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中,獨立若干年後的幼崽還會認得母親嗎?

2021-01-08 科學美少男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其實大部分動物的親情感沒有那麼強烈,在已獨立生活的動物之間只有生存、繁衍,這和我們人類這種高社會化的哺乳動物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有一些動物是特例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給動物分類來分析,因為不同動物的習性也是不一樣的。

父母不哺育、撫養

不管是動物的雌性還是雄性一方,都不會撫養後代幼崽,自然也就談不到認識父母這種事兒了。

舉例來說,雌海龜為了繁殖回到沙灘,並在沙灘上挖一個深約1米的洞,接下來就把蛋產在這個坑洞裡。那麼此時雌海龜作為母親的任務就完成了,隨後它們將回到海裡,繼續下一個輪迴。在大約一個半月以後,小海龜破殼而出後,見不到母親更見不到父親,出生後根據本能奮力奔向大海,就開始了自己的「龜」生旅途。

父母哺育長大

第一 氣味

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們是通過氣味來識別幼崽的,幼崽出生後母親記住了它獨特的味道,自然會循著味道來識別幼崽。但是這種手段並不高明並且不長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開後,經過很多的變化,味道肯定會隨之變化。那麼舊時的親人也會變成仇人,等同於最熟悉的陌生人。舉例來說,如果人類摸了剛出生的兔子幼崽,那麼這個幼崽身上的味道就改變了,母兔就辨別不出自己的幼崽,更會無情的將它咬死。

所以對於這些動物來說,即便遠離父母或者混在動物群體中,父母也會根據味道找回幼崽。但是一旦成年分開一段時間後,氣味就會發生改變,這樣的話,父母就認不出來了。

第二 樣貌

動物界都存在生存壓力,所以父母撫養幼崽長大後,會讓它們獨自闖蕩江湖,這樣也可以減少一個族群內的競爭壓力,並且獲得最大的生活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容貌會隨著生存環境和時間而變化,所以導致母親和孩子很難相認,即使憑著模糊的記憶,也會因為領地意識,而被認作是侵略者驅趕。

第三 聲音

子女一旦長大,就會被父母驅逐出領地,在外面獨自打拼並擁有自己的地盤。有生物學家觀察一條狼,從它幼崽時期到獨立生活,聲音變化了很多,所以幼崽時期靠聲音識別不難,長大後還靠聲音識別就是行不通的了。

因為這些動物幼崽從小被父母哺育長大,它們在一起生活過,有記憶。通過以上幾個手段來識別幼崽並不難,但是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過濾掉了原有痕跡。所以大部分動物長大獨立後,就和父母互不相識了。

特例

不過在動物中,貓科和犬科類動物是特別的存在,即使在若干年後,它們仍可以通過嗅覺辨別父母親或孩子,因為它們的嗅覺都特別靈敏。

比如獅子,由於獅子幼崽在長到2歲成年之後才會被放逐獨立生存,所以若干年後,樣貌變化並不大。如果在野外已長大的幼獅在特別偶然的情況下,遇到了自己的父母親。它們首先會互相凝視,觀察對方,然後慢慢靠近,小心翼翼地用鼻子互相聞聞,然後互相碰碰、蹭蹭,仿佛認出了對方。遺憾的是,因為現在它們都分別屬於不同的族群,也為了防止近親繁殖,所以它們並不能相聚。

這種多年後還能辨別出親人的能力,也因為獅子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這些動物一般智商都比較高,為了避免種群內競爭,食物過於匱乏等原因。在經過了跟父母長期生活、被哺育、培養長大之後,才會外出獨自生活。類似的動物還有猩猩、大象等。

總結

雖然大多數動物都沒有人類聰明,也因為社會化程度不如人類高,經過歲月流逝各種變化,所以認不出父母親。但是人類只要容貌固定的情況下,不管過多少年都是會互相記得的。

相關焦點

  • 動物中獨立的幼崽,若干年後還會認識母親嗎?看完還挺心酸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存在著很多有趣的事情,而小編就非常喜歡這些有趣的事情,並且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一些世界上各種有趣的事情,而今天分享的原創文章是「動物中獨立的幼崽,若干年後還會認識母親嗎?看完還挺心酸」。
  • 動物獨立生活若干年後,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在野生條件下,獨居的動物幼崽在成年之後會離開自己的母親,獨自闖蕩世界。然而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四處遊蕩,不僅尋找獵物,還會尋找自己的配偶。那它們在離開母親若干年後遇到再次遇到母親,它們能認出來嗎?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呢? 動物能認出母親嗎?
  • 巴西裸盲蛇幼崽依靠母親皮膚分泌物質生存
    據巴西《聖保羅報》消息,近日,巴西布坦塔研究所的一組生物學家發現,生活在巴西東北巴伊亞州地區的裸盲蛇幼崽在出生後靠進食母親含有豐富油脂和蛋白質的皮膚分泌物質得以存活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對實驗室和巴伊亞地區可可農場的蚓螈觀察後得出結論,裸盲蛇幼崽出生後便陷入一種發狂狀態並只進食母親皮膚的分泌物質,數日後幼崽體型便可成長上千倍。除此之外,裸盲蛇母親還會通過洩殖腔分泌的含有糖分的營養液餵食幼崽。幼崽大約花費兩個月時間成年,在此期間裸盲蛇母親體重會下降30%。
  • 人類幼崽的哭聲,為什麼這麼大!!!
    不怕招惹叢林中的野獸嗎?我要是野獸我就一口把這家人叼走(開個玩笑)。人類嬰兒的哭聲不怕招惹天敵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嬰兒發展出「嚎啕大哭」的技能點時,人類早已沒有天敵了。許多植食性動物,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就能站立,比如人類最熟悉的牛羊馬。
  • 東北豹幼崽因飢餓闖進吉林村莊 餵食後放歸山林
    東北豹幼崽進村「找」吃的  中國吉林網延邊訊 1月6日18時30分,夜幕中的琿春市春化鎮曙光村迎來了一名「不速之客」,一隻東北豹幼崽闖入村中,讓這個寂靜的小山村立刻沸騰了。經專家現場查看,這隻東北豹幼崽是因飢餓進入該村的,當晚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對其進行餵食後放歸山林。當日18時30分左右,琿春公安邊防大隊馬滴達邊防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在轄區春化鎮曙光村內發現一隻疑似野生東北豹。接警後,邊防派出所民警立即與當地林業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查看。經查,在曙光村村民於在善家院子中,發現一隻東北豹幼崽。  「當時它蜷在院子的角落一動不動,警惕地看著圍觀它的村民。」
  •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弱?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弱?人類嬰兒太弱了,出生兩個月才能抬起頭,6個月才能翻個身,一歲才能爬起,吃飯要人喂,睡要被人哄,行動要被抱,如果沒有成人照顧,結局一定是死亡。而動物馬、牛、長頸鹿的幼崽出生後一個小時內就可以站立,出生第1天就可以躲避捕食者。
  • 流浪雄獅多年以後,還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或許誰都沒想到,在視頻中威風凜凜的雄獅,命運卻如此悲慘,而本文探討的問題就是,雄獅離開獅群多年後,再見到母親時,能否認得出來?雄性幼獅為什麼會被趕出族群?通常母獅一胎幼崽的數量在2~5隻,在生下幼崽後,母獅會有長達半年左右的哺乳期,這些嗷嗷待哺的幼崽,根本不知道,這半年才是它們人生中最安逸幸福的時間。
  • 三不像動物:樹袋鼠,有著三個陰道、兩個子宮,幼崽只要糖豆大小
    與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陸地袋鼠不同,樹袋鼠是目前已知袋鼠科唯一的樹棲動物。樹袋鼠主要分布於紐幾內亞、昆士蘭州(澳大利亞六大州之一)東北區及鄰近島嶼的雨林中,不得不說澳大利亞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度。樹袋鼠的祖先是一種類似負鼠的動物,隨著不斷地進化,為了能夠適應森林在樹上優雅的生活,它們慢慢地得到了一些新的特徵,長成了三不像。
  • 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而在動物界當中,還算的上比較負責的動物也只有哺乳動物和鳥類了,這兩類動物,不僅不會非常精緻的照顧幼崽,還會陪伴它們的成長,而這樣的形式,鳥類在照料子女的過程當中要更加的用心,因為就哺乳動物來說,在照料子女的過程當中,往往只有雌性參與,而雄性基本上不會照料,但是鳥類會,雄性的鳥類甚至比雌性的鳥類更加會照料子女。
  • 6種小時候和長大後完全不同的新生動物幼崽
    成年的河馬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達3噸,但是河馬幼崽卻只有2到3千克,皮膚滿是褶皺,幾乎就像一隻黑色的小豬仔。 不過幸運的是,小犀牛雖然看起來弱小,但是生長發育卻很快,平均一頭小犀牛要和成年犀牛生活三年就能獨立生活。
  • 流浪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還能認得出來嗎?
    雄獅的成長過程異常艱辛,即有被獅群驅逐的無奈,也有獨自適應環境的困苦,更有挑戰權威的悲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獅能夠從流浪狀態躍升轉變為獅群的首領,之後還會不時面對著其它雄獅的挑戰。那麼,當流浪的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它還會認得出來嗎?
  • 如何用英語稱呼貓頭鷹幼崽和其他動物幼崽?
    我們的英文辭典網站上常常會收到讀者的提問,詢問某些動物的幼崽該如何稱呼。為了一次性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準備了一份清單,列出各種動物的名稱及其幼崽的表示法。讓我們看看是否很多幼崽的名稱都是不曾聽說過的。動物名稱幼崽antelope 羚羊calfbadger 獾cubbear 熊cubbeaver 海狸kitbobcat 山貓
  • 大連百頭斑海豹幼崽盜獵案調查:「贓物」洗白後就是搖錢樹
    據嫌疑人交代,此次捕獲的斑海豹幼崽主要銷往各海洋館,此前普遍認為盜獵斑海豹是為獲取其被譽為「大補品」的生殖器,但也有知情人士指出,至少從十幾年前就有以送往海洋館為目的的盜獵存在,只是近年來各地雨後春筍般崛起的海洋館讓盜獵斑海豹愈發猖狂。如果不是公安機關的查獲,這批斑海豹幼崽很可能還會增加死亡數量,倖存者或許幾經轉手後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全國各地公眾的視野中。
  • 動物之間有親情嗎?成年的獅子離家後,還能認出母親嗎?
    成年雄獅會被逐出獅群,過一段時間後再回來,它還能認出母親嗎?筆者:龍葵草獅子作為野生動物的一員,它與其他野生動物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性。雖然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成年的雄獅需要通過離開獅群,獨自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人類社會截然不同,孩子在生成過程中一般都會得到父母的關愛。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親人,自打懂事開始,就已經難以忘記了。
  • 熊貓幼崽被母親放棄,因出生體重僅為51g,在奶媽堅持下被救活
    故事開始的時候是在2006年,這隻剛剛生下幼崽的大熊貓名為奇珍,當它看到第一隻出來的寶寶之後,感到了久違的母愛之情。但是實際上,大熊貓很少會單獨生產一隻大熊貓幼崽,而實際上呢也是這樣,大熊貓媽媽奇珍這次其實是生下了兩隻大熊貓幼崽!但是全身心都被第一隻剛出生的寶寶吸引的時候,大熊貓媽媽完全忘記了自己還生下了第二隻大熊貓!
  • 動物為何要吃自己的幼崽?
    都說「虎毒不食子」,說的是再兇猛的老虎,也不會把自己的幼崽吃掉,也常常用來形容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幼虎身上沾染了其他動物的氣味,或者小老虎生病或死亡,在食物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母老虎可能會將其吃掉。
  • 可愛的梅花鹿,養殖方法很重要,尤其是幼崽管理
    梅花鹿長相可愛,並且它全身都是寶,所以在養殖過程中就需要精心飼養。養殖梅花鹿的成本比較高,所以小編覺得經濟條件以及環境各個方面都允許,你又非常願意飼養的情況下是可以養殖梅花鹿的,梅花鹿所帶來的利潤還是非常可觀的。為了養好梅花鹿,可以先從幼崽入手,幼崽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都有哪些管理方法吧。梅花鹿出生之後比較虛弱,這個時候母鹿和幼崽都需要我們的精心照料。
  • 動物交配六親不認,那流浪雄獅長大以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這個問題和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動物沒有道德,它們是如何避開近親繁殖的?》有些相似。那今天我們在了解下草原上的霸主獅子是如何規避近親繁殖的? 它們長大以後從外面流浪幾年,有一天無意中遇見了自己的母親,他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我們先說雄性獅子為何會流浪?
  • 母獅為了保護幼崽,竟然打跑了強壯的雄獅,卻遭到獅群的驅趕
    幾個月後,塔姆再次回到了這裡,還帶來了四隻幼崽,這是它和諾奇的孩子。幼崽只有一個月大,正是最脆弱的時候,單身的塔姆想要帶大四個孩子非常困難。在它捕獵的時候,幼崽更是容易受到攻擊。為了幼崽的安全,它帶著幼崽來到了瑪莎獅群的領地,希望藉此讓幼崽得到保護。但是在這裡,雖然諾奇可能會願意保護屬於自己的幼崽,但塔姆也需要時刻防備獅群其它母獅的攻擊。
  • 結束冬眠的北極熊幼崽,對著鏡頭「揮爪」:嗨,第一個春天!
    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和大部分熊科動物一樣,北極熊在冬季也要冬眠。在漫長而無趣的冬眠過程中,成年雌性北極熊會產下幼崽,等到春暖花開時,母熊會帶著幼崽一起出洞開始嶄新的生活。第一春季對北極熊幼崽的成長尤為重要,所以母熊必須在這時增加捕獵頻率,儘可能地滿足幼崽們對食物的巨大需求。進入三月份以來,加拿大馬尼託巴省的氣溫雖然還在零下40度左右,但在瓦普斯克國家公園生活著的北極熊,已經陸陸續續的從冬眠中醒來,它們感受到了來自春天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