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有著很多長相奇特的生物,例如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的麋鹿,它頭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有著四不像的美稱。
在太平洋的島嶼中同樣也生活著一種三不像動物,它有著猴子的尾巴、樹懶的身體、熊的臉。但它既不是猴子也不是樹懶和熊,而是袋鼠的遠房表親樹袋鼠。
目前已知的樹袋鼠有14種,它們是生活在森林的一群小可愛,有著呆萌的外表,體型半米左右大小,雌性個體略小一點,看上去像一個會自由活動的毛絨玩具。
與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陸地袋鼠不同,樹袋鼠是目前已知袋鼠科唯一的樹棲動物。
樹袋鼠主要分布於紐幾內亞、昆士蘭州(澳大利亞六大州之一)東北區及鄰近島嶼的雨林中,不得不說澳大利亞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度。
樹袋鼠的祖先是一種類似負鼠的動物,隨著不斷地進化,為了能夠適應森林在樹上優雅的生活,它們慢慢地得到了一些新的特徵,長成了三不像。
奇異的外貌樹袋鼠之所以可以進化成樹棲動物,主要是因為它們生活的雨林中沒有靈長類動物。
很多人說樹袋鼠是袋鼠和猴子的雜交,因為它們有著一條和猴子一樣的大尾巴。成年樹袋鼠的尾巴大約有90釐米長,是自身的體長的兩倍。眾所周知,尾巴是猴子重要的身體組成部位,尾巴可以幫助猴子平衡身體,有時也可以當作「第五隻手」來抓取纏繞樹枝,當雙手雙腳都忙著其他事情時,尾巴還能用來驅趕蚊蟲、蒼蠅。樹袋鼠的尾巴不能卷纏,沒法抓住東西,主要功能是平衡身體,其他功能幾乎沒有。
成年的樹袋鼠體重大約14公斤,相比它們的遠房表親陸地袋鼠要小很多。樹袋鼠特殊的不只有尾巴,在長期進化中,它們的四肢也有別於暴躁的陸地袋鼠。首先,樹袋鼠的前肢肌肉十分發達,這是因為攀爬時需要靠前肢來拖動自身的重量。陸地袋鼠的前肢短小精悍,萎縮在胸前,打架時可以用來錘對方的小胸胸。樹袋鼠的前肢沒有對生拇指,卻有著很強的靈活度,和浣熊愛搓來搓去的小手有的一比,可以靈活地抓取控制物體。除了靈長類動物,樹袋鼠和浣熊說它們手掌的靈活度第二,其他動物都不敢說第一。和大多數人類不同,樹袋鼠連腳趾頭都可以單獨活動。
有得就有失,樹袋鼠前肢那麼厲害,後肢相對而言就沒有陸地袋鼠那麼強壯。這是因為樹袋鼠不需要依賴後肢來實現高強度跳躍,雖然腳掌沒有那麼強壯的肌肉,卻寬闊有力。腳掌有著很多凸起的顆粒,像桌球拍的表面充滿顆粒感,這是為了增加腳掌與樹幹的摩擦力。和陸地袋鼠不同,樹袋鼠可以單獨地移動每隻後肢,像人類一樣一腳一個步伐,而不是像陸地袋鼠那樣蹦蹦跳跳。
樹袋鼠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森林的樹梢上,最快的活動方式就是跳躍。樹袋鼠有著和靈長類動物一樣優秀的跳躍能力,從一棵樹跳向另外一棵樹,它們最遠可以跳到9米,跳落地面的話,可以在18米的高空作自由落體運動。
樹袋鼠與陸地袋鼠另外一個顯著區別是耳朵,陸地袋鼠的耳朵長而尖,樹袋鼠的耳朵是橢圓形的,和泰迪熊一樣可愛。通常情況下,耳朵越大越尖聽力就越好,可以參考生活在沙漠中的耳廓狐,樹袋鼠是生活在樹上的,聽力對於它們來說不是很重要,小而圓的耳朵更方便在樹枝之間活動。
樹袋鼠平時以嫩葉餵食,嚴格上來說,它們是雜事動物,偶爾也會開葷,抓些倒黴的昆蟲打牙祭,掏個鳥窩,偷鳥蛋和雛鳥補充下營養。
獨特的生殖機制這麼呆萌的動物一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非常好奇它們是怎麼繁殖的。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樹袋鼠也是通過育兒袋來養育後代的。
樹袋鼠有著三個陰道、兩個子宮。精子順著兩邊的陰道進入子宮,幼崽通過中間的陰道分娩。樹袋鼠的胎兒在出生之後,完全是沒有覓食能力,與其他野生動物不同,例如鹿,小鹿在出生之後,過不了多久就可以自己站立起來,圍著母鹿歡快跳躍。樹袋鼠的幼崽和人類的嬰兒一樣屬於早產兒,需要父母呵護一段時間才能獨立地生活。樹袋鼠的幼崽剛剛出生只有糖豆般大小,和大熊貓的幼崽有的一比,如果幼崽再大一點的話,就會把位於中間陰道的泌尿系統撐爆。正是這種複雜的生殖機制,讓雌性樹袋鼠一直處於受孕狀態,一隻幼崽還在育兒袋裡面發育,另外一隻已經開始在子宮裡面發育了。樹袋鼠懷孕時間大概是45天,45天後糖豆大小的幼崽爬出母親的產道,用剛開始發育的前肢爬上母親的腹部進入育兒袋,在育兒袋裡面待上9個月再爬出來在戶外和母親生活一年左右,然後開始獨立生活開始一輪新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