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 王菁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員,上海市教育學會幼教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學前教育課程、0—3歲嬰幼兒教養活動的研究。
長期以來,幼兒都被視作柔弱的、被動的「小人兒」。在研究中我們通常把他們僅僅視為研究對象,從成人的視角去記錄幼兒的行為,並提出我們認為合適的教育方法,但這是否真正是幼兒的需要,我們很少去深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兒童是有能力的、主動的學習者和溝通者。在教研過程中,我們秉持「兒童視角」,開始將幼兒視為研究的主體,真正思考他們的需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從給幼兒寫故事到給幼兒講故事
每天早上,吳老師所帶的小班孩子進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的豆寶寶喝水。他們邊照顧豆寶寶邊說:「豆寶寶我喜歡你,我給你喝水,你快快長大哦!」「豆寶寶長綠葉子了,像小鳥的尖尖嘴……」
分享交流時,吳老師把孩子們照料豆寶寶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孩子們一個個聽得津津有味,於是吳老師給每個孩子都準備了一本「豆寶寶日記」,孩子們把豆寶寶變化的樣子畫下來,吳老師把孩子們照料豆寶寶過程中的語言、行為記下來。除了在集體中分享,吳老師還會和孩子們一對一、面對面交流。
吳老師對君君說道:「今天你問我,為什麼其他小朋友的豆寶寶都有許多小葉子,可你的豆寶寶一片葉子也沒長出來。我告訴你,如果你再愛你的豆寶寶多一些,也許它很快就會長出小葉子了。於是,你捧著豆寶寶對它說了許多遍『我愛你』,給它唱了好聽的歌《小星星》,你的豆寶寶真開心,正在努力長葉子呢!」
聽完自己的故事,君君開心地笑了,她輕輕地把豆寶寶搬到有陽光的陽臺上,說:「我帶你去曬太陽,你快快長葉子哦。」
這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開展「學習故事本土化研究」中的教師實踐。我們鼓勵教師給幼兒講寫幼兒自己的故事,這能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到被關注,教師和幼兒之間的關係變得愈加溫暖起來。這種溫暖的關係,能讓幼兒在教師面前更自然地展現自我,教師也能在第一時間更真實地了解幼兒的想法,並在後續做出符合幼兒意願的活動調整,持續支持幼兒的發展。這一過程也能讓教師體味到學前教育工作獨特的幸福感。
從研究鏡頭中的幼兒到研究幼兒眼中的鏡頭
在對全市18所優質園和20所二級園的1178位教師的調研中發現,只有20%的教師認為,遊戲分享交流時應該為每一名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僅有25%的教師會在組織集體談話以外,通過提供自由分享、個別交流、記錄分享等給每個幼兒表達的機會。於是,我們啟動了「畫語解讀」的研究,鼓勵教師讓幼兒把自己遊戲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事」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
一次,張老師介紹了她在遊戲分享中的感悟。張老師看到這樣一幅畫,畫上的兩個孩子輪廓線周圍出現了密集的線條。直覺告訴張老師,這個小班孩子表達的不是一件特別愉快的事,於是張老師和他進行了個別交流。
原來,在水果店裡,小博和同伴想要同一個紙箱,小博爭搶了一小會兒很快就放棄了箱子,選擇去「大劇院」看演出。當天遊戲中,張老師並沒有及時發現這個小插曲。小博的「畫」讓張老師開始反思:日常遊戲觀察中,我們常常看到幼兒的外顯行為,而幼兒內心的感受我們卻不得而知,尤其是一些比較內向的幼兒,在他們「謙讓」行為背後,或許有很多不能釋懷的地方,需要教師的特別關注。
受年齡或個性影響,幼兒有時很難用語言充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於那些語言表達能力一般或慢熱型的幼兒,或許他們更願意用塗鴉或者自己錄音的方式表達所思所想。當幼兒有機會用他們更感興趣、更擅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時,教師也就有機會透過兒童的「鏡頭」,傾聽他們的聲音了。
從研究幼兒到和幼兒一起研究
大班幼兒發現「螞蟻工坊」裡有幾隻螞蟻死了。「螞蟻為什麼會死呢?」大家都想弄個明白。於是教師和幼兒開始一起找尋相關書籍和視頻資料。其中,大家收集到有關食物的信息最多:「螞蟻喜歡吃甜食」「螞蟻好像吃死掉的蟲子」「螞蟻不喜歡吃蔬菜」……
正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時候,浩浩提出:「書上說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我們還是做實驗吧,看看螞蟻到底喜歡吃什麼。」有7個幼兒對此特別感興趣,於是他們自發分成兩個小組,分別制定了實驗計劃,根據計劃展開找螞蟻、餵螞蟻、觀察螞蟻、記錄螞蟻的過程,並由此發現了許多養螞蟻的秘訣。
比如,螞蟻需要生活在有空氣的地方;要每天給螞蟻餵食;螞蟻喜歡吃甜食和死去的蟲子;螞蟻一家要生活在一起;蟻后負責生寶寶,工蟻負責造房子。教師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相等方法記錄探究發現的過程和結果,幼兒合作完成了一本《養螞蟻寶典》。
這是發生在市教研室「小組學習研究」實驗園裡的故事。園長感嘆道:實踐研究的過程,改變了教師看待幼兒的方式,有的教師成了小組成員,和幼兒共同探索尋找答案;有的成了小組顧問,當幼兒有問題會主動求教;有的則成了「好奇寶寶」,拋出新問題和幼兒一起深入思考。在共同的學習興趣驅動下,教師和幼兒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用成人的視角去研究幼兒的困惑、幼兒的需要。其實,很多時候這只是成人的一廂情願。因為,我們不可能再一次成為幼兒,我們預估的種種可能,只是我們以為的「兒童視角」。
如何走近幼兒,我們從建立溫暖的師幼關係入手。依託教研活動培養教師主動觀察的習慣、細緻觀察的能力,引導教師將觀察視角指向發現幼兒的優點、幼兒感興趣的和能做的事情上,教師和幼兒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變化。當幼兒感受到被教師關注,當教師更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幼兒的「哇時刻」,溫暖的師幼關係由此建立,這為教師走近真實自然的幼兒、確立真正的「兒童視角」提供了基礎條件。
如何走進幼兒的世界,我們從發現幼兒入手。接納幼兒的實然狀態,鼓勵幼兒用一百種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支持幼兒的個性化表達,既滿足了幼兒的表達需要,也為教師更深入理解幼兒,繼而給予有效的支持提供了依據。
如何與幼兒共同思考,我們從和幼兒一起研究入手。通過和幼兒一起研究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成了幼兒學習的陪伴者、平等的對話者。伴隨研究,教師對於兒童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們會用什麼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等,有了更直接的體驗、更準確的把握,教師離兒童視角也更近了一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