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這樣想過:人類嬰兒太弱了,出生兩個月才能爬起,六個月才能翻個身,一歲才能爬幾步,吃飯要人喂,睡要被人哄,行動要人抱,如果沒有成人的照顧結局一定是死亡。
而動物呢?馬、牛、長頸鹿的幼崽出生後一個小時內就可以站立,出生第一天就可以躲避捕食者;猴子幼崽能夠緊緊抓住母猴的毛掛在母猴肚子下,一站式解決溫飽和安全問題;魚、鱉、鯨魚的幼苗生下來就會遊泳;雞、鴨子出殼後就可以滿地亂跑。
那麼,為什麼我們爬到食物鏈頂端卻生出弱到不行的幼崽呢?
生理限制是個原因。動物學家計算認為,嬰要被懷上18~21個月才能達到黑猩猩幼崽出生時的成熟度。而人類平均孕期是9個月,就是說出生後9個月大到一歲大的嬰兒才跟剛出生的猩猩差不多。那麼為什麼人類不能懷孕久點再生下來,讓嬰兒成熟度高一點呢?有兩種理論。
傳統觀念認為是骨盆太小了。直立行走時骨盆狹窄更容易保持平衡,於是人類有了相對狹窄的骨盆。如果孕期太長的話,隨著胎兒頭骨的增長會導致女性分娩死亡率變高,因此需要「早產」。
第二種理論從營養供給角度分析,認為是代謝負擔限制人類的孕期。懷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如果等到胎兒發育到出生就能行走的程度,懷孕末期孕婦的身體會負擔不了,也難以供給胎兒所需營養。而數據也表明,在六個月身孕時,準媽媽需要花費兩倍能量去維持基本的新陳代謝,到九個月分娩也差不多到能支撐的極限了。
事實上,雖然早期嬰兒成熟度不夠,但人類社會的群居行為都會幫助改社群的幼兒,給了嬰兒們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環境,所以成熟度不夠帶來的副作用,比如說不會走、無法保護自己、整天昏昏欲睡這些缺點都被彌補了。
而動物則不同,大自然的弱肉強食是不允許普通動物緩慢發展的,所以它們的幼崽必須很快成熟並獨立生活。
了解更多冷知識,可以來西瓜視頻看完整視頻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