體做法是:用一種塗料塗抹在接受試驗的動物身上,然後讓其照鏡子。如果在看到鏡子裡的形象後有意審視自己身上留有的顏色標誌,就被認定為表現出了「自我意識」。大部分接受「標誌測試」的動物對鏡子裡的自身形象置之不理,或誤把它當作另一同類而與之搏鬥(如公雞),只有黑猩猩、大猩猩等高級靈長類動物才會利用鏡子來檢查自己的身體。
  • 為什麼有些靈長類動物是成對生活的?
    人類並不是唯一一種能結合在一起的哺乳動物--許多其他動物也是如此,包括相當數量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但是,為什麼成對結合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呢?動物物種之間的社會關係和交配行為就像物種本身一樣千差萬別。在我們的遠親中,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約有五分之一是成對生活的。在一篇新的研究論文中,這兩位科學家試圖解釋是什麼驅使某些靈長類動物形成了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在哺乳動物社會系統的進化過程中,作為一對生活代表了一個進化之謎,因為如果雄性不與雌性結合,它們可以獲得更高的繁殖率。
  • 基因或決定腦容量與語言能力
    人類語言和大腦容量與特定基因變異有關20世紀末,FOXP2基因的首次發現,鼓勵人們假設該基因的正常變異與語言的發展進化有關。遺傳學家W. Enard等人首先追溯FOXP2基因的進化歷史,發現其幾乎出現在所有的脊椎動物當中。通過測定一些靈長類動物的FOXP2基因,並與人類的該基因進行比較,證實FOXP2的進化非常有限。
  •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陳丹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除了靈長類,還有哪些動物能認出自己?
    近50年來,科學家測試過各種動物:先讓動物熟悉鏡子這種東西,然後在動物身上打個標記,這個標記只能從鏡子裡看到。如果動物照了鏡子,然後觸摸或查看自己身上的標記,它就通過了測試。人類通常要到蹣跚學步時,才會抵達這個裡程碑。其他物種很少有能通過測試的。能通過的基本都是腦容量較大的哺乳動物,比如黑猩猩。
  • 人猿起源-靈長類動物
    猿是一個總稱,靈長類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較慢。高等種類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 靈長類動物能區分熟人面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ierfotoagentur 近日,研究人員在獼猴大腦中鑑別出兩個新區域,似乎能幫助該動物識別
  • 靈長類動物對死亡也有認識
    根據考古記錄,早期的人類就已經開始做一些其他靈長類動物不做的事—有意識地用土掩蓋死者。
  • 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靈長類動物,你造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靈長類動物,你造嗎?人類大概是唯一有可能陽痿的人科動物。畢竟,桃子今天要科普的冷知識是: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所有靈長類動物。看起來很威猛但其實很一言難盡的其他大型靈長類動物But,在驕傲自滿的同時,你有沒有心懷萬物地想一想:明明
  •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這個因素決定
    為什麼一些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比其它動物要大?原因通常被認為是社會行為,即靈長類動物生活於更大更複雜的社會群體中,為了更好地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就需要更大的大腦。這一理論已經形成了20多年,也被稱為「社會腦假說」。通過對大量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希格漢姆和同事阿列克斯-德卡塞因得出結論認為,「社會腦假說」理論並不能夠完全說明問題。
  • 靈長類發出聲響就可能引來危險,為什麼人類嬰兒還會哭?
    事實上,人類的獨特之處不光在於大腦、直立、語言等「大」的方面,喜怒哀樂的「小」表情也是我們所特有,尤其是哭,如果回溯得遠一些,人類哭的理由、哭的方式以及淚水的作用,或許都能從演化中找到答案。,而簡單一個斜嘴、挑眉的動作,其他靈長類動物就做不到,因為它們面部肌肉的總數不到人類的一半。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人類體型逐漸變小 腦容量也「縮水」(二)
    大腦「縮水」拉爾說,更令人吃驚的是,現代人的腦容量比祖先小。他說,生活在2萬年前的成年男性腦容量大約1500立方釐米,現代成年男性平均腦容量為1350立方釐米,「縮水」10%,體積相當於一個網球大小。女性腦容量「縮水」比例與男性相當。不過,腦容量減少不意味著現代人沒有祖先聰明,而說明人類學會更好地利用資源。拉爾說,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變得更小、同時更有效率,可以節省大量能量,「如同人們現在用的電腦處理器一樣」。
  • 與動物權利博弈 歐洲深陷靈長類研究泥沼
    他在德國不萊梅大學使用獼猴進行大腦研究,在處理動物權利活動人士的激烈和周期性暴力活動方面經驗豐富。20世紀90年代末,抗議活動達到頂峰時,他甚至在警察的保護下生活,但仍然堅持研究。「我在深思熟慮後才決定使用靈長類動物進行研究。」他說,「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人類的大腦,我相信這是必要的。」 後來,Kreiter發現他又多了一個陌生的敵人:不萊梅政府希望限制當地的靈長類動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