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認同 「逼婚」 中國父母與子女應建立邊界感

2020-12-01 商都網

11月17日,世紀佳緣發布了最新的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該報告通過父母的角度立場,分別從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態度、認知以及參與度等問題,深入探討中國式婚戀的內在意義。

大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歸宿,完成人生的重要事項。《報告》顯示,25-30周歲是大多數父母認為是子女的最佳婚齡。其中四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最佳婚齡在30周歲前。在崇尚自由戀愛的當下,也有不到一成的父母相對「佛系」,沒有對子女的結婚年齡有過多想法,不想給予子女太多的壓力。中國父母越來越開明,超過七成的父母能夠接受子女「姐弟戀」。

《報告》顯示,50%的男生父母與45%的女生父母,將「對方的性格」視為子女選擇婚戀對象的首要條件;還有42%的男方父母和53%的女性父母更加看重對方的「上進心」。

除此之外,雙方父母還會因子女的角色立場而產生較大的看重度差異,其中男方父母比較看重女方的年齡、愛好、婚史等情況;女方父母則更在乎男方的職業、學歷、經濟條件等。六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表示曾給子女介紹過相親對象,其中男生父母介紹過的佔比64%,高於女生父母的56%。在目前「男多女少」的婚戀現狀,男方父母顯然要比女方更加著急。《報告》顯示,超過六成的父母認為,為自己子女的婚戀操心是本分,並不認為這是「逼婚」行為。

在傳統文化裡,孩子遲遲無法解決婚姻大事,會被父母視作一件自己未完成的事情,這種未完成感容易導致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調研數據中,關於子女單身這件事,42%的男生父母和25%的女生父母會感到焦慮。

父母往往認為子女必須要找到另一半,組建家庭,生兒育女,才能被視為一個整體。但成長於物質充盈時代的年輕人,更加注重於精神上的滿足,憧憬「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愛情,所以愛情追求顯得更加多元。

他們之間的辯戰,沒有「誰對誰錯」的結果。婚戀上的意識衝突,導致現代和傳統的兩輩人進行長期的拉鋸戰。即便是認識到代溝的存在,父母還是會把子女的婚戀看做是自己的責任。

婚戀認知的差異,都是立足於雙方各自的立場,做出自認為是最正確的觀點,因此難以做到雙方的目標一致性。百合情感研究院情感諮詢師周佳分析稱:「由於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父母往往會以自己是為子女好的角度出發,從而對子女形成了所謂傳統價值觀形式的約束,因此子女會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沒有被完全尊重,從而更加強調自我個性和想法的表達,導致和父母想法產生更多的不一致性。」

周佳建議,子女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在尋求自我精神獨立的同時,努力達到自我經濟獨立,學會理解父母做所有事情的初衷,和父母之間以平等、互助、互相給予空間感的思維方式來相處。

百合佳緣集團執行董事 CEO吳琳光表示,此次《報告》通過父母親對子女擇偶的婚戀要求變化,深入分析了時代婚戀意識發展的轉變。「目前,順應婚戀意識的發展趨勢,世紀佳緣已布局了婚戀交友、婚禮、情感諮詢等一站式婚戀服務,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情感服務。」吳琳光介紹說:「未來,世紀佳緣將繼續深耕婚戀行業,提升服務質量,為有婚戀需求的單身人士提供更優質、更多元的婚戀交友體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進化心理學:父母為何「逼婚」-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家庭的生育潛力基本在子女身上——父母的生育能力一方面會逐漸衰退,另一方面父母總會死亡。因此,為了延續家族的基因,父母很難選擇不去促進和控制子女的生育,特別是對保留生育能力時間不如男性長久的女兒——因為女性有絕經期,而男性在進入青春期後,理論上一直到死都有生育力。面對適婚但遲遲未婚的子女,父母就本能地想要催促子女儘快結婚,然後合法地生兒育女。
  • 百合網發布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需換位...
    (原標題:百合網發布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需換位思考,理解與包容)
  • 社會過濾器:你知道父母春節逼婚,是怎樣起作用的嗎?
    每個社會的意識都有一套邏輯,它會在一種特定的文化領域起著直接指導人的思維作用,而那些不符合這套邏輯的東西,就很難被人們意識到。比如,我們可以體驗到的又愛又恨的悖論邏輯,在中國的思想中可以佔主導地位,但在其他國家就很難被認同。
  • 《原生家庭》③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傷害孩子最深
    子女非常努力的想要過自己的生活,然而卻總被父母當小孩看待,被當成不可能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這就是大多數操控型父母的觀念。操控型父母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操控本身卻不一定是貶義詞。對他們而言,子女成年後就會離開身邊,而失去子女的後果,是他們沒有辦法承受的。只是操控型的父母卻沒有想過,能最大程度理解孩子做某件事的心理,同時不過度幹預他的人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才會擁有獨立自信的人格、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高安全感。操控型父母以愛為名,卻是在實實在在的「辦壞事」。
  • 溫碧霞和養子親密互動被吐槽,無邊界感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劫難
    無邊界感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劫難 之前在臺灣,就有一件事情震驚了網友的三觀,原因就是母親和孩子幾乎是"零距離",絲毫不注意孩子性觀念的培養。
  • 婚姻心理學:良好的夫妻關係,需要從建立「邊界感」開始
    婚姻當中的邊界感,是良好夫妻關係的必要條件。愛,也是需要界限,婚姻亦如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學會疏遠一點,建立好邊界感,讓對方感受到愛且不被侵犯,這才是優質婚姻的本質。何謂婚姻「邊界感」婚姻當中的邊界感,指的是夫妻雙方或者一方,對於界限的認知以及評價和判定,並以此為依據不幹預他人的活動,包括心理活動和行為舉動。假設,一方缺乏邊界感,就會無原則入侵他人的舒適區,以至於毛寸叢生。
  • 主播為您讀報|子女定居海外不歸 父母年邁老無所依
    不少有條件的家庭紛紛送子女出國讀書,開闊眼界。很多年輕人出國後,因為各種原因留在了海外,父母則成為留守國內的空巢老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即便文化素質較高的老人依舊無法適應國外的生活環境,導致兩代人之間就此隔離,幾年見面次數都屈指可數,成為最親密又最難以親近的親人。
  • 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當然,這僅僅是對於我們人類這種具有智慧的生命而言,而在動物界當中,基本上大部分的動物都不會有父母這樣的概念,比較每一種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種群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繁衍方式,有的動物甚至一生的意義也僅僅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已,而絕大部分的動物,對於子女,基本都是不負責任的。
  • 我國家庭形態新特徵:父母和已婚子女分居,構成直系組家庭
    還應看到,在實際生活中,家庭、家戶這兩個概念並不能滿足人們對家庭分析的需要,父母和已婚子女分居另爨往往被視為兩個及以上家庭或家戶,僅從單個家庭或家戶角度考察,則無法將兩者之間存在的功能關係表現出來。為此筆者提出將近親屬所建立的兩個及以上生活單位進行整合的概念——直系組家庭。那麼,就當代而言,家庭、家戶和直系組家庭的狀態是什麼?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 幫子女在美國買房,自己住養老院?移民後父母怎麼辦?
    兩位老人是樂觀派,不覺得這是種無家可歸的悽惶,大伯反覆說:「就這麼一個女兒,遇到困難了,我們不救她誰救。」父母移民困境老人最想要的自然是天倫之樂,兒孫滿堂。但現在社會發展那麼快,兒女在外打拼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過像報導中的這種情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 中國和美國父母差異,工業化社會父母和移民的工業社會父母的碰撞
    再說本文的結論,我認為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主要差異產生原因在於:美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社會環境不一樣。美國是一個有移民傳統的工業社會,而中國是一個沒有移民傳統的工業化社會。美國家長和子女關係的信息混亂甚至相反原因這名鐵粉很困惑,因為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信息很混亂甚至截然相反。我的這位鐵粉想知道美國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
  • 農村俗話: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啥意思?
    作為子女,一定要聽從叮囑,不要厭煩。聽從就是對父母叮囑、囉嗦的尊重,就是教敬父母。第二,不要怨恨父母無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父母的能力與子女的能力當然存在一些差距。當子女的能力超過父母時,不要怨恨父母無能。能力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父母的能力低下是有客觀原因的,不要怨恨父母,要尊重客觀事實,就是對父母能力的理解。
  • 從《一個桶》看父母對子女們的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有的父母會擔心子女們出門在外無法吃到他們喜歡吃的食物,或者擔心子女出門了不會照顧自己,無法攝入足夠的營養,或者擔心外邊的食物不乾淨,沒營養,於是一股腦地給子女們準備了一大堆的行李。我曾有過因為父母擔心我們冷而使勁兒地讓我多穿衣服,就差變成一個球了,父母才肯放心讓我們上學去的童年。於是去了學校,成了被同學嘲笑的對象。小小的我,甚至還會為父母這份不符合場合的關而感到羞恥和生氣。就像男主一樣,我們曾短暫地遺落父母給予的東西,曾嫌父母煩,忘記父母這麼做是因為對我們有著深沉的愛。
  • 男童被父母虐待致死,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千百年來人們都集體認同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即人們都是統一的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偉大的。因為作為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成人,教育子女成才。所以哪怕偶爾對子女有些打罵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父母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但是天下真的都是無不是的父母嗎?
  • 世界首現「突變AB型」血型:B型父母生出AB型子女
    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 外媒稱,父母都是B血型,但生出的子女卻是AB型。世界上首次發現「突變AB型(Cis-AB09)」血型。據韓國《東亞日報》網站10月22日報導,從遺傳學角度來看,通常父母都是B型的話,子女應是B型或O型。
  • 怎麼療愈不被父母認可的童年創傷?
    ……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批評、貶低,對別人的孩子卻是認可、讚賞呢?這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中國的文化中有「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 等的觀念。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謙虛的品德,也認為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尊重別人的一種方式。
  • 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
    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前幾天和父母吵了一架,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離家五年後團聚的溫馨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反而多了些許不習慣。不得不承認,到了這個年紀還與父母住在一起是人生的失敗。正常的子女從青春期開始,心理上的叛逆就為自己離家獨居埋下了伏筆。
  • 章子怡赴美產子;房祖名瞞成龍改回中國籍,子女並不認可父母移民
    2、孩子21歲後,父母可以不受配額限制移民美國,全家相聚美國這是很多人選擇赴美產子的重要原因。換句話說,有些父母本人想移民美國。我們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誰也不會願意年老時跑到國外定居,不願意死在國外。離開中國,會一輩子想家。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評論:什麼人最想移民美國呢?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雖說劉女士也是為孩子好,可是自從出現了這件事情之後,母女兩個人的關係就變得冷冰冰的,而且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劉女士分享了。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
  • 每日一「典」:賦予子女捐獻父母遺體的決定權
    器官捐獻立法賦予子女捐獻父母遺體的決定權第一千零六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