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說貫穿及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並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給予幼兒足夠的尊重,和幼兒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的教養方式,緩解幼兒入園所產生的不適,對親代教養提出以下教育建議。
(1)主動積極的承擔起教育責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由於隔代家庭教育在我國現階段家庭教育中表現的比較普遍,很多親代父母在工作生活的壓力之下選擇讓祖輩來幫忙照看幼兒。但是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渴望及需求程度非常高,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祖輩及幼兒教師無法替代的。因此,作為幼兒的父母要主動積極的承擔起本就屬於自己的教育責任,和幼兒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首先,父母對隔代教育所存在的利與弊要有一個清楚的認知,祖輩幫忙照顧幼兒應該不盡感激,對祖輩的付出表示出充分的尊重,儘量滿足祖輩所提出的心理及其他需求。其次,如果存在現實所迫的實際問題,導致父母不能夠時常陪伴在幼兒左右,現代通訊工具、交通工具發達,父母要充分利用其和孩子多溝通交流,理解及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切實感受到來自父母親的疼愛,在節假日期間多帶幼兒去體驗戶外活動,幫助幼兒開拓眼界,使其形成良好性格。
(2)要和祖輩多進行溝通交流,形成統一的教育目標
在對幼兒的教育上,不管是祖輩還是父輩對幼兒的關心疼愛都是一樣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長。但是隔代和親代這兩輩所經歷的時代環境不同,受過的教育及擁有的經驗不同,自然在幼兒的教育思想及方式上存在偏差。在這個問題上,父母要和祖輩多溝通交流,形成統一的教育目標。比如,如果父母發現祖輩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有違原則性的問題時,一經發現就要及時的向祖輩心平氣和的提出來,特別注意只針對事情不要針對人,父母可以和祖輩一起觀看科學育兒電視節目,聽取權威專家意見,逐漸改變祖輩傳統育兒思想,接受新的育兒理念,配合幼兒教師共同做好育兒工作。
(3)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重視以身作則
新入園的幼兒年齡比較小,這個年齡段也正是各個方面快速發展的階段,對外界的是非優劣不具備判斷能力,擁有超強的模仿能力。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對幼兒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也就是說父母錯誤的言行也會被幼兒模仿掌握,這就需要為人父母在教養幼兒過程中多加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父母自身素養越高,幼兒的身心素質發展越好,因此,父母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素養,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思維對幼兒進行科學教養,與此同時接納吸收更多的先進育兒思想及知識,並將其充分的運用到日常教育中去。在幼兒入園之前,父母還要對幼兒進行基本的入園常規教育,比如,生活自理,人際交往等方面,可以提前帶幼兒熟悉一下幼兒園環境,掌握幼兒接送技巧,尤其是在一開始儘量減少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當幼兒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後再加以延長在園時間。在面對幼兒入園後產生的不適行為要給正視,並積極配合幼兒教師提出的建議,和幼兒園保持良好的溝通。
(4)和幼兒保持平等溝通交流,保證高質量的陪伴,為幼兒成長提供自由空間
在和幼兒溝通交流方面,父母要做到以理服人,認真傾聽幼兒的內心感受,並鼓勵其將想法表達出來,儘量不要傷害到幼兒的自尊心,不可強制性的把大人想法意見強加給幼兒,專治教養方式要不得。同樣,溺愛教養方式也要不得,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也不需要對幼兒進行事事包辦,要將幼兒看做一個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和幼兒保持平等的溝通交流,保證高質量的陪伴,為幼兒成長提供自由空間,要體現出家庭的民主。在高質量陪伴方面,父母要時常觀察幼兒的心理變化,結合幼兒的心理需求進行高質量的陪伴,不是簡單的吃好喝好穿好,相較這些,幼兒更渴望的是來自父母的關心、肯定和支持。尤其是幼兒入園階段,幼兒面對陌生環境情緒會有較大波動,這個時候父母要給予幼兒身心上的大力支持,積極解決問題,幫助幼兒安全快速渡過不適階段。
(5)注重幼兒情緒能力的培養和調控
幼兒在入園之前所依賴的人主要是父母及祖輩,主要活動場所也是在家裡,因此,家庭環境對幼兒的情緒變化有深刻影響,進而涉及到入園適應的適應水平。因此,家長要注重對幼兒情緒能力的培養與調控,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有利於幼兒情緒能力培養的家庭環境,其次是要經常對幼兒進行正向情緒教育。幼兒自身情緒的喜怒無常,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同時幼兒了解大人情緒的變化途徑是通過觀察自己父母,祖輩的情緒表達方式,如果大人情緒表達及調節度出現問題,那麼幼兒的情緒發展能力必然會受到消極影響。這就需要幼兒父母注意自己情緒變化,當幼兒出現消極情緒時父母要及時引導,進行情感交流,為又幼兒提供積極的情緒榜樣。同時,不管是在日常還是入園適應階段中,父母要經常幫助幼兒對自己和他們的情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理解,積極回應幼兒出現的各種情緒,高興的,傷心的,煩躁的,不可表現出置之不理或者直接忽視的態度,引導幼兒以更加積極健康的思考方式來重新認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