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父母為何「逼婚」-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1-01-15 光明數字報

    「剩男剩女」,在沒有惡意歧視的語境中,一般指到了適婚年齡卻尚未結婚的青年男女。按照我國現行《婚姻法》,女性年滿20周歲,男性年滿22周歲,方可合法結婚。一般而言,年滿25周歲還未結婚的女性,年滿27周歲仍沒結婚的男性,即可稱之為「剩男剩女」。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男女兩性法定的結婚年齡和通常劃分是否步入「剩男剩女」行列的年齡界限相差兩年。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進入青春期後,女性的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通常情況下快於男性。為了讓結婚的雙方在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上儘量保持一致,於是做了如是規定。

    剩男剩女為何出現?大家首先會歸結為社會的發展。現今社會,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經濟能力也大幅增強,同時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整個社會性與婚姻觀念的開放,醫療、收養與養老等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健全——這些都使得適婚女性在擇偶、結婚、性、生育、養老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選擇權。這些自主選擇權讓女性對擇偶與結婚變得更為挑剔。

    今天,我們更想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進化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進化論結合的新興科學。自上世紀80年代產生以來,成功揭示了人類社會許多紛繁複雜的現象。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是一整套信息處理的裝置,是由千萬年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其目的是處理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狩獵等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適應問題。今天,除去學科意義,進化心理學被認為是一種綜合了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思想。

    人作為動物,遺傳基因、生育後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強大的本能。而家庭的生育潛力基本在子女身上——父母的生育能力一方面會逐漸衰退,另一方面父母總會死亡。因此,為了延續家族的基因,父母很難選擇不去促進和控制子女的生育,特別是對保留生育能力時間不如男性長久的女兒——因為女性有絕經期,而男性在進入青春期後,理論上一直到死都有生育力。面對適婚但遲遲未婚的子女,父母就本能地想要催促子女儘快結婚,然後合法地生兒育女。

    在進化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就是親子衝突,即父母和子女的衝突。親子衝突有很多種,比如斷奶,但在結婚這件事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父母總希望子女儘早結婚,但子女卻總不願早結婚。對父母來說,子女早早結婚,有利於父母的基因更快地傳遞下去。但子女卻為了自己的種種利益,普遍傾向於不早結婚。因此,親子衝突的「催婚」甚至「逼婚」就產生了。

    父母對子女的催婚壓力,往往更多地施加於女兒。就如我們前面所說,這是因為女性的旺盛生育力時長要比男性短很多;並且年齡越大的女性,生育的價值越低,因而被男性選擇結婚的可能性就越低。正是基於這樣殘酷的生物學壓力,父母不得不催促女兒儘快嫁人。「老姑娘」不但會連累父母的社會聲譽,並且會影響父母的遺傳利益最大化。特別是在今天這個獨生子女普遍的時代,家有獨女的父母,全部遺傳利益都寄託於獨苗女兒。因此,獨女的父母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催婚也就更迫切。

    其實,放眼全球,「剩男剩女」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催婚也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世界難題。面對父母的逼婚,外國「剩男剩女」們紛紛出奇招應對。在美國,年輕人會買假結婚戒指矇騙父母。在英國,年輕人求助「內政部逼婚事務組」。而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正在計劃立法,父母逼子女結婚可能最高判入獄7年。

相關焦點

  •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解讀你的女朋友為何愛買包
    《進化心理學》是一部講人類在進化歷程各種心理如何產生的書,看完後你會發現很多事都可以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一下,比如:女人為何熱衷買包,大多數人為何會有演講恐懼症,父母為何願意對撫育的子女付出,子女為何到一定年紀會有離家闖蕩的衝動,街頭混混和專家教授在各自地位、聲望和社會支配有何相似和不同之處。
  • 社會過濾器:你知道父母春節逼婚,是怎樣起作用的嗎?
    文/學乃身之寶今年的春節雖然有些特殊,但這幾年父母逼婚的問題一直存在。再次,來看看社會禁忌是如何參與到逼婚中的。逼婚或催生的父母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他們看來,不結婚,或不生孩子就是社會禁忌,是不允許的。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過去十幾年間,積極心理學快速興起並發展,在高等學校的教學之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這顯然與上述所提到的現代教育面臨的挑戰密切相關。積極心理學是一種非常年輕的理論,在2000年前後才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肯農·謝爾頓和蘿拉·金等人提出和建構。簡而言之,積極心理學的宗旨是培養個體正面的和積極樂觀的情緒,養成個體助人和自助的獨立人格。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力
    近來,對於火熱的進化心理學理論,正反雙方展開了一場論辯。《進化心理學:新的心靈科學》中宣稱,進化論的進路可以整合心理學各個分散的分支,正開始改變對藝術、宗教、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進化心理學也有多個分支。最有影響的一派在20世紀80年代發源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因為史蒂芬·平克等人的著作而流行起來。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父母不認同 「逼婚」 中國父母與子女應建立邊界感
    11月17日,世紀佳緣發布了最新的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該報告通過父母的角度立場,分別從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態度、認知以及參與度等問題,深入探討中國式婚戀的內在意義。大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歸宿,完成人生的重要事項。《報告》顯示,25-30周歲是大多數父母認為是子女的最佳婚齡。其中四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最佳婚齡在30周歲前。
  • 與「進化心理學」親密接觸
    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都試圖從自己的學科角度給出答案,在這其中,進化心理學的崛起格外引人矚目。這方面的著作,也因新奇、幽默、深入淺出的風格,引起眾多中國讀者的興趣。不少讀者都笑言:很多有趣、無理、甚至荒誕的生活現象,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夫妻雙方都來了解一些這方面的常識,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夫妻衝突,還可以提高分析性別問題的能力。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生命之樹》電影心理分析-光明日報-光明網
    家庭成員由父母和三兄弟組成。就那個時代的標準而言,他們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但大兒子根據他特有的精神分裂的敏感,演繹著自身的生命,最後以自殺結束。二兒子溺水而亡。小兒子則死於越南。嚴厲的父親以失敗告終,天使般的母親人生也充滿了失敗。    故事的大背景是越南戰爭。最小的兒子陣亡,一封陣亡通知書傳到母親手中,隨後,他的遺體被飛機運回。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尊師重教,是風尚,也是傳統,是珍惜推動人類社會向著光明和未來的那一苗火,是疼愛老師以文許國的那一顆心。    把「提糖」用毛紙包起來,外邊包上一層粉紅紙,上面蓋一方印有「提糖」畫圖的灑金梅紅紙,「中秋月餅」四個字特別亮麗,很有富貴氣。用紙繩或麻繩紮起來,上面留個扣子,晚輩們手提扣子,翻山越嶺,涉河蹚水,在所不辭。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看進化心理學的勁爆解釋
    這不,進化心理學就剛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視角。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進化心理學?  簡而言之,進化心理學是用進化的觀點來理解人類心理或大腦的機制,運用進化論對人類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研究。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人的生理和心理機制都應受進化規律制約。
  • 植物與昆蟲的戰爭-光明日報-光明網
    昆蟲與植物的相生相剋,是大自然最原始、最重要的伴生進化關係,是它們觸動了地球生物優勝劣汰的機關,為生命的綿延不息找到了正確途徑。但頑強的求生繁衍本能讓它們不認命、不服輸,個別植物甚至進化出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的本領。     茅膏菜、錦地羅、豬籠草等便是這一類食蟲植物,這種植物可捕捉昆蟲,然後分泌液體消化吸收蟲體的營養物質。食蟲植物常常生長在草叢或者潮溼的巖面沙土上。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何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因為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支撐。「生命至上」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行動準則。疫情發生以來,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幹部戰鬥在抗疫一線,1300多萬名黨員參加了志願服務。    二是人民對黨的信賴更增進。在抗疫鬥爭中,之所以能夠舉國同心,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個堅強的主心骨。黨旗高高飄揚,揚起的是希望,凝聚的是人心,感召的是力量。
  • -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其實這一重要遺址帶來的震撼倒提醒我們,柴爾德等進化論學者設想的前農業時期如「伊甸園」般誘人的「平等」社會可能只是美好的想像。考古資料告訴我們,在距今1萬多年前的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已經出現了初步的社會複雜化。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揭開「獨角獸」板齒犀起源之謎
    板齒犀類頭部和角的進化。 陳瑜繪已經滅絕的真板齒犀一直被認為是「獨角獸」的原形——它的額骨上長有一隻兩米長的角。拉氏中華板齒犀是中華板齒犀和真板齒犀類群中最原始的種,而在之前的系統發育分析中,由於缺少頭骨資料,其在進化中的位置未能完全確定。新發現的這具頭骨距今約有700萬年了,它有一個向後位移的鼻角和一個較小的額角。「顯然,中華板齒犀是板齒犀類中從鼻角向額角轉變的過渡形態類型。」鄧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