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智力和心智在地球上可以說是獨一份,雖然包括我們在內的每種生命,都在演化的壓力下進行著自我改造,但很明顯人類擁有了從自然選擇中解放出來的能力。事實上,人類的獨特之處不光在於大腦、直立、語言等「大」的方面,喜怒哀樂的「小」表情也是我們所特有,尤其是哭,如果回溯得遠一些,人類哭的理由、哭的方式以及淚水的作用,或許都能從演化中找到答案。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出豐富的表情,多虧了面部的44條肌肉,它們左右對稱的分布,無論是笑還是哭,適當地調動這些顏面肌肉就行,而簡單一個斜嘴、挑眉的動作,其他靈長類動物就做不到,因為它們面部肌肉的總數不到人類的一半。對人類來說,笑很容易,尤其是在社交場合,笑的頻率更是比獨處時增加了幾倍,與笑比起來,哭則要複雜得多。
先說淚水,淚水是水,但又只是水,它的成分包括黏蛋白、水分和油脂。靈長類動物也有淚腺,分泌的淚水成分與人類眼淚的成分類似,但對它們來說,清潔和浸潤雙眼是眼淚的主要作用,這兩個作用也是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所共享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沙子進入眼睛或者切洋蔥時,眼淚便會不自覺的往下流,這其實是一種反射作用,此時流下的淚水是為了清潔;在我們疲憊的時候打個哈欠便會帶出淚水,同時眼睛好像也會隨之看得更加清楚,這則是眼淚浸潤雙眼的作用,讓乾澀的眼睛得到滋潤。
然而,除了這兩種基本作用,人類的眼淚還蘊含著情緒的表達。有研究者猜想,人類通過哭表達悲傷可能與一個獨特的場景有關,當人類對於生死有認知後,在族群中有人去世時,會利用一些形式表達情緒,如果有點燃火堆的行為,那火堆冒出的煙就會刺激人眼流淚,此時悲傷的情緒和眼淚就天然的聯繫了起來。但是這種說法只能是猜測,並無證據,也很難找得到證據。
導致人類哭的理由很多,難過、悲傷甚至喜悅都會觸發淚腺製造淚水,在眾多哭泣中,嬰兒期的哭最為特別。從呱呱墜地時那一聲哭,到大約4個月大,哭泣就是嬰兒最好的溝通,直到1歲左右,哭的數量在減少、頻率在降低,因為他們找到了更有效的方式引起注意。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在出生時的啼哭,基本都是C調或者升C調,這是人耳最容易接收到的音調。
其實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靈長類動物都有較長的幼兒期,他們無法像小鹿、小馬那樣一出生就站立、奔跑,甚至照顧自己,而是要緊跟在家人的身邊,時刻被照料,尤其是人類嬰兒。我們都聽過,關於人類的「早產兒」理論,10個月不足以讓嬰兒的大腦完全發育,但如果不早早出生,用21個月的時間讓腦容量達到更高水平,母親們生產時就會面臨危險,這是直立行走和腦容量增大之間的矛盾,人類祖先們只有做出權衡。
人類嬰兒發出的哭聲對於父母來說是蘊含著豐富信息的,吃喝拉撒都從哭的音調中辨別,母親甚至還會因為聽到哭聲而「泌乳」。哭聲不是語言,但卻發揮了語言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哭聲的高低起伏是語音、語調抑揚頓挫的基礎。
與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難過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哀嚎、啜泣。因此有科學家研究指出,人類的哭泣源自預警系統。但是有人會因此產生疑問,如果哭聲是用來發出警報,那麼它會不會引起反作用呢?捕食者在捕獵時,會調動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系統,搜尋獵物的蹤跡,任何聲響,尤其是像哭聲這樣刺耳的聲音,會不會反而暴露了行跡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放眼動物界,雄性孔雀為了吸引異性,長出了一身華麗麗的羽毛,還得在關鍵時刻開屏炫耀,那開屏的雄孔雀是不是會擴大目標暴露自己,引來捕獵者的注意呢?而且拖著長長的尾羽也不利於脫身,那它是不是會更加危險呢?還有紐幾內亞到上的極樂鳥,求偶時跳著獨特的舞步,羽毛的顏色也格外搶眼,這對它們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除了孔雀、極樂鳥這種禽類,靈長類也是如此,山魈的臉和屁股都因為顏色為人所知,也成了它們標誌性特徵,銀背大猩猩背部的銀色毛髮,則是它們在家族成員中至高地位的體現,這些在演化過程中是優勢還是劣勢呢?
其實早有科學家注意到了這些生物演化的獨特之處,並提出一種「不利條件原理」理論來解釋,舉例來說,鳥窩中的雛鳥會不停地啼叫,雖然會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是卻能獲得母親更多的餵食。哭也是同樣的道理,與危險相比,它首先換來的是關注、安慰和幫助。因此,哭是一種生存策略,尤其對於擁有較長嬰兒期的人類來說更是如此,而且演化本就是隨機的,從這一點上說,遠古人類嬰兒的哭聲和很多雄性禽類的鮮亮羽毛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