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決策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在一些情況下,特別是對於複雜的決策問題,不僅涉及多目標、不確定性、時間動態性、競爭性,而且個人的能力已遠遠達不到要求,這時就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由多人參與決策分析。為此,群體決策因其特有的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決策者的認同並日益受到重視。同時,群體決策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群體決策呢?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就是社會分類。
社會分類是根據需求、自我認同、價值觀等將群體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類別的過程,例如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由於社會分類從社會上改變了人們作為個體所擁有的一些特徵,由此可以看出在作出群體決策時,人們會自覺地將自己劃入某一個群體,即「內群體」和「外群體」。因此在分配資源和對群體作評價時,內群體的成員往往會分配更多的資源給自己的群體,同時也會對自己所屬群體作出更多正面、積極的評價,而對外群體則產生排斥心理。因此,了解不同分類條件下群體決策的特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群體從而作出有益的決策。
選取8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本次實驗。選取標準為右利手、無紅綠色盲、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且未參與過類似的實驗。實驗準備階段運用Nalbandov已創編好的群體情境事件材料,並設計E-prime實驗程序呈現群體情境事件材料。社會分類利用假想民族的方式來實現。具體實驗採用2(假想民族:Garme族,Honky族)×3(決策框架:支持、反對、防禦)的混合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中,每一對被試按照抓鬮的方法來得出所扮演的民族成員角色,然後進入正式實驗。實驗流程為:「 」注視點(居中呈現,時限1000ms)→事件決策→行為反饋→收益反饋。在被試仔細閱讀完每一個無呈現時限的事件後,作出「反對」「支持」「防禦」三類行為選擇,對應地按數字鍵1、2和3進行記錄,直到完成所扮演民族的全部群體事件決策。
實驗程序記錄被試行為決策頻次,作為本實驗因變量。在實驗數據處理過程中,剔除不完整、實驗過程中出現錯誤的試次,最終獲得有效數據78份。計算群體情境事件行為決策分數:分別計算24個群體情境事件決策中被試選擇反對、支持、防禦三種行為的頻次,作為三種群體行為決策指標。實驗結果分析如下。
通過對不同假想民族的行為決策指標進行重複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假想民族和行為決策的交互作用不顯著,說明在作決策時,群體決策行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行為決策指標主效應顯著,通過對行為決策指標進一步LSD統計分析得到結果,支持行為指標(M=12.02,SD=3.25)大於反對行為指標(M=6.45,SD=2.83)和防禦行為指標(M=5.57,SD=3.03)。通過對內、外群體行為決策指標進行重複測量方差分析,得到結果內、外群體行為決策指標主效應均顯著。內群體行為動力指標多重均值比較顯示,支持行為指標(M=7.35,SD=2.25)顯著大於防禦行為指標(M=2.04,SD=1.59)和反對行為的指標(M=2.61,SD=2.07),而防禦行為指標和反對行為指標之間無顯著差異;外群體行為動力指標接近邊緣性顯著,進一步分析發現,支持行為指標(M=4.67,SD=2.17)大於防禦行為指標(M=3.54,SD=2.07)和反對行為決策指標(M=3.82,SD=1.59),而防禦行為指標和反對行為指標之間無顯著差異。結果說明,個體在作行為決策時,存在對內群體行為決策的偏向和反對外群體的行為決策行為。
本研究探討社會分類條件下群體事件行為決策特點,發現在總體上決策具有一致的偏向,存在內群體偏向和反對外群體的決策特點,個體支持本民族的決策行為顯著高於支持外民族的決策,反對和防禦外民族的決策行為顯著高於反對、防禦本民族的行為。具體而言,也就是在民族分類條件下,即使人們相互不認識,在作決策時依然會分給自己群體更多資源,並給予正向、積極的評價,而對外群體則會分配較少資源並且給予負面評價。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進行社會分類後,即使這種身份是表面的、短暫的,進行決策也會得到同樣的結論。總而言之,利用社會分類加工處理信息對於人類簡化世界、認知世界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成員與群體的同質性等模式,人們會自覺地運用性別、民族、年齡等社會分類完成來自刻板印象影響下的自我分類,之後人們會根據認同感、歸屬感將自己所在群體稱為「內群體」,將相對的群體稱為「外群體」,並且通過不斷努力使得與內群體的相似度越來越高,在作決策時往往會產生「內群體偏好」。這樣的支持偏向性決策,常常使群體作出不理性的選擇,由此我們可以通過幹預社會分類、混淆分類等方法來促進群體決策。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民族雙語者的認知控制」(3166028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