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父母對於大家而言,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基本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人類的一生當中,前幾十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會和我們的父母居住生活在一起,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就開始離開父母,獨自生命,在社會上面成為一個真正的個體,但是不管怎麼樣,在人的一生當中,父母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的,不管過了多久,依舊還牢記在心中。
當然,這僅僅是對於我們人類這種具有智慧的生命而言,而在動物界當中,基本上大部分的動物都不會有父母這樣的概念,比較每一種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種群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繁衍方式,有的動物甚至一生的意義也僅僅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已,而絕大部分的動物,對於子女,基本都是不負責任的。
很多得到動物,在父母生下來之後,就會被直接拋棄,生死都由自己,所以它們一生下來,其實也並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到底是誰?即使是再一次的見面了,很有可能還是資源的競爭對手,所以對於很多的動物來說,基本上都不會認識自己的父母。
而在動物界當中,還算的上比較負責的動物也只有哺乳動物和鳥類了,這兩類動物,不僅不會非常精緻的照顧幼崽,還會陪伴它們的成長,而這樣的形式,鳥類在照料子女的過程當中要更加的用心,因為就哺乳動物來說,在照料子女的過程當中,往往只有雌性參與,而雄性基本上不會照料,但是鳥類會,雄性的鳥類甚至比雌性的鳥類更加會照料子女。
甚至一些鳥類,實行的還是終身一夫一妻制度,所以它們對於子女的照料,往往也是共同的,比如我們比較喜愛的企鵝,在企鵝的繁衍關係當中,往往是雌性的企鵝生下鳥蛋,而雄性的企鵝負責孵化,照顧子女,更加傾向於雙方共同照顧,還有比如烏鴉,這是一種群居性的鳥類,社會關係比較的複雜,一些烏鴉甚至會餵養其他烏鴉的子女,這也是由它們的社會性決定的。
當然,鳥類也有著自己的天然劣勢,在有鳥成熟之後,它們的父母就會減少食物的供應,甚至會將有鳥趕出巢穴,讓它們自己去捕獵生存,這主要是,隨著幼鳥的成長,它們也漸漸的成為了鳥類父母的競爭對手,而且幼鳥想要傳播自己的基因,就必須離開父母的領地,而在離開自己父母的巢穴之後,鳥類基本上沒有任何標記和辨識自己父母的能力,基本上認不出自己的父母。
而哺乳動物和鳥類差不多是剛好相反,哺乳動物的父母在照顧子女上面,往往都不會進行協同,但是子女在辨識父母方面,卻有著獨特的技巧,通過非常敏銳的嗅覺系統,來標記自己的父母,以方便相認,當然這也僅僅只是少部分的哺乳動物,比如大象,因為大象的壽命本身是比較的長久的,而且大象是個典型的母系社會群體,所以幼崽往往是跟著自己的母親甚至是奶奶一起長大的。
而它們之間相處的時間。往往長達數十年,所以大象對於和自己生活過十幾年的親人,還是能夠直接認出來的。
但是很大一部分哺乳動物,父母往往很難較好的照顧,一些大象的掠食性動物,比如雪豹、熊等等,都會有驅趕幼崽,甚至是殺死幼崽的行為,而這一切主要還是因為資源的有限有關係,雙方容易成為競爭的對手,而就此被驅趕的幼崽,也很難辨識自己的父母。
總而言之,就道德角度上面來說,動物基本上沒有父母的概念,它們的一切只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已,雖然有時候能夠看到,去欺負幼崽的時候,動物會進行保護,但是那只是一種激素控制下的行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