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親,姥姥最親?看進化心理學的勁爆解釋

2021-01-15 央視網

  媽媽生,姥姥養,

  爸爸回家就上網,

  爺爺奶奶來欣賞!

  這是如今,網上流行的一句順口溜。

  雖說每個家庭不一定都是這樣的,但卻真實地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隔代親,姥姥最親。

  可是一句順口溜能說明多少問題?別急,我們這兒有正經八百的心理學研究。

  話說1980年代……

  約克大學的利特菲爾德(C.H.Littlefield)和西安大略大學的拉什頓(J.P.Rushton)對喪子家庭的調查發現:當孩子夭折之後,老人之中最傷心難過的是姥姥,其次是姥爺和奶奶,悲痛程度最輕的是爺爺。

  普通人都知道「愛之愈深,痛之欲切」的道理,這一早期研究暗示疼愛孩子最多的是姥姥。不過這也只是推論而已,實際情形是否如此,無疑還需要更直接的證據。

  可是如果研究者們直接詢問老人最疼愛哪一個孩子,必然難以得到真實的答案,因為老人們都不想在外人面前表現出偏心的樣子。可是這顯然難不倒心理學家。

  於是21世紀初……

  美國盧瑟學院的比紹(D.I.Bishop)等人調查了200多名美國大學生,發現他們跟姥姥的互動最為頻繁,跟爺爺的交往最少,在彼此的親密程度上也有類似現象。

  兩年之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坦斯卡倫(A.O.Tanskanen)等人對英國4000多名青少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老人對孩子的投資,無論是在物質還是在時間方面,姥姥都高居榜首,其次是姥爺,接著是奶奶,最後是爺爺。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具有一致性,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不,進化心理學就剛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視角。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進化心理學?

  簡而言之,進化心理學是用進化的觀點來理解人類心理或大腦的機制,運用進化論對人類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研究。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人的生理和心理機制都應受進化規律制約。心理是人類在解決生存和繁殖問題的過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學的進化論應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

  為什麼繁殖問題這麼重要?因為在物種進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對任何有機體而言,繁殖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一個不能留下後代的個體,哪怕他能活一萬年,在進化上他的價值就是零。因為他自己的死就宣告了一切的結束,遺傳的鏈條在他這裡戛然而止,宇宙一片靜寂。

  而如何才能成功繁衍?親緣選擇理論(kinselectiontheory)認為,個體的繁衍成功(reproductionsuccess)包括兩個部分:通過自身傳遞自己的基因,或通過親人傳遞自己的基因。

  我們在成長中受到過的隔代的照料其實就是「祖輩投資」——祖輩通過各種形式向孫輩投資時間、金錢、精力、情感等重要資源,從而促進孫輩的生存和繁衍,進而保證自身基因的傳遞。

  那麼問題又又來了,都是祖輩投資,為何四位祖輩會有差別呢?於是,今天的重頭戲,「父性身份不確定性」理論勁爆登場:

  (餵!怎麼又是綠帽子色?)

  對於母親來說,因為是自己懷孕,她可以百分之百地確信孩子是自己的;可是對父親來說,自己女人生下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骨肉,則未必總是百分之百。

  有研究認為,在親子鑑定的DNA技術出現之前,尤其是在更古老的距今200萬年前到距今1萬年前,男人被戴綠帽子的概率則可能高達10%或更高。

  戴綠帽子的代價對男人來說,簡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們可能含辛茹苦十幾年都在幫著別的男人養孩子,為此他們還失去了跟其他女人合作造人的機會。因此,在男性的內心裡他們對於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有著根深蒂固的焦慮。

  跟其他的哺乳動物雄性相比,人類男性對於後代的投資非常慷慨。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他們的投資不能有效地使用在自己的親生孩子身上,無疑會給他們的進化收益造成巨大的損害。

  除了父母之外,祖輩投資同樣受到親代身份確定性的影響。

  從父性身份不確定性這一視角對祖輩投資進行考察,不同祖輩的親代身份不確定性有著明確的差異:姥姥是雙重確定,因為母親確定孩子是自己的,而姥姥也確定母親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姥姥是百分之百地確定外孫和外孫女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相比之下,爺爺是雙重不確定,因為父親不能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而爺爺也不能確定父親是自己的孩子,因此爺爺確定孫子孫女是親生的信心最低。

  於是,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基因更好地傳遞下去。

  隔代親,誰最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個問題沒有百分百的定論,因為這會受到經濟差異、文化差異、性格差異等很多因素的影響,但進化心理學的視角真的很有(hei)趣(an)對不對。

  寫在最後(終於不是綠色了)

  進化心理學不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更使得人類可以從根源上認識心理形成的機制,促進了對人性和心理的進一步思考。但是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首先它具有遺傳決定論的傾向,同時忽視了文化對進化的意義。

  正如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他的成名作品《自私的基因》當中所言:

  「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

  「生物體是基因創造的生存機器。生命短暫,基因不朽。」

  但是不要忘了,他還有另外一句話: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

相關焦點

  • 小學生作文《爺爺做的菜》讓數萬網友點讚:有種愛,叫「隔代親」
    基本上一點兒味兒也沒有,爺爺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盤中的菜,好像記起了什麼,感到十分內疚,可我不想說出來哪裡味兒不對,也不想傷了爺爺的心,安慰他說:「菜做得非常好吃,味道清淡,我這兩天不太舒服,剛好不能吃鹽。」
  • 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1   不同觀點下對基本動機的解釋   親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即為人們為什麼要助人。進化心理學從人類進化觀點認為,個體從其他社會成員那裡學習社會規範是高度適應的,經過自然選擇,好的學習者具有生存優勢,親社會性能力已經成為我們遺傳的一部分。
  • 隔代親那些事兒!媽媽輔導兒子作業咆哮完開門 竟發現爺爺貼在門口...
    都市快報 採寫/製作 張娜今天上午,「隔代親能親到什麼程度」這個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榜,一群家長「含淚」控訴祖輩對孩子的寵愛、溺愛。小獅妹看了一圈,笑出了豬叫。看我出來,他趕緊抓了份報紙,假裝去看。我爸這個鐵一樣的男人,平時嗓門邦邦響,竟然心疼孫女哭了。」李女士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小時候被爸爸打著長大,現在爸爸竟然變成這樣。追到電梯裡餵飯祖輩關心孩子,一怕孩子哭,二怕孩子吃不好。
  • 天津一大怪,姥姥帶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到底誰更愛孩子?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很難搞,丈母娘看女婿卻是越看越順眼,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姥姥帶孩子似乎都挺合適,也利於家庭團結。前陣子看到一個帖子,就是關於「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誰更愛孩子的科學排序」,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大家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
  • 「進化心理學」給出科學排序
    哪裡是她的婆婆不帶娃,身邊這種例子太多了,近些年帶娃的「主力軍」漸漸偏向姥姥,獨生子女的家庭也不例外。難道婆家人不重視孩子嗎? 這要先從心理角度看。從心理層面看「婆家人」和「娘家人」,到底誰更疼寶寶?許多寶媽覺得還是姥姥最疼孩子,奶奶們表示不同意,自己的孫子誰會不喜歡?平時孩子被親屬問比較多的問題也是:喜歡奶奶還是姥姥?姥爺和爺爺誰更好?
  • 公公來做飯,李晟2歲兒子能說會道還說英文,對姥姥比奶奶親
    李晟和李佳航一家就是最溫馨和樂的典範。李晟自從嫁給李佳航之後,她一直沒有和婆家人生活在一起。作為家裡的獨生女,她的父母一直都在北京照顧著女兒和女婿一家的生活日常。李佳航對於嶽母也十分尊重和恭敬。公婆登門拜訪李晟的公婆來湖南老家登門拜訪,李佳航的爸爸是一個刑警,一看就是很乾練的長輩。李佳航的親媽已經過世了。
  • 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力
    《進化心理學:新的心靈科學》中宣稱,進化論的進路可以整合心理學各個分散的分支,正開始改變對藝術、宗教、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進化心理學也有多個分支。最有影響的一派在20世紀80年代發源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因為史蒂芬·平克等人的著作而流行起來。
  • 孩子為什麼跟媽媽一方親屬更親?答案說到寶媽心坎裡,很實在
    原因是,她當心肝兒疼的小侄子,竟然說她這個姑姑沒有小姨親。小侄子見了她,就客客氣氣,但見了小姨直接就跑上去親親抱抱。我同事就想不明白了,她每次回娘家的次數,可比孩子小姨去的次數多多了,孩子怎麼就跟自己親不起來呢?其實,身邊很多朋友都說,自己跟媽媽家的親屬更親,還有很多抱怨過自己的姑姑或叔叔伯伯不親,對自己爸媽不好之類的話。
  • 為什麼男人總愛看美女?|進化心理學的視角
    美女效應是商家們最喜歡用的營銷手段之一,因為美女最顯著的作用就是吸引眼球,將人群吸引過來就等於吸引了大量的潛在客戶;另一方面,美女與其他所有的美好事物一樣,讓人看了心情愉快,對於提升客戶的滿意度是有顯著效果的。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心理學原理——我們天生會對美好的事物產生好感,對長得好看的人同樣如此。事實上,我們都是「外貌協會」資深會員,這一點是所有人類的共識。
  • 孩子到底跟誰親,關鍵取決於這3點
    因此家中的孩子也常常照顧不到,沒有辦法,只能選擇讓長輩們來幫忙看。80、90年代,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她們都想盡這個責任,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一個現象,孩子大多都是姥姥看大的。
  • 親戚中「親」與「戚」,究竟有何區別?老梁的解釋,可謂一針見血
    親戚中「親」與「戚」,究竟有何區別?老梁的解釋,可謂一針見血親戚,可以說是構成中國式人情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親戚,中國人有很精闢的論斷,「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言外之意就是剛開始再怎麼親的親戚,到後來也是如同陌生人。
  • 題集|05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其貢獻;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
    生物學流派的貢獻證明了關於人格發展「白板」說的實際局限性;強調實證研究;把人格心理學與生物學原理聯繫在一起。生物學流派的缺陷在於,研究者很難對自己的某些觀點予以直接驗證,很多推論直接操縱變量是不可能的,證明因果關係也十分困難,尤其是進化心理學學者,自圓其說的推論和演繹的論斷缺乏說服力。
  • 親潮和黑潮
    只因海水看似藍若靛青,與周邊海水顏色從航空上看有較明顯的區別,所以被稱為黑潮。其實,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於海的深沉,水分子對摺光的散射,藻類等水生生物的作用等,外觀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 黑潮流速快、流量大、厚度大、流幅狹窄,高溫高鹽。
  • 最著名的毛澤東頌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您的光輝思想永遠照我心;春風最暖,毛主席最親,您的革命路線永遠指航程。
  • 從血緣上來講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父母還是兄弟姐妹?答案有點意外
    01從血緣上來講,誰是你最親的人?原本大家就有血緣關係,是很親密的,再加上大家長期生活在一起,互幫互助,這就使得大家地感情更深厚。那麼,在一大家子人中,誰是你血緣上最親近的人?實際上,在血緣上跟你最親的人是父母。每個人都有46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一半來源於父親,一半來源於母親。兄弟姐妹跟你雖然染色體來自相同的地方,但你們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綜合來看,在血緣上跟你最親的人是父母。
  • 「咕咚姥姥」陳蕾:隔代教育有秘訣
    很多人知道「咕咚姥姥」,是通過她在博客上分享的美食,但不知道她還是一位對家庭教育充滿智慧的姥姥。「咕咚姥姥」名叫陳蕾,自稱是一位「五〇後姥姥」,因外孫小名叫「咕咚」,所以她將博客取名為「咕咚姥姥」。2010年外孫出生,讓孩子吃得好成了她和老伴的首要任務。
  • 對親代教養幼兒的教育建議
    作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給予幼兒足夠的尊重,和幼兒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的教養方式,緩解幼兒入園所產生的不適,對親代教養提出以下教育建議。(1)主動積極的承擔起教育責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由於隔代家庭教育在我國現階段家庭教育中表現的比較普遍,很多親代父母在工作生活的壓力之下選擇讓祖輩來幫忙照看幼兒。但是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渴望及需求程度非常高,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祖輩及幼兒教師無法替代的。
  • 寵物小知識:無脊椎動物、魚類、爬行動物的親代撫育行為
    無脊椎動物的親代撫育行為,在無脊椎動物中,原始的親代撫育形式只是把卵產在安全隱蔽的地點,更進步的一種形式是除了把卵安置在安全地點外,還要為新孵出的幼蟲貯備必要的食物,以便幼蟲一孵化出來就有食物。昆蟲的親代撫育行為多是處在這樣的進化階段,如獨居的沙蜂,雌沙蜂先獵取一隻昆蟲將其麻醉後帶回事先已挖好的洞穴中,然後在獵物(多為鱗翅目幼蟲)體內產一粒卵,最後用小石子把洞口封堵。
  • 馮一鳴曾創作畫作《周總理和咱親又親》(圖)
    《周總理和咱親又親》    「丹青苦旅——馮一鳴陳望秋回顧展」昨日在江蘇美術館一樓大廳開幕。尤其是一組12幅的《周總理和咱親又親》,勾起不少觀眾對往日的記憶和對總理的思念。  在展覽現場,著名畫家、省文化廳副廳長高雲感慨,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周總理和咱親又親》的原作,原以為尺幅很大,沒想到是如此之小的精妙之作。他和到場的張友憲、徐建明等名家當年均是馮一鳴的學生。作為曾創立南藝壁畫專業的前輩,馮老在南京有不少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