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寶寶天生就很可愛,以至於我們很難討厭他們,但寶寶的有些行為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糟心,比如哭聲。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個正常人很難抵禦寶寶的哭聲,因為它會激活成年人大腦中對注意力和同理心的管理區域,這讓我們很難置之不理。
大聲哭泣可以算是寶寶吸引大人注意的方式,並引導大人提供更多的陪伴、安全、食物和安慰,可以說「哭」是寶寶生存所必須的。
然而,有一點它又和生存相矛盾,因為哭聲提醒大人照顧的同時,也在告訴捕食者這裡有一個無助弱小的寶寶。
在原始的社會,安全本來就沒有保障,大聲哭泣真的好嗎?
在進入正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哭聲和哭泣,這兩個其實是不一樣的,可以簡單的理解一種是大喊大叫,一種是流眼淚。
許多物種都會哭,但我們似乎是唯一一種能將「情感」從我們的淚腺流下來的生物。
雖然我們的哭泣也經常伴隨著哭聲,但是哭泣絕對不是我們天生就擁有的能力,這是後天習得的技能。
新生兒一出生發出的其實是哭聲,而不是哭泣,因為這時候他們還無法流眼淚,只有三個月大後才會開始流淚,真正吸引我們的也正是哭聲。
所有靈長類都會發出哭聲
如果我們只談論哭聲,那就不一樣了,所有靈長類都會發出哭聲,而且有些比我們的寶寶「哭得還兇」,比如恆河猴。
不僅如此,哭聲甚至是所有哺乳共有的一種原始行為,連控制機制和大腦區域都差不多,原因很簡單,哺乳動物有著相同的祖先。
所以就哭聲上,人類的寶寶並不特殊,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會這麼做!不僅是哺乳動物,幼小的鳥類可能「哭聲」比我們更明顯。
即使哭聲普遍存在,但是這種聲音確實更容易吸引捕食者。也很明顯,原始人類不可能像我們現在這樣安逸,很容易遭到捕食者的襲擊。
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寶寶還能哭的這麼厲害呢?看看那些食草的哺乳動物,比如一隻小馬駒,它們剛出生時是如此的安靜,似乎生怕引起捕食者的注意。
人類是群居生物
我們可以在現有的靈長類中尋找答案,比如強壯的黑猩猩,它們碰到捕食者偷襲自己的幼崽時,大多時候是躲到樹上,有時候也會集體自衛。
我們的南方古猿祖先從樹上下來後,爬樹躲避的能力變得太弱了,所以它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集體自衛。
集體自衛只會出現在群居生活的物種中,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學會了這點。
當我們從樹上下來後,其實我們還是「弱勢群體」,經常需要面對捕食者,於是我們演化出一系列「配套措施」來讓自己生存下來,直立行走和群居生活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變得越發重要的。
直立行走讓我們擁有更好的視野,無論是防守還是進攻都具有優勢,群居生活也一樣兩則都具有優勢,我們變得更加注重團隊合作,只要有人的地方,我們就會開始集體出擊驅逐捕食者。
雖然,我們現在的寶寶很安全,但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是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照顧寶寶的,而在原始社會是一群人,這樣寶寶的安全就很有保障了。
另外,捕食者也並不是完全勇敢的,或者說它們也不傻。
如果它們在對獵物的攻擊有10%的機率受傷,捕食者將無法活過一個月,所以他們只會在風險最小的情況下進行攻擊。
所以,雖然我們祖先的寶寶很容易吸引捕食者,但是我們的防禦措施可以讓捕食者不敢靠近,因此可以使勁哭。
好吧,先等等,「使勁哭」真的可以嗎?
雖然不至於完全吸引捕食者,但是它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
人類寶寶哭聲的真正問題
當我們被無助的哭聲所吸引時,小孩自己其實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那就是「使勁哭」會浪費很多能量。
而人類的寶寶本身就是「早產兒」,所以他們在第一年會迅速成長,這需要巨大的能量;另外,人腦非常大,也需要大量的能量。
如果「使勁哭」的話,它付出的能量會是休息時的20倍,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成長。
英國劍橋大學的麗貝卡·基爾納博士通過研究金絲雀,證明了這些能量成本的存在。
她把60隻金絲雀雛鳥從巢中取出,分別用手餵它們6個小時。其中一些是快速餵養,而其他是讓它們先乞求一分鐘後餵養。
結果是:金絲雀乞求的時間越長,體重就越輕,儘管所有的鳥都攝入相同的卡路裡。
這是「哭」的真正問題,而且人類寶寶需要的能量更多,這樣的問題會更加明顯。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太明顯的問題,經常性的「使勁哭」不僅不會得到更多的幫助,還會讓母親無意識的忽略。
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經常「哭」但是實際上不需要幫助(在人類這裡可能是沒有肚子餓也哭),幾次之後,等你真的需要幫助了,母親不一定能夠反映過來,這一點在恆河猴的幼崽中得到了證實。
恆河猴的幼崽對母親的哭聲很大,在母親給它們斷奶的時候哭得更厲害,這可以阻止母親生更多的幼崽。
但副作用是,母親們開始忽視幼崽的大部分求救信號(即使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因為大多數都是虛驚一場。
最後
雖然,「哭」對寶寶有好處,但他們確實要付出代價。
然而,這個特徵在人類長期的演化中被保留了下來,只能說明它得到的回報比付出的成本要多,而且投資回報率應該還蠻高的,不然怎麼會哭的這麼厲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