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發出聲響就可能引來危險,為什麼人類嬰兒還會哭?

2020-10-03 FUN知識點

人類的智力和心智在地球上可以說是獨一份,雖然包括我們在內的每種生命,都在演化的壓力下進行著自我改造,但很明顯人類擁有了從自然選擇中解放出來的能力。事實上,人類的獨特之處不光在於大腦、直立、語言等「大」的方面,喜怒哀樂的「小」表情也是我們所特有,尤其是哭,如果回溯得遠一些,人類哭的理由、哭的方式以及淚水的作用,或許都能從演化中找到答案。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出豐富的表情,多虧了面部的44條肌肉,它們左右對稱的分布,無論是笑還是哭,適當地調動這些顏面肌肉就行,而簡單一個斜嘴、挑眉的動作,其他靈長類動物就做不到,因為它們面部肌肉的總數不到人類的一半。對人類來說,笑很容易,尤其是在社交場合,笑的頻率更是比獨處時增加了幾倍,與笑比起來,哭則要複雜得多。

先說淚水,淚水是水,但又只是水,它的成分包括黏蛋白、水分和油脂。靈長類動物也有淚腺,分泌的淚水成分與人類眼淚的成分類似,但對它們來說,清潔和浸潤雙眼是眼淚的主要作用,這兩個作用也是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所共享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沙子進入眼睛或者切洋蔥時,眼淚便會不自覺的往下流,這其實是一種反射作用,此時流下的淚水是為了清潔;在我們疲憊的時候打個哈欠便會帶出淚水,同時眼睛好像也會隨之看得更加清楚,這則是眼淚浸潤雙眼的作用,讓乾澀的眼睛得到滋潤。

然而,除了這兩種基本作用,人類的眼淚還蘊含著情緒的表達。有研究者猜想,人類通過哭表達悲傷可能與一個獨特的場景有關,當人類對於生死有認知後,在族群中有人去世時,會利用一些形式表達情緒,如果有點燃火堆的行為,那火堆冒出的煙就會刺激人眼流淚,此時悲傷的情緒和眼淚就天然的聯繫了起來。但是這種說法只能是猜測,並無證據,也很難找得到證據。

導致人類哭的理由很多,難過、悲傷甚至喜悅都會觸發淚腺製造淚水,在眾多哭泣中,嬰兒期的哭最為特別。從呱呱墜地時那一聲哭,到大約4個月大,哭泣就是嬰兒最好的溝通,直到1歲左右,哭的數量在減少、頻率在降低,因為他們找到了更有效的方式引起注意。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在出生時的啼哭,基本都是C調或者升C調,這是人耳最容易接收到的音調。

其實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靈長類動物都有較長的幼兒期,他們無法像小鹿、小馬那樣一出生就站立、奔跑,甚至照顧自己,而是要緊跟在家人的身邊,時刻被照料,尤其是人類嬰兒。我們都聽過,關於人類的「早產兒」理論,10個月不足以讓嬰兒的大腦完全發育,但如果不早早出生,用21個月的時間讓腦容量達到更高水平,母親們生產時就會面臨危險,這是直立行走和腦容量增大之間的矛盾,人類祖先們只有做出權衡。

人類嬰兒發出的哭聲對於父母來說是蘊含著豐富信息的,吃喝拉撒都從哭的音調中辨別,母親甚至還會因為聽到哭聲而「泌乳」。哭聲不是語言,但卻發揮了語言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哭聲的高低起伏是語音、語調抑揚頓挫的基礎。

與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難過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哀嚎、啜泣。因此有科學家研究指出,人類的哭泣源自預警系統。但是有人會因此產生疑問,如果哭聲是用來發出警報,那麼它會不會引起反作用呢?捕食者在捕獵時,會調動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系統,搜尋獵物的蹤跡,任何聲響,尤其是像哭聲這樣刺耳的聲音,會不會反而暴露了行跡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放眼動物界,雄性孔雀為了吸引異性,長出了一身華麗麗的羽毛,還得在關鍵時刻開屏炫耀,那開屏的雄孔雀是不是會擴大目標暴露自己,引來捕獵者的注意呢?而且拖著長長的尾羽也不利於脫身,那它是不是會更加危險呢?還有紐幾內亞到上的極樂鳥,求偶時跳著獨特的舞步,羽毛的顏色也格外搶眼,這對它們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除了孔雀、極樂鳥這種禽類,靈長類也是如此,山魈的臉和屁股都因為顏色為人所知,也成了它們標誌性特徵,銀背大猩猩背部的銀色毛髮,則是它們在家族成員中至高地位的體現,這些在演化過程中是優勢還是劣勢呢?

其實早有科學家注意到了這些生物演化的獨特之處,並提出一種「不利條件原理」理論來解釋,舉例來說,鳥窩中的雛鳥會不停地啼叫,雖然會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是卻能獲得母親更多的餵食。哭也是同樣的道理,與危險相比,它首先換來的是關注、安慰和幫助。因此,哭是一種生存策略,尤其對於擁有較長嬰兒期的人類來說更是如此,而且演化本就是隨機的,從這一點上說,遠古人類嬰兒的哭聲和很多雄性禽類的鮮亮羽毛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只有人類嬰兒哭得這麼大聲?古時候難道不怕引來捕食者嗎?
    所有靈長類都會發出哭聲如果我們只談論哭聲,那就不一樣了,所有靈長類都會發出哭聲,而且有些比我們的寶寶「哭得還兇」,比如恆河猴。不僅如此,哭聲甚至是所有哺乳共有的一種原始行為,連控制機制和大腦區域都差不多,原因很簡單,哺乳動物有著相同的祖先。所以就哭聲上,人類的寶寶並不特殊,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會這麼做!
  • 人類嬰兒出生必須大哭,其他動物的幼崽會不會?為什麼?
    在整個動物界,人類可以說是凌駕於其他動物之上的存在,這樣人類有著超強的優越感,即使從出生開始,人與其他動物就已經不同了。因為,在整個動物界,除了人類生下來是哇哇大哭外,其他的動物都是安安靜靜的,不會出現像人類的嬰兒那樣哇哇大哭的現象。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為什麼幼崽出生就大哭?其它動物這麼做早完了
    更明顯的是,我們人類的幼崽和自然界其它動物的幼崽大不相同,一切套用在動物幼崽身上的東西,在嬰兒身上貌似都很難適用,成年人類統治地球,但是為什麼幼崽卻如此弱小?母獸產子後會非常虛弱,如果此時幼崽嗷嗷亂叫引來了獵食者,很有可能連母獸都難逃敵手,所以這些幼崽在生下來後會非常安靜,母獸也會將它們叼到隱蔽的地方躲避危險。
  • 那是人類進化的必然產物,父母不必焦慮
    這估計是很多新手媽媽感到困惑的事情,為什麼嬰兒不會睡覺呢?睡覺不應該和吃飯、上廁所一樣屬於人類的本能,為什麼最需要睡眠的嬰兒自己不能獨自睡覺,而需要父母抱睡?我想從人類的進化史方面了解為什麼嬰兒會頻繁夜醒。《養育女孩》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非常完美的解答。
  • 人類近親黑猩猩不會大聲哭鬧,為啥人類嬰兒的哭聲這麼大?
    等果妹兒安靜下來不哭了,福林問道:「媽媽,黑猩猩不是人類的近親嗎?為什麼黑猩猩寶寶就不會哭,妹妹卻哭的這麼大聲?」 嗯???黑猩猩寶寶不會哭??? 又結合了一些嬰兒發育規律之後,我找到了幾種較為科學的說法,整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為什麼人類嬰兒會哭的這麼大聲的原因。 新生兒第一聲啼哭,不見得是真的哭 關於這個,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講過,今天就結合這個問題再分析一下。 胎兒的生長環境,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 為什麼動物幼崽都不會號啕大叫,怕驚動強敵?唯人類嬰兒會大哭?
    反觀人類的嬰兒就不一樣了,遇到什麼事情,都是會先張嘴哭上一場,等父母滿足需求了,才會停止哭泣。那為什麼在我們的認知裡,總是會感覺動物幼崽都不會號啕大叫,以防驚動強敵入侵,唯有人類嬰兒卻會大哭?但人類想要從嬰孩成長為相對成熟的個體,需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在這之前,需要父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撫養。所以,人類看似強大,其實嬰兒時期是所有動物中最脆弱,而且生存能力最差的,而哭聲,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
  • 為什麼人類的嬰兒這麼弱小?別的動物寶寶是說明書,我們是白紙
    隨著我們的頭越來越大,肌肉越來越小,早期人類發現自己正好處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我們無法與更大的靈長類動物爭奪食物,因為它們太強壯了,我也必須躲避那些更大更兇猛的動物,因為它們處在食物鏈頂端,把我們當獵物。可以說,早期的人類主要靠植物,以及一些較小的動物生存。
  • 為什麼都說人類寶寶都很蠢?以前的人類是懷胎21個月?
    ,給自己甚至是整個族群都帶來危險。然而,進化論的結果卻是,會哭的娃更易得到存活的機會,這是為什麼呢?他們害怕野獸,人類幼崽更怕,可又能怎麼辦,只能哭。像警報一樣的聲音,是吸引成年人類的高效方式,自然也不可避免會吸引野獸,好在那時候的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用於驅逐野獸保護族群。
  • 為什麼在所有的靈長類動物當中只有人類沒有毛髮
    我們都知道人類屬於一種高級動物,而和人類最為相似的猩猩、狒狒猴子等都是屬於靈長類動物的,但是為什麼人類卻沒有毛髮呢?而事實上在很久之前人類的祖先(人猿)也是擁有毛髮的,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的進化毛髮逐漸被淘汰,但是為什麼人類要摒棄毛髮呢?同為靈長類的我們有什麼不同之處?
  • 為什麼不是所有靈長類都進化成了人類?
    現代黑猩猩存在的時間比現代人類還要久,但是我們在進化道路上分道揚鑣有600萬到700萬年。如果我們把黑猩猩看作是我們的表親,那我們共同的祖先就像是一個只有兩個後代的曾曾祖母。但是為什麼她其中一個後代的進化能比另外一個要強這麼多呢?
  • 遇到危險有絕招 猩猩發出「親吻聲」裝強悍
    在遇到危險時,動物處於本能會採取自衛措施。章魚會噴出「墨汁」、刺蝟會蜷縮起來用刺保護自己、負鼠則選擇裝死……猩猩也有自己的絕招,危險時會藉助樹葉發出低沉的「親吻聲」,使猛獸不敢貿然襲擊。  叫聲避敵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靈長類行為學家馬德琳。
  • 人類中心視角的錯誤:為什麼其他靈長類沒有變成人類?
    在研究生物演化的科學家眼中,演化不是一場競爭遊戲,相比於其他靈長類來說,人類並非「天選之子」,只是隨著環境的改變具備了更多認識、適應、改變自然的方法和手段,以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但這種能力並未使人類處於生物階梯的頂部。
  • 嬰兒弱小且發育遲緩,人類文明誕生之前,他們怎麼活得下來?
    有人可能認為生物的發育時間與其壽命成正比,其實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比如大象,平均壽命可以達到80歲,而大象寶寶在出生後一個小時就擁有了獨立行走的能力。為什麼只有人類的小孩弱小且發育遲緩呢?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人類的小孩生早了。我們都聽說過「早產兒」這個詞,其表示未足月出生的嬰兒,往往需要特別的照料才能夠活下去。
  • 人類的寶寶生存能力那麼差,在原始社會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人類幼崽的生存方式確實和其它動物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我們先來看看人們的親戚—黑猩猩,黑猩猩的孕期大約是8-9個月,每胎產1子,哺乳期在1-2年之間,幼崽在12歲的時候達到性成熟。靈長類動物整體上還是和人類比較像的,但是人類的性成熟期可能更晚,最晚可能達到16-17歲。
  • 為什麼狼群會養大人類嬰兒,而不是吃掉?
    因此,在野外,人類遇到狼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然而,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狼群卻會撫養人類嬰兒,出現所謂的「狼孩」。那麼,為什麼狼群不會把人類嬰兒當作獵物呢?在狼群的撫養下,人類小孩會逐漸野化,用四肢走路,吃生肉,就像狼一樣晝伏夜出。狼孩會逐漸失去語言的能力,還會學會狼的嚎叫。
  • 動物真的可以把人類的嬰兒養大嗎?為什麼?
    動物把人類的嬰兒撫養大貌似是只存在於神話故事和影視作品中,畢竟人與動物的習性、交流方式天差地別。但是,嚴格意義上說,許多人類的嬰兒生下來就喝牛奶長大,這倒是也可以認為是動物把人養大的,當然,只是食物的供給,無他。不過,如果你在網上搜索一下動物撫養人類嬰兒,你會發現有諸多的所謂真實案例。那麼,動物真的可以把人類的嬰兒養大嗎?為什麼呢?
  • 為什麼只有狼群會養育人類嬰兒,不選擇吃掉呢?
    狼孩 正如字面意思,被狼群所養大的人類兒童,上個世紀20年代,人們在印度的一個山村發現了未知生物,看起來長得很像人類,但卻是四肢爬行,跟隨狼群移動,於是人們捕捉了兩個未知生物,結果發現是人類孩童。
  • 為什麼人類,受不了指甲劃黑板的聲音?
    每次聽到這些聲音,甚至一談起這個,我們都會渾身不自在,起雞皮疙瘩,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德國麥克米迪亞大學教授,米歇爾·厄勒通過實驗發現,最讓人感到痛苦的頻率,並不是最低或最高的頻率,而是那些處在2000-4000Hz之間的頻率,人類耳朵對這範圍的頻率最為敏感。
  • 為什麼人類,受不了指甲劃黑板的聲音?
    每次聽到這些聲音,甚至一談起這個,我們都會渾身不自在,起雞皮疙瘩,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聲音是怎麼傳播的。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空氣、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者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