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熊貓反差更大的動物,幼崽沒有筷子粗,長大後卻比成年人還壯

2020-11-29 龍龍侃世界

大熊貓大家都知道,簡直不要太萌,作為我國的國寶,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動物之一,而人們對於大熊貓最感到驚訝的一點,其實就是熊貓幼崽和成年後的體型差距,幼崽的熊貓可以說是只有老鼠般大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很擔心。

熊貓媽媽一個不小心,就把幼崽給搞沒了,因為體型差真的太大了,但是其實作為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動物來說,其實能夠繁衍下來,也絕不是運氣。而自然界中,其實存在著很多這樣體型差距的動物,比熊貓反差更大的動物,幼崽沒有筷子粗。

長大後卻比成年人還壯,這種動物其實就是旗魚,旗魚小時候,其實長得特別的小,看過去甚至就一顆豆子那麼大,放的稍微遠一點,你可能就看不到它了,但是不要看它幼崽時期這麼小小的,甚至有點可愛的樣子,就覺得它好欺負。

它成年後一般都能長到2-3米,比一個成年人還要高,畢竟人類最高不過兩米多,而他成年後基本上不會短於兩米,而且它的攻擊性也很強。它的攻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它的頭部的旗,這其實也是它名字的來源,頭部的旗其實是相當鋒利的。

他們基本上都是用旗對其他動物進行獵殺的。另外一個就是它的速度很快,其實也很符合它這個名字,速度快就可以快速的追上對手,然後用頭上的旗給到對手致命一擊,旗魚那可是妥妥的海洋霸主,但是反過來想想旗魚小時候的模樣。

是不是覺得很幻滅,畢竟長大後那麼霸氣的一種生物,小時候看起來卻有些可愛,甚至是生無可戀。當然旗魚的性格也是比較兇悍的,它們甚至會經常攻擊人類的帆船,所以如果遇上了還是要小心的。

畢竟是在茫茫大海上,即使是一條搞不翻,如果是一群呢?其實自然界中有很多這樣的動物,小時候的模樣和現在下完全不一樣,人類幼崽到長車成年,其實也長了好幾倍,最客觀的就是體重了。

相關焦點

  • 6種小時候和長大後完全不同的新生動物幼崽
    成年的河馬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達3噸,但是河馬幼崽卻只有2到3千克,皮膚滿是褶皺,幾乎就像一隻黑色的小豬仔。,而且還不太會走路,就連喝奶都要隔好長一會兒。,一隻剛生下來小袋鼠實際上就和花生米差不多,只有2.5釐米大小,連具體的形狀都沒有,需要在育兒袋中發育六到七個月才能徹底發育成型。
  • 野外撿到一隻狐狸幼崽,養著養著還「變色」了,好可愛!
    自然界除了人類以外,還有其他生物,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比較好的戶外,可以遇到很多動物,如果運氣好,還能跟這些動物近距離接觸。成年的野生動物,一般都能獨自生存下去,而動物幼崽,如果沒有母親的照顧,它們是很難活下去的,除非遇到好心的人類。
  • 動物中,獨立若干年後的幼崽還會認得母親嗎?
    在大約一個半月以後,小海龜破殼而出後,見不到母親更見不到父親,出生後根據本能奮力奔向大海,就開始了自己的「龜」生旅途。父母哺育長大第一 氣味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們是通過氣味來識別幼崽的,幼崽出生後母親記住了它獨特的味道,自然會循著味道來識別幼崽。但是這種手段並不高明並且不長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開後,經過很多的變化,味道肯定會隨之變化。
  •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為什麼幼崽出生就大哭?其它動物這麼做早完了
    更明顯的是,我們人類的幼崽和自然界其它動物的幼崽大不相同,一切套用在動物幼崽身上的東西,在嬰兒身上貌似都很難適用,成年人類統治地球,但是為什麼幼崽卻如此弱小?,那麼人類的幼崽就是脆弱的代表,毫無反抗能力、不能奔走站立、沒有思考、抵抗力脆弱、沒有皮毛……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所有的動物幼崽,無論是猛獸還是家禽,在出生之後都不會使勁叫,甚至在自然淘汰的法則裡,被母獸叼住後頸皮時喜歡叫的動物,也被淘汰了。
  • 如何用英語稱呼貓頭鷹幼崽和其他動物幼崽?
    我們的英文辭典網站上常常會收到讀者的提問,詢問某些動物的幼崽該如何稱呼。為了一次性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準備了一份清單,列出各種動物的名稱及其幼崽的表示法。讓我們看看是否很多幼崽的名稱都是不曾聽說過的。動物名稱幼崽antelope 羚羊calfbadger 獾cubbear 熊cubbeaver 海狸kitbobcat 山貓
  • 還記得這群「小可愛」嗎?全省首例野生豹貓幼崽飼養成功~
    還記得4個月前,臨海市括蒼山區發現的3隻野生豹貓幼崽麼?在台州灣野生動物園的悉心照料之下,它們已經長大了。9月1日,筆者前往台州灣野生動物園探望了這3隻小豹貓。據園方介紹,此為全省首例成功飼養的案例,而且是三胞胎,極為罕見。
  • 幼崽和成年反差最大的海洋霸主,釣魚人的「夢想」,你見過嗎?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大千世界裡面有很多人們沒有見過的東西,有些東西長得太大眾化了,人們見到的時候總會將它們給忽略了,有些東西卻很是特別,讓人想當做沒看到都難。像下面這種神奇的生物,相信就沒多少人見過吧?幼崽和成年反差最大的海洋霸主,釣魚人的「夢想」,你見過嗎????
  • 十五年後的白頭鵯幼崽
    參與者們從動物相關議題出發,交流了自己生活中與動物有關的故事,也重新審視了人與動物、自然的關係和聯結。小象君在徵得作者同意後選擇了部分文章與大家分享。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桑紫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十五年前後兩次餵養白頭鵯幼鳥的故事。桑紫的文字細膩真切,她對自己照顧幼鳥時的無力和悲傷直言不諱,也坦誠地分享了多年來的困惑和反思。故事的內容並不輕鬆,結局也並不是皆大歡喜。
  • 動物為何要吃自己的幼崽?
    都說「虎毒不食子」,說的是再兇猛的老虎,也不會把自己的幼崽吃掉,也常常用來形容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幼虎身上沾染了其他動物的氣味,或者小老虎生病或死亡,在食物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母老虎可能會將其吃掉。
  • 黑足貓幼崽首次吃肉:狼吞虎咽意猶未盡,活脫脫一隻「小饞貓」
    貓科動物都是食肉動物,無論是獅子、老虎這樣的「大塊頭」,還是黑足貓、鏽斑豹貓這樣的「小不點」,吃起各種肉食來都毫不含糊。尤其是黑足貓,雖然成年個體體重不過1.1~2.45千克,比家貓還小,但卻是一個「吃肉狂魔」。
  • 黑足貓幼崽首次吃肉:狼吞虎咽意猶未盡,活脫脫一隻「小饞貓」
    貓科動物都是食肉動物,無論是獅子、老虎這樣的「大塊頭」,還是黑足貓、鏽斑豹貓這樣的「小不點」,吃起各種肉食來都毫不含糊。尤其是黑足貓,雖然成年個體體重不過1.1~2.45千克,比家貓還小,但卻是一個「吃肉狂魔」。
  • 浙江首例野生豹貓幼崽飼養成功
    動物園工作人員悉心照料小豹貓 陳誠燁 攝中新網台州9月3日電(範宇斌 陳誠燁)3日記者獲悉,4個月前,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括蒼山區發現了3隻野生豹貓幼崽,在台州灣野生動物園工作人員悉心照料下,它們已長大了。
  • 動物幼崽的一萬種死法,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了它
    文 | 陳老溼 貓盟 王放 過去的三個星期,每個星期都不斷有各種各樣「救助動物」的案例發生。而這個星期類似案例達到高峰——僅僅今天,已經是一個星期之內連續第三天看到類似事件了。
  • 人類幼崽的哭聲,為什麼這麼大!!!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嬰兒發展出「嚎啕大哭」的技能點時,人類早已沒有天敵了。許多植食性動物,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就能站立,比如人類最熟悉的牛羊馬。而貓科動物比如家貓,出生兩周後才會睜眼睛,三周左右才會走路。
  • 動物獨立生活若干年後,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在野生條件下,獨居的動物幼崽在成年之後會離開自己的母親,獨自闖蕩世界。然而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四處遊蕩,不僅尋找獵物,還會尋找自己的配偶。那它們在離開母親若干年後遇到再次遇到母親,它們能認出來嗎?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呢? 動物能認出母親嗎?
  • 幼貓怎麼養,不同月齡的幼貓餵養攻略(最全整理)
    養貓最難莫過於養新生的幼貓,如果是身邊有貓媽在還好說,如果是直接飼養的小貓崽,那麼飼養起來的難度是很大的。 在這個階段,任何一個原因都會能造成小貓崽的逝世,更不用說還沒有出滿月則就離開貓媽懷抱的小貓了。幼貓怎麼養,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一下不同月齡關於養護貓崽需要注意的地方。
  • 幼崽養不活,全怪第一次當媽的母貓?喪偶式教育已經入侵寵物界
    在這期間辦公室裡所有人沉默了片刻,最終一起得出了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結論:——這隻幼崽很大概率是母貓吃掉的。都說虎毒不食子,平常看起來軟萌的小母貓又怎麼可能忍心吃掉幼崽?是否貓咪都沒有母性?儘管真相可能很殘酷,但獸醫小明不得不解釋一句,有的時候母貓吃掉小貓並非是不愛它,或許正是這種極端的母愛導致了慘案的發生,下面獸醫小明就用自己的推理為大家還原那一晚的案發經過。那天夜裡,習慣性給孩子餵奶的小母貓睡醒後,挨個舔了舔自己的孩子,卻忽然發現有一隻幼崽失去了呼吸。小母貓焦急地叼起了自己的孩子,一搖一晃走向了門口。
  • 貓咪產下獨子,主人假裝將幼崽送人,低頭一看卻下不去手
    這名鏟屎官家裡就養了一隻貓咪,長相十分的討喜,就在前段時間還產下了獨子,鏟屎官也是腦洞大開,準備用它的幼崽來測試一下貓咪之間的感情,於是上演了一出假裝將它的幼崽送人的戲碼。
  • 寵物也瘋狂:中國「孤獨生意」爆發,貓的幼仔擊敗人類幼崽
    據統計,「雙11」期間最受歡迎的進口商品為貓主糧,超過嬰幼兒奶粉,排在最受歡迎進口品牌三四位的也是寵物主糧品牌。貓的幼崽就這樣擊敗了人類的幼崽。關於寵物的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但在許多從業者眼裡,日子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陽光燦爛。01我需要一隻寵物小可是張可養的第一隻貓。
  • 印度一花豹闖入村莊空屋分娩,生下四隻可愛幼崽,引發熱議
    印度一隻花豹闖入某村莊一間無人居住的空屋,生下了四隻花豹幼崽。花豹媽媽和幼崽的視頻曝光後,引起熱烈討論,不過網絡上的討論和當地人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根據畫面判斷,花豹幼崽不過十幾天大。作為貓科動物,它們平常行事都很隱蔽,野生狀態下,能拍到這個年紀的花豹幼崽,實屬不易。花豹媽媽選擇的小屋就在山腳下,它白天經常外出捕獵,只留四隻幼崽單獨待在小屋裡。當地官員密切注視著花豹媽媽的活動,因為它隨時可能會把幼崽們轉移到其他地方去。而該小屋也被警告不要靠近,以免被花豹媽媽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