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2020-11-23 騰訊網

  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三期青馬學員 楊影導師組 桑漢斌

  [摘 要]親社會行為和加強信仰教育有著重要聯繫,為了進一步研究信仰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通過整合以往的研究,在心理學的角度上對親社會行為、信仰的對人的作用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行綜合分析,在優秀的信仰的研究中,得出信仰者受到其信仰的影響具有更高的親社會行為動機,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在信仰高的地區對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有著適宜的環境,從而促進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的發生。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信仰 ;心理學

  一、引言

  在東西方文化中,信仰對人的行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些教人為善的信仰通過對人與環境的影響繼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但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也以信仰之名而宣稱一套信條。信仰通過固著於知識經驗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近年來國內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越來越多,對信仰的跨文化研究也日益豐富,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信仰是如何影響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機制。

  二、親社會行為產生的基本動機以及決定因素

  親社會行為指任何以利於他人為目標所採取的行動。而有些人的親社會行為的目的出於利己主義,希望得到某些回報,即助人行為,而利他行為則是純粹為了有利於其他人,自己沒有獲利(經常要付出一定代價)。如天津大爆炸的消防員,為了救助陌生人而犧牲。

  1

  不同觀點下對基本動機的解釋

  親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即為人們為什麼要助人。進化心理學從人類進化觀點認為,個體從其他社會成員那裡學習社會規範是高度適應的,經過自然選擇,好的學習者具有生存優勢,親社會性能力已經成為我們遺傳的一部分。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助人源於利己,即我們所做的大多是源於最大化報酬和最小化成本的期望,助人行為可以以多種方式回報,助人可以增加某人將來會助我們的可能性,但其無法解釋有時人們僅僅是為了助人而助人。移情與利他主義認為幫助他人首先取決於你是否對他人產生移情,當我們對另一個人產生移情,會試圖出於純粹的利他主義理由來幫助這個人,無論我們會得到什麼,但也不否認有社會交換的參與。綜上所訴,進化心理學認為助人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社會交換理論把利己視為助人的先決條件,「移情—利他主義假設」認為的移情是無條件助人的動機。

  2

  決定因素

  人類的動機並不能完美地解釋親社會行為的發生,如為什麼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利他行為。人作為有性生殖的種群,性別間的差異會影響人的親社會行為,Eagly和Crowley的場景扮演實驗,以及後續關於性別與親社會行為的跨文化研究中,很好地證明了不同性別的人在親社會行為中的參與程度不同,大五人格量表為人格特質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提供了充足的論證,2001年Levine等人研究助人行為在simpatía價值取向的文化與非simpatía價值取向的文化的差異,為文化差異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人們的心境也影響著人的親社會行為,如情緒情感、心理狀態、外觀特質等因素。心境與親社會行為關係的研究一致認為積極心境促進親社會行為,而消極心境則有時促進親社會行為,有時減少親社會行為。人格、性別、文化以及心境都貢獻了一片解釋為什麼人們幫助他人的拼圖,但是他們沒有完成這幅畫,研究表明,最具有利他行為傾向的人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下也不能確保利他行為的發生。人們所處的情境因素不同影響人的親社會行為,如旁觀者效應、社會促進、社會逍遙等現象,由於情境中存在其他人時,對人們的親社會行為產生了影響,另外情境的不確定性也在助人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Latane(1970)的實驗,證明了人在不確定自己所處情境時,助人行為會減少。環境條件因素不同也會對人產生影響,如物理環境會影響人們的助人意願,有研究表明良好天氣會促進利他行為的發生,此外,Amato調查在澳洲社區中人們的助人行為時,發現小城鎮的人幫助陌生人的比例顯著高於大城市的人。Mathew在1975年的研究表明噪音導致利他行為減少。

  綜上所述,不管是基本動機還是決定因素,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機制可歸納為穩定的個性特質和環境因素。

  三、信仰對親社會行為的作用

  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這一點在反社會性的侵犯行為的研究中有著充分的論證。而「信仰—親社會假設」認為,宗教信仰可能會促進一系列親社會性態度和行為的產生,有關研究證明宗教信仰及其相關的認知體驗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在非宗教信仰人群中具有普遍適用性。信仰並不是單一的概念,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包括方法論、認識論等,每一項都對人的知識經驗產生著極大的作用。在不同文化的信仰中,凡是對本文化信仰內容理解通徹的賢者,無不表現出高水平的親社會行為。

  信仰本身就促進信仰者的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信仰—親社會假設」的論證認為較高的信仰水平會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更大的支持,需要層次理論指出當人位於較高需要的時可以滿足於較低的物質水平,所以,信仰能讓人在社會交換中產生更多的移情,而不在於純粹的社會交換。信仰會影響個體,個體的社會行為又影響環境,環境又作用於個體,信仰、個體、環境三者相互作用,對反社會性侵犯行為的研究,證明了極端主義或恐怖主義的信仰對反社會性侵犯行為的影響,因此信仰在對個體、環境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發生的替代性學習,信仰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也是如此,人們通過觀察該社會體制中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的行為方式,進行模仿、學習,進而提升個體的行為水平。

  綜合以上得出人與情境相互作用,故信仰能通過影響人來改變環境,即對信仰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可歸納為信仰對個體的影響,進而促進環境的改變,環境的改變又反作用於個體,可見信仰在親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四、局限與展望

  信仰以及親社會行為本身就是多維度的構念,每一個因素下包含著許多分支,且目前國外關於信仰與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以宗教為主,關於非宗教的跨文化研究國內相對貧乏,親社會行為僅是社會行為的一部分,本文僅從親社會行為以及反社會性侵犯行為進行論述,內容結構局限,事實證明,信仰作為一個全方面多維度的因素影響著個體及個體所處環境。信仰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可以從更細緻的方面進行實證研究,如人的知覺、記憶、表象、思維等方面,或是社會現象,如從眾、社會促進、社會抑制、社會極化等方面。

  [參考文獻]

  [1]侯玉波.社會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63-80

  [2]Elliot Aronson.社會心理學(第五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303-326

  [3]董夢晨.宗教信仰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2015;23(1):1095-1108.

  [4]Philip G. Zimbardo.普通心理學(原書第五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513-544

  [5]百利剛.親社會行為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心理學動態,1997;5(1):47-52

  [6]李幼穗.信仰現狀的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2002;25(6):660-663

  (本文為青馬學員結業論文)

  技術操作:武笑天

  審核校對:何婉欣 李文雅

相關焦點

  • 信仰「上帝」與信仰「現實」的社會歷史行為動力學
    歷史上,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我前一段時間說過,其實中國人從古到今,就信仰「現實」。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和我們信仰「現實」這兩種信仰,對人們的行為方式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信仰「現實」的人,其行為特點就是能「隨機應變」。
  •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提出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艾森伯格教授對其理論提出了很大的異議。艾森伯格注意到,科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主要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例如,在海因茨偷藥故事中,海因茨必須在違法和履行丈夫的責任之間作出選擇。她認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兒童的道德推理,使他們的推理局限於一個方面,即禁令取向的推理。
  • 導師「索抱索親」是一種什麼行為
    (6月17日中國青年網)  學生李萍與導師容某討論完論文修改意見後,被導師索抱索親,動手動腳,又親又摸。事後學校將容某的行為定性為「過激擁抱行為」,作出行政記過處分決定。  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導師對女學生公然「索抱索親」,這是一種什麼行為?是否屬於猥褻?學校提出的「過激擁抱行為」又是一種什麼行為?師生關係應如何處理?
  • 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
    除了大家熟知的皮亞傑和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之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也是越來越頻繁出現。一、背景介紹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柯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這些法律、責任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兒童對故事衝突所作的推理。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宗教信仰與道德經歷了近代的西學東漸,和後來的思想洗禮,中國傳統儒釋道的價值體系的影響逐漸減弱。從古代到現代,中國人大多沒有濃厚的宗教信仰,但這並不是缺點。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不對,那怎麼解釋節假日寺廟人山人海,因為大多數的人只是進去解決現實世界的需求(求子求財,祈福消災),這並不是精神世界的問題,所以更像一種風俗行為,而不能算一種宗教行為。
  • 寵物小知識:無脊椎動物、魚類、爬行動物的親代撫育行為
    而進化到螞蟻、胡蜂和蜜蜂這些比較高等的社會性昆蟲時代,其親代撫育行為超越了沙蜂。它們不僅直接餵養幼蟲,而且能夠抑制第一批幼蟲的性發育,以便使它們能夠幫助自己的母親餵養第二批幼蟲,這就使昆蟲社會中出現了永久性的非生育等級(即工蟻和工蜂等職蟲)並導致了昆蟲社會的進一步演化。魚類的親代撫育行為,魚的親代撫育主要表現在對受精卵的照料和供養上。
  • 社會心理學中的攻擊與助人行為
    (2)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性的榜樣,對於攻擊行為的習得具有重要的影響。攻擊可以習得,也可以通過學習消除。(3)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挫折有導致攻擊的可能性,但是否會導致攻擊行為,還取決於認知過程和情境因素,與攻擊有關的刺激更可能增強攻擊行為,如人們看到武器會增強攻擊行為,即武器效應。
  • 中國人無神論,無信仰?網友:不好意思,我們相信人定勝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社會階層的統治者壓迫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加深和不穩定。周王領導了這場叛亂,創造了「德性」的道德觀。商朝被推翻,周王建立了統治中國80年的王朝。未來,統治者一旦有了不公正的權利,就會遭到反抗,這就成為中國朝代變遷的規律。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國人正確地認識到,一切善惡的根源不在於老天,而在於人。
  • 畢曉燕 鄧敏 陶雲:社會分類影響群體決策行為
    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群體決策呢?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就是社會分類。社會分類是根據需求、自我認同、價值觀等將群體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類別的過程,例如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由於社會分類從社會上改變了人們作為個體所擁有的一些特徵,由此可以看出在作出群體決策時,人們會自覺地將自己劃入某一個群體,即「內群體」和「外群體」。
  • 《理論自信: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在線閱讀  【基本信息】  教材名稱:理論自信——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作者:陳先達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  【內容介紹】  本書針對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對人們關於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信仰等存在的疑問,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論述,文字通俗易懂,將嚴肅的理論問題通俗化,啟發讀者去感受思想的力量
  • 內容與形式:效法基督的信仰根基
    無疑,基督徒評論社會現象或者表達信仰時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沉思時,儘管表面上是單純的信仰沉思以及憑藉信仰評論現象,但是根據我們第二部分相關係數的論述,我們知道,基督徒這種沉思和評論中具有和其他環境因素相關的隱形成分,不光是純粹基督信仰的。如此說來,我們可以理解基要派、靈恩派、自由派之間的差異。我們總是依託於我們的社會環境和自身所處的生活情境中來思考基督信仰,而不是從基督信仰本身來思考基督信仰。
  • 從微積分到自然狀態,對「人造物」的信仰如何建構現代文明?|信仰|...
    如果我們相信《聖經》的意義或信息,而不是它的真實性,那麼如果一段經文與理性衝突, 或者不同的經文段落彼此衝突, 就沒有什麼關係;我們的目的是了解《聖經》作者的思想,從而理解他們想要傳達的哲學意義,以便對信徒產生適當的影響。除了將上帝還原為自然之外,這種將信仰從客觀事實中剝離出來的做法,也是當代許多人指責斯賓諾莎無神論的原因之一:斯賓諾莎並沒有放棄信仰,而是把部分信仰轉移到了人類身上。
  • 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對人類現實行為產生影響?讀《大連接...
    如果我們影響了我們的朋友,他們又影響了他們的朋友,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有可能影響我們從未謀面的朋友。我們發現,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長胖了,你也會長胖;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戒菸了,你也會戒菸;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快樂了,你也會快樂。我們終於意識到,社會網絡的形成和運轉也遵循著一些基本規則。
  • 王培安:影響群眾生育行為的是經濟社會因素
    你覺得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對國民經濟全球競爭力、養老體系有怎樣的影響?中國對於人口老齡化問題能夠做什麼?謝謝。王培安:首先謝謝泰晤士報記者對中國發展問題的關注。我認為當前中國人口發展要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一是要處理好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的關係,努力實現適度的生育水平。
  • 也談科學與信仰
    也談科學與信仰 科學與信仰都有兩面性。科學可以造福於人,也可以造禍於人,比如二戰德日靠著其科技實力,就曾殘殺了千百萬人的性命。信仰同樣也是這樣,現在所謂的邪教恐怖,就是一種禍害。複雜的問題是信仰與科學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其一,科學奠基於信仰。沒有一種求真的超越性思想(亦即一種特定的信仰),科學便無法萌生發展。
  • 《習近平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英文版...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翻譯的《習近平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英文版,近日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習近平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中文版,已於2020年10月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收入習近平同志有關重要文稿43篇。為便於國外讀者閱讀和理解,英文版增加了注釋和索引。
  • 精神障礙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與預測_精神障礙_暴力行為_影響...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表觀遺傳現象,例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等可通過影響相關基因的表達或相關蛋白的功能,介導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精神病患者暴力行為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一個人感受和理解他人的信仰、情感,反應、願望和意圖的能力。與共情不同的是,「心智理論」更強調認知層面。孤獨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因酗酒造成神經系統受損等患者,往往無法像常人那樣體察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在衝突情況下更容易產生暴力行為。
  • 科學網—心理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環境影響因素
    心理學研究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發生發展規律以及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心理學各分支在不斷交叉融合和催生新興學科,對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及為社會乃至全球性問題的解決發揮著獨特作用。「心理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環境影響因素」作為始終貫穿學科發展和應用的核心問題,在當前社會發展關鍵期值得進行系統的、深入的探討。
  • 形同虛設的法律不會被信仰
    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寫下了這樣一句不朽的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其實,把這句話倒過來說也是成立的:法律形同虛設,它將不被信仰。如果法律長期得不到良好執行甚至形同虛設,會形成惡性循環:法律得不到良好執行抑或形同虛設,人們便不信仰它;人們不信仰法律,就會有更多的法律難以得到良好執行甚至形同虛設。
  • 瘋子和滿月:月相變化會影響人類行為嗎?
    其實,比較有趣的問題可能是,為什麼精神病學家堅持相信月亮會影響他們的病人呢?當今時代,一些人反覆聲稱,滿月之夜和失眠會改變精神分泌節奏,並可能引發精神病,即使這種說法與大多數研究數據相悖。我們只能說,精神病學的研究仍可見許多古代觀點和信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