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和人一樣,都屬於「靈長目」動物,可以算是人類的「近親」了,它們四肢都有明確的分工,雙手有操作能力,具有辨別色彩的功能,還跟人類差不多,雙目長在頭部前方,具有雙視能力,但提到孕產,就有明顯的差別了。
猴子的孕期平均是6個月,人類是280天,但猴寶寶在剛出生沒多久,就有一定的活動能力,能夠脫離母猴蹣跚爬行,猴寶寶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膩著媽媽,媽媽爬到哪裡,他都會蜷縮在媽媽的懷裡,這一點跟大部分動物比較像,比如牛馬羊的幼崽,生下來就會走,可是人類卻不行,必須要經過漫長的撫養,他才能慢慢地學會自理。
人類幼崽生下來是十分被動的,除了眼睛和嘴巴,其他部位都不能自主活動,連扭個頭都需要外部力量,其他動物的幼崽生下來就蹣跚著找奶喝,但是人類嬰兒不行,必須把奶餵到嘴裡才行,寶寶唯一的本事就是哭,餓了煩了,尿了拉了都會哭,到了六個月才會坐著,八個月才會爬,九個月會扶著站,1歲會走,此後,才開始慢慢能自理,為什麼人類如此強大,嬰兒卻如此「弱」?具體可歸結為三個原因,弱有時候也不是壞事。
人類胎兒沒發育完善,就被生了下來
人類的孕期平均是9個月,但是胎兒的發育還是處於不完善狀態,比如大腦發育還不健全,心肺功能以及消化能力都非常嬌弱,研究表明,猴子和大猩猩的幼崽,剛出生的成熟度,相當於人類嬰兒18-20個月齡的發育程度,為什麼孕媽的孕期不是19-20個月呢?這其實跟人類直立行走有直接關係,為了配合直立行走,人類的骨盆變得緊湊,孕期9個月正好可以分娩成功,如果胎兒在母體繼續發育,難產的機率將會大大提高,大塊頭的嬰兒將很難通過孕媽的骨盆,所以人類「早產」是有必要的,在子宮發育得差不多,精細的部分在出生後繼續發育,這種情況不多,人類是其中之一。
孕期過久,孕媽無法承受
都知道,女性懷孕要經歷早孕反應,孕中期和孕晚期,媽媽要長斑長妊娠紋,巨大的子宮會把五臟六腑擠壓到沒空間,胎頭不下降,媽媽就會感覺燒心難受,睡不好坐不好,吃東西也難受,據了解,媽媽孕期的新陳代謝是孕前的兩倍,這快到達了人類承受的極限,所以能生就趕緊生出來,真的等胎兒發育成熟再出生,媽媽的身體也垮了,所以「哪吒」要不得。
在照顧寶寶的同時,強大的依戀關係產生了
動物的幼崽陪伴在媽媽身邊一段時間,等能夠自主捕獵和進食,擁有保護自己能力的時候,也該跟媽媽說再見了。他們的依戀關係遠沒有人類強大,從寶寶出生,媽媽就必須盡心盡力地呵護,媽媽在哺乳的過程中,開始跟寶寶建立依戀關係,寶寶第一個認識的就是媽媽,在一歲前,媽媽對他的照顧是最多的,所以寶寶的安全感來源於媽媽,這是他所有情感發展的來源和基礎,在照顧寶寶的同時,父母也感覺到了責任感,父母改變寶寶的同時,寶寶也在影響著父母,於是家庭更加團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而社會就是由一個個小小的凝聚體凝結在一起的,從沒聽說哪種動物,擁有人類這麼豐富的情感,這都源於幼年,父母對孩子深切的愛。
如果把人都分開,單個的人其實是很弱小的,可能生存能力還趕不上動物,但人類之所以強大,就在於有愛存續,大家都能夠團結在一起,所以寶寶弱也並非全都是壞事,這裡面媽媽的辛苦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人類才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