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燕 鄧敏 陶雲:社會分類影響群體決策行為

2021-01-14 金臺資訊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決策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在一些情況下,特別是對於複雜的決策問題,不僅涉及多目標、不確定性、時間動態性、競爭性,而且個人的能力已遠遠達不到要求,這時就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由多人參與決策分析。為此,群體決策因其特有的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決策者的認同並日益受到重視。同時,群體決策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群體決策呢?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就是社會分類。

社會分類是根據需求、自我認同、價值觀等將群體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類別的過程,例如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由於社會分類從社會上改變了人們作為個體所擁有的一些特徵,由此可以看出在作出群體決策時,人們會自覺地將自己劃入某一個群體,即「內群體」和「外群體」。因此在分配資源和對群體作評價時,內群體的成員往往會分配更多的資源給自己的群體,同時也會對自己所屬群體作出更多正面、積極的評價,而對外群體則產生排斥心理。因此,了解不同分類條件下群體決策的特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群體從而作出有益的決策。

選取8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本次實驗。選取標準為右利手、無紅綠色盲、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且未參與過類似的實驗。實驗準備階段運用Nalbandov已創編好的群體情境事件材料,並設計E-prime實驗程序呈現群體情境事件材料。社會分類利用假想民族的方式來實現。具體實驗採用2(假想民族:Garme族,Honky族)×3(決策框架:支持、反對、防禦)的混合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中,每一對被試按照抓鬮的方法來得出所扮演的民族成員角色,然後進入正式實驗。實驗流程為:「 」注視點(居中呈現,時限1000ms)→事件決策→行為反饋→收益反饋。在被試仔細閱讀完每一個無呈現時限的事件後,作出「反對」「支持」「防禦」三類行為選擇,對應地按數字鍵1、2和3進行記錄,直到完成所扮演民族的全部群體事件決策。

實驗程序記錄被試行為決策頻次,作為本實驗因變量。在實驗數據處理過程中,剔除不完整、實驗過程中出現錯誤的試次,最終獲得有效數據78份。計算群體情境事件行為決策分數:分別計算24個群體情境事件決策中被試選擇反對、支持、防禦三種行為的頻次,作為三種群體行為決策指標。實驗結果分析如下。

通過對不同假想民族的行為決策指標進行重複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假想民族和行為決策的交互作用不顯著,說明在作決策時,群體決策行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行為決策指標主效應顯著,通過對行為決策指標進一步LSD統計分析得到結果,支持行為指標(M=12.02,SD=3.25)大於反對行為指標(M=6.45,SD=2.83)和防禦行為指標(M=5.57,SD=3.03)。通過對內、外群體行為決策指標進行重複測量方差分析,得到結果內、外群體行為決策指標主效應均顯著。內群體行為動力指標多重均值比較顯示,支持行為指標(M=7.35,SD=2.25)顯著大於防禦行為指標(M=2.04,SD=1.59)和反對行為的指標(M=2.61,SD=2.07),而防禦行為指標和反對行為指標之間無顯著差異;外群體行為動力指標接近邊緣性顯著,進一步分析發現,支持行為指標(M=4.67,SD=2.17)大於防禦行為指標(M=3.54,SD=2.07)和反對行為決策指標(M=3.82,SD=1.59),而防禦行為指標和反對行為指標之間無顯著差異。結果說明,個體在作行為決策時,存在對內群體行為決策的偏向和反對外群體的行為決策行為。

本研究探討社會分類條件下群體事件行為決策特點,發現在總體上決策具有一致的偏向,存在內群體偏向和反對外群體的決策特點,個體支持本民族的決策行為顯著高於支持外民族的決策,反對和防禦外民族的決策行為顯著高於反對、防禦本民族的行為。具體而言,也就是在民族分類條件下,即使人們相互不認識,在作決策時依然會分給自己群體更多資源,並給予正向、積極的評價,而對外群體則會分配較少資源並且給予負面評價。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進行社會分類後,即使這種身份是表面的、短暫的,進行決策也會得到同樣的結論。總而言之,利用社會分類加工處理信息對於人類簡化世界、認知世界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成員與群體的同質性等模式,人們會自覺地運用性別、民族、年齡等社會分類完成來自刻板印象影響下的自我分類,之後人們會根據認同感、歸屬感將自己所在群體稱為「內群體」,將相對的群體稱為「外群體」,並且通過不斷努力使得與內群體的相似度越來越高,在作決策時往往會產生「內群體偏好」。這樣的支持偏向性決策,常常使群體作出不理性的選擇,由此我們可以通過幹預社會分類、混淆分類等方法來促進群體決策。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民族雙語者的認知控制」(31660282)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群體決策的困境: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決策
    儘管較之於裡根,理察·尼克森總統特別渴望獲取各種信息,然而據說很多時候,他也是悶在總統辦公室,遠離他的大多數內閣同僚,獨自作出決策。他的「孤獨」人格導致他選擇了一種反過來又鞏固了他的孤獨的白宮管理系統,這種因素對他的最終下臺產生了影響。然而,同樣也有其他一些時候,即使諸如裡根和尼克森那樣的美國總統,也都發現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是有幫助的。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當代青年能夠接觸到的各種思潮不斷增多,社會思潮對青年思想和行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當前,泛娛樂主義、新消費主義、新愛國主義和積極的民族主義是對青年群體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潮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也存在著和資本、技術相互交融的特點,引導青年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青年思潮的影響。
  • 群體決策中的後入者優勢:異質性塑造更聰明的社交網絡
    該模型發現,落後者可以幫助整個群體做出更有益的決定,而不會延緩決策過程。該研究為影響群體智慧的因素,給出了新的洞見。基於隨機遊走的群體決策的缺陷在過去的幾年裡,統計物理學已經幫助研究人員開發了社會物理學模型,來描述由相互作用因子構成的複雜系統。
  • 群體決策中的後入者優勢:異質性塑造更聰明的社交網絡
    該模型發現,落後者可以幫助整個群體做出更有益的決定,而不會延緩決策過程。該研究為影響群體智慧的因素,給出了新的洞見。 1. 基於隨機遊走的群體決策的缺陷 在過去的幾年裡,統計物理學已經幫助研究人員開發了社會物理學模型,來描述由相互作用因子構成的複雜系統。
  • Sci Adv:一個完整的大腦網絡支持社會對人類決策的影響
    圖1:本研究中所揭示的支持決策中的社會影響的大腦網絡示意圖人是社會影響的基礎,這不是秘密。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UKE)的研究人員讓五組志願者參與同一個基於計算機的決策實驗,每個人都給予兩個抽象符號。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科學決策是近代以來社會理性化的一項成果,正如吉登斯所說,「我們時代的發展起源於17和18世紀的歐洲科學、技術和理性思維。通過那些反對宗教及其教義的影響並希望用更理性的方法對待現實生活來取代他們的思想家的著作,啟蒙運動對西方工業文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1]。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廣泛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實體論和群體實體性對社會認同的影響可以被本質主義所解釋,因此研究者將實體論、群體實體性作為本質主義的一個成分來加以操作,探討他們在社會認同和群際關係方面的影響。去個性化的過程就是社會認同的形成過程,它影響許多社會認同的心理效應,包括對內群體的偏愛、對外群體的排斥與歧視、對內群體與外群體的刻板化感知、種族中心主義等。
  • 消費行為: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上篇)
    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在受到內、外部因素刺激,產生需求,形成購買動機,抉擇和實施購買方案,購後經驗又會反饋回去影響下一次的消費者購買決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3)消費者購買決策主體的需求個性。由於購買商品行為是消費者主觀需求、意願的外在體現,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
  • 群體智慧」的概念可以改善對過度使用抗生素的決策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三個或三個以上醫生的「群體智慧」(也被稱為集體智慧)可以改善抗生素處方的決定,並幫助對抗不斷上升的抗生素耐藥性水平。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文章稱,由萊切斯特大學的伊娃·克羅克夫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測試了一種抗生素管理的新方法,使用了「群體智慧」的概念,該概念認為一個群體的集體判斷往往比普通個體表現更好。
  • 姚遠:老年群體更替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的影響
    原標題:姚遠:老年群體更替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的影響 (二)從數據角度看老年群體的變化及其差異性 從2010年開始,出生於建國後的人群將逐步進入老年期。
  • 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信仰通過固著於知識經驗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近年來國內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越來越多,對信仰的跨文化研究也日益豐富,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信仰是如何影響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機制。   二、親社會行為產生的基本動機以及決定因素   親社會行為指任何以利於他人為目標所採取的行動。
  • 美國什麼是工作場所歧視,它如何影響不同的社會認同群體
    什麼是工作場所歧視,它如何影響不同的社會認同群體?儘管多樣性有其好處,但管理人員還必須面對只有通過適當領導才能解決的挑戰。在組織中觀察到並在研究中進行研究的一些最常見挑戰包括組織依戀程度降低以及對工作多樣性計劃和方案的誤解。
  • 筆記|《社心》C2 社會思維 之二、社會認知
    內隱社會認知在個體無意識的、自動激活的圖式的指導下的判斷、行為和決策過程。(一)圖式1.圖式的分類(1)個體圖式:是一種心理認知類型,它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別的個體。(2)自我圖式:是指個體對自己加以分類和描述的方式。(3)角色圖式:是一種描述範圍較寬的社會角色和群體的心理認知類型。
  • 人的群體屬性讓你更好地了解他人
    組織中的群體是兩人或兩人以上的集合體,他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範、在情感上互相依賴、在思想上互相影響,而且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對群體的最基本的分類是把群體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此外,群體也可以分為開放群體和封閉群體。那麼又是哪些主要的因素對群體行為和工作及效果產生影響的呢?影響群體行為和工作績效果要因素很多,這些因素又總是結合在一起對群體的行為產生影響的。
  • 專家談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及其治理
    公共議題選擇環節中的利益衝突表現為決策者在選擇公共議題時不能準確掌握並公正對待各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公共議題的選擇是公共決策的邏輯起點,決策者需要通過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確定其合法性、緊迫性,並綜合當前政府公共資源總體水平與經濟社會形勢作出選擇。缺乏完善的利益傳遞機制是公共議題選擇環節發生利益衝突的重要原因。
  • 如何實現算法決策公平?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簡單而言,算法決策系統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大量(訓練)數據訓練出準確率很高的機器學習模型來對目標群體進行分類,從而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決策。在這一過程中, 若不施加特殊限制,模型常常會將一些敏感特徵(sensitive feature,如性別、種族等)納入分類依據,並賦予較高的權重,從而導致決策結果對某些特定群體(如女性、黑人等)產生不公平的結果,即產生我們常說的「算法歧視」。
  • 「高顏值女性會影響男性決策?」「天氣影響購買?」浙大這位女教授...
    「高顏值女性會影響男性決策?」「天氣影響決策?」「遇到摔倒老人是扶,還是不扶?」「Apple Pay 和微信收費怎麼看?」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汪蕾教授的帶領下,在人類決策行為與大腦工作模式搭建橋梁,通過抽絲剝繭、條分縷析,力圖用最新的腦科學和行為算法展現人類個體和社會行為背後的運轉模式與規律。」
  • 股市「磁吸效應」的群體動力學解釋
    事實上,從群體與個人的關係而言,「磁吸效應」反映的就是個人依據股市信息在群體的影響下所做出決策的行為。這種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在傳播學上表現為群體動力學。本文試圖從群體動力學的角度來解釋股市的「磁吸效應」。
  • 決策論證過程中應處理好幾個關係
    任何一項決策都是為解決特定問題的,只具有調整某一時期、某一領域和方面社會關係的功能。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往往更關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容易忽視該決策對相關領域的影響。直接效力是一項決策通過對決策對象的行為進行直接幹預所導致的某種結果;間接效力是一項決策通過決策對象行為的改變而對相關群體所產生的影響亦即決策的附帶效果,間接效力雖不像直接效力那樣明顯,但常常對社會產生比較廣泛的影響;泛系統效力是指一項決策通過直接效力和間接效力的發揮而對整體社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它作用的時間很長,甚至當一項決策取消以後,仍能感受到它所造成的影響。
  • 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對人類現實行為產生影響?讀《大連接...
    如果我們影響了我們的朋友,他們又影響了他們的朋友,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有可能影響我們從未謀面的朋友。我們發現,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長胖了,你也會長胖;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戒菸了,你也會戒菸;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快樂了,你也會快樂。我們終於意識到,社會網絡的形成和運轉也遵循著一些基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