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什麼是工作場所歧視,它如何影響不同的社會認同群體

2020-11-29 鋤頭曹

什麼是工作場所歧視,它如何影響不同的社會認同群體?

儘管多樣性有其好處,但管理人員還必須面對只有通過適當領導才能解決的挑戰。在組織中觀察到並在研究中進行研究的一些最常見挑戰包括組織依戀程度降低以及對工作多樣性計劃和方案的誤解。

下級組織依戀

儘管多樣性計劃吸引並留住了婦女和少數民族,但它們可能對其他非少數民族僱員產生相反的影響。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多元化,白人和男性員工就會因實施多元化計劃而感到與組織疏遠或成為目標。一項研究調查了三個大型組織的151個工作組,調查了基於種族或性別的組成員比例是否會影響組成員的缺勤率,對工作組的心理依戀以及離職意圖,111在員工對組織的依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三個因素。結果顯示,男性和白人小組成員的異質性與較低的組織依戀,較高的離職意圖以及較高的缺勤頻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換句話說,隨著工作組多樣性的增加,白人員工和男性員工對組織的依戀越來越少,更容易辭職。由於異類小組可以提高創造力和判斷力,因此管理人員應避免使用它們,因為它們可能難以管理。相反,僱主需要確保他們了解其工作小組的溝通結構和決策風格,並徵求員工的反饋,以了解主導團隊成員如何適應多樣性。

法律挑戰與多樣性

法律制度被用來打擊歧視。我們將在這裡介紹的方法包括反歧視,工作場所歧視,騷擾,年齡歧視,殘疾歧視,原籍歧視,懷孕歧視,種族/膚色歧視,宗教歧視,基於性別的歧視和其他形式的歧視。

反向歧視

研究表明,工作場所對婦女和種族或少數民族的歧視很普遍。反向歧視是一個術語,用於描述優勢群體成員認為自己正在遭受基於種族或性別的歧視的情況。這種歧視很少見,但通常在佔統治地位的群體認為受保護的(多樣化)公民群體的成員在工作場所或受教育的機會方面因其才華或才華而不是他們的才華或才華而受到優先考慮時,會受到歧視。僅基於種族或性別。

1990年代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四年(1990年至1994年)期間,僅維持了6項聯邦反歧視案件,在同一四年期間的3,000項歧視案件中,只有100項是反歧視訴求。112有趣的是,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和哈佛大學陳·公共衛生學院最近進行的一項民意測驗發現,略多於一半的白人相信白人總體上會受到歧視,而19%的白人認為他們因應聘而遭受歧視皮膚的顏色。113這種誤解部分源於勞動力的重新調整,因為由於每個人的平等就業機會增加,勞動力變得更加平衡。佔主導地位的身份集團成員(白人和男子)在觀察到勞動力隊伍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時,對自己的機會就會更少。實際上,大多數公司的勞動力仍然主要是白人和男性僱員。唯一的區別是,保護員工免受歧視和改善平等受教育機會的立法為少數群體成員創造了機會,而這是前所未有的。

工作場所歧視

當員工或應聘者由於上述身份群體,狀況或個人特徵而在工作或僱用過程中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就會發生工作場所歧視。歧視可以通過婚姻狀況發生,例如,當一個人由於與之結婚的人的特徵而在工作場所遭受歧視時。當犯罪者與受害人享有相同的受保護地位時,例如當某人基於他們共同擁有的國籍而歧視某人時,也會發生歧視。

在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由1964年民權法案第七與使它非法對某人在工作場所歧視的主要目標,因為它們的種族創造,國籍,性別,殘疾,宗教,或懷孕狀態。114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執行法律並發布與就業有關的待遇的準則。它還有權調查工作場所歧視的指控,試圖解決這些指控,並在必要時在違法時提起訴訟。

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頒布和執行的不同法律禁止一切形式的工作場所歧視,該法律還考慮了工作場所歧視的性騷擾和性騷擾形式,並要求必須為男女同工同酬。115

1963年《同工同酬法》涵蓋了同工同酬的規定,該法是對1938年《公平勞工標準法》的修正。實際上,所有僱主都受該法令的約束,這是為了解決男性之間的工資不平等問題。和女人。然而,在50多年後,即使從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女性仍然能掙到男性每掙一美元80美分。116

騷擾

騷擾是指基於年齡,種族,國籍,殘疾,性別或懷孕狀態等特徵的任何不受歡迎的行為。騷擾是職場歧視的一種形式,違反了1964年的民權法案,在1967年就業法的年齡歧視的第七章,並與1990年美國殘疾人法案117

性騷擾特別是指基於一個人的性別的騷擾,並且可以(但不必)包括不受歡迎的性行為,要求性幫助或性行為的身體和言語行為。儘管任何性別的成員都可能成為性騷擾的受害者,但婦女是此類騷擾的主要對象。118

年齡歧視

年齡歧視包括對僱員或應聘者的年齡給予不利待遇。《就業年齡歧視法》(ADEA)禁止歧視40歲及以上的個人。該法案禁止因年齡而騷擾他人,其中可能包括令人反感或貶損言論,造成敵對的工作環境。119

殘疾歧視

殘障人士是指身體或精神上的障礙限制了該人的一項或多項生活行為的人。當《美國殘疾人法案》(ADA)所涵蓋的僱員或申請人由於身體或精神上的殘疾而受到不利待遇時,就會發生殘疾歧視。ADA是一項民權法,禁止在就業,公共服務,公共住宿和電信方面歧視殘疾人。120要受到《美國殘疾人法案》的覆蓋,個人必須能夠在有或沒有合理安排的情況下履行其工作的基本職能。研究表明,對僱主而言,合理的住宿通常是免費的或低成本的(不到100美元)。121

國籍歧視

國籍歧視涉及因某人的國籍,口音,種族或外貌而對他不利的待遇。如果EEOC法規對某些國家或地區的人產生負面影響,則實行對所有人適用的就業實踐或政策是違法的。例如,僱主不能制定「僅英語」的語言政策,除非始終說英語對於確保企業安全有效地運營至關重要。僱主也不能要求僱員英語流利,除非英語流利對令人滿意的工作表現至關重要。EEOC還禁止企業僅僱用美國公民或合法居民,除非法律要求企業這樣做。122

懷孕歧視

懷孕歧視涉及由於懷孕狀態,分娩或與懷孕或分娩有關的醫療狀況而對僱員或應聘者進行不公平的對待。《懷孕歧視法》(PDA)禁止在以下任何領域進行與懷孕有關的任何歧視:僱用,解僱,補償,培訓,工作分配,保險或任何其他僱用條件。此外,ADA可能會保護某些由懷孕引起的狀況,這意味著僱主可能需要為與懷孕相關的殘疾僱員提供合理的便利。

根據《家庭和醫療假法》(FMLA),包括收養父母和養父母在內的新父母可能有資格享受12周的無薪假期(或僅在僱員賺取的帶薪假期中)照顧新孩子。此外,哺乳母親有權在工作場所內擠奶。123

種族/膚色歧視

種族/膚色歧視涉及由於僱員的種族或通常與種族有關的身體特徵(例如膚色,頭髮顏色,頭髮質地或某些面部特徵)而對僱員或申請人的待遇不公平。

與原籍歧視一樣,適用於所有員工的某些工作場所政策,如果不公平地損害某一種族的員工,則可能是非法的。例如,規定必須或一定不能佩戴某些髮型的政策可能會對非裔美國人僱員產生不公平的影響,除非這些規定對企業的運營是必要的,否則禁止此類政策。124

宗教歧視

當僱員或申請人由於其宗教信仰而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就會發生宗教歧視。法律保護那些屬於傳統有組織宗教的人和那些不屬於有組織宗教但擁有強烈的某種宗教,道德或道德信仰的人。僱主必須為僱員的宗教信仰提供合理的調解,其中可能包括靈活安排工作時間或修改工作場所的習慣。員工在宗教著裝和儀容打扮方面也被允許住宿,除非這種住宿將給僱主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員工也受保護而不必參加(或不參加)某些宗教活動作為其僱用條件。125

性別歧視

當基於性別的僱員或應聘者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就會發生基於性別的歧視。這種歧視形式包括由於性別,變性狀態和性取向而導致的不公平待遇。EEOC立法禁止騷擾和不公平地影響某些受性別歧視法保護的群體的政策。

相關焦點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實體論和群體實體性對社會認同的影響可以被本質主義所解釋,因此研究者將實體論、群體實體性作為本質主義的一個成分來加以操作,探討他們在社會認同和群際關係方面的影響。去個性化的過程就是社會認同的形成過程,它影響許多社會認同的心理效應,包括對內群體的偏愛、對外群體的排斥與歧視、對內群體與外群體的刻板化感知、種族中心主義等。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社會認同的首要條件是群體分類,個體將自己劃歸為某一群體,這一過程被稱為範疇化。社會認同是一個雙向過程一個人的認同可以分為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相對於社會認同,群體資格是一個更日常的概念,雖然它往往與社會認同一起出現甚至在一些情況下混用,但從社會認同理論角度看,群體資格是社會分類的一種方式,它在群體層面界定了群體邊界,在個體層面確定了個體歸屬。
  • 姚遠:老年群體更替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的影響
    原標題:姚遠:老年群體更替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的影響 (二)從數據角度看老年群體的變化及其差異性 從2010年開始,出生於建國後的人群將逐步進入老年期。
  • 「社會正義」如何影響美國大選?|附書單
    [你們可以自己去看看, 在網上搜索「How Birth Year Influences Political Views」 (出生年份如何影響政治觀點),你就會發現這也許是史上最好的政治信息互動網站。]為什麼出生於20 世紀50 年代初的美國白人, 在人口統計意義上會構成民主黨的一個小孤島?
  • 專訪丨李漪蓮:亞裔華人在美國的困境、抗爭與身份認同
    亞裔美國人是如何挺過這漫長的制度化歧視,是怎麼一步一步去融入美國社會,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種族社區?這也是《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想要闡釋的問題。中國依舊是美國移民群體的最大來源國之一,華裔美國人也是中美關係的重要紐帶之一,理解他們的歷史和現狀,對當下來說也越來越重要。《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的作者李漪蓮,在美國移民文化研究領域極具權威。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自控力:如何利用社會認同感增強自控力?
    人是處於社會群體中的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融入群體。所以,環境的影響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否則,也就不會有「孟母三遷」的典故,和現在風靡網絡的那句「你的工資是你最親密的5個朋友的工資的平均數。」
  • 偏見與歧視,為何時時都在毒化社會和心靈?
    這說明了什麼?舉這個案例,不是為了凸顯我們的某種優越感。因為就在幾年、十幾年前,在我國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也分別盛行著對河南、安徽、江蘇北部、貴州、四川等省份人員的歧視。而在更廣泛意義上,網上常見的「地圖炮」——最新版本圍繞成都與重慶之間展開;還有所謂的「鄙視鏈」,這些都展現了偏見和歧視是如何在文明社會中對人的心靈以及外在行為構成毒化。
  • 黑人受歧視,亞裔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美國白人接受亞洲人了嗎?
    導語: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由於受疫情影響,社會矛盾和種族矛盾日益突顯。先後出現了多起黑人和白人警察發生的衝突的事件,並由此引發了全美甚至世界範圍內的反種族歧視遊行。這一概念的出現,否定了「東方人」等一系列帶有貶損性質的稱謂,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處於美國主流社會邊緣的的亞裔族群的共鳴,以族裔的群體身份向政府去爭取共同利益也更容易受到重視。但是,也有部分人認為,亞裔美國人的說法本身就承認了自己與美國人不同,反而導致亞裔族群更不容易被主流社會接納。
  • 美國最受歧視的一個群體,時間長達幾百年,為何卻從不反抗?
    一個群體存在於美國,其原因是由於不團結造成的不公平待遇。從童年時代起,我就在書本上看到馬丁·路德·金寫的一篇文章,我夢想著描述黑人在美國所遭受的歧視。在演講中,馬丁·路德·金說到:「我們順理成章地認為,黑人在美國的地位是最低的,其實不然。在美國,最受歧視的不是黑人,而是受歧視數百年卻從不反抗的群體。這群人是亞裔。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在美華人譴責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保護少數族裔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種族歧視是美國癌症」「由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的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是根植於美國歷史中的種族主義累積多年後的一次大爆發。」
  • 畢曉燕 鄧敏 陶雲:社會分類影響群體決策行為
    為此,群體決策因其特有的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決策者的認同並日益受到重視。同時,群體決策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群體決策呢?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就是社會分類。社會分類是根據需求、自我認同、價值觀等將群體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類別的過程,例如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影響力》:你是如何被社會認同影響的?知道之後有該怎麼運用?
    導語:原來,我在幼兒園財務部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開例會,老闆問,這周大家有什麼問題需要匯報的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說話,當時現場有點沉悶,這時候王麗站起來說,這周我遇到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於是其他員工開始打開了話匣子,紛紛議論這個問題。老闆說,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問題,那為什麼我先前問了好幾次,大家都不吭聲呢?
  • 高認同與高衝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國的移民政策
    總的來說,在以上四種模式中,以法國為典型代表的民族國家共和模式涉及的是「同一性/一元性」抑或「多樣性/多元性」的問題,它選擇了前者,基於公民身份的概念,拒絕以族群、種族、宗教等群體性標籤把個體分類成不同的群體。移民少數族裔身處其中的反應呈現出「高國家認同、高族群衝突」的特點。
  • 華人在美國受歧視,特別是疫情下更嚴重,為何有些華人不願回國?
    那些拿著我國護照在美國生活的人,有的人目標就是拿到綠卡,雖然對國家有所認同,但這種認同也並非是一種真誠的,這批人要另當別論。被洗腦後選擇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其實這個國家就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組移民合成的一個國家。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但在美國,經過幾十年政治正確性的教育,個人身份已經重於群體特徵。例如在比較公開的場合,當你和某人交談中提到另外一個人卻想不起他/她的名字時,一般儘量不說「那個華人」、「那個日本人」或「那個黑人」,而是提到此人的其他身份特徵例如頭銜和工作等等。那麼,這是不是說群體身份就成禁忌了呢?答案恰恰相反:在公共討論的層面上,從政治、學術到媒體,族群和種族又是最常見的話題。
  • 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對人類現實行為產生影響?讀《大連接...
    每章中的「大連接洞察」都值得再三琢磨,在讀這本書之前的昨天,我想到一個問題:我離開群體工作環境已經一年多,我覺得差異最大的,就是我現在考慮問題大多是通過網絡的虛擬環境,比如通過IM和秋葉等朋友交換意見,而由於我們在某些方面趨同,有時候可能不太接觸到很不同的意見,在群體工作環境中,比如會議、培訓中,卻有機會廣泛接觸不同的聲音,對於思維,也是一種促發。
  • 從《漆黑的子彈》談談「病毒引發的歧視」
    受到疫情的影響,小鴨這些天看了不少有關於末日題材的文學作品。像什麼《流感》、《生化危機》、《行屍走肉》之類的。哈哈,作為一名'專業'的動漫領域作者,還是和大家講講今天這部作品吧。電視動畫《黑色子彈》改編自日本輕小說家神崎紫電原作的同名輕小說。電視動畫於2014年4月8日開播,全13集。
  • 印度向矽谷輸出高管,也出口種姓歧視
    這些政治領袖的出現,足以證明印度在突破種姓制度上的成績,但種姓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依然是印度社會一道顯眼的傷口。即便你遠離印度,但只要身處印度人的社會關係網絡之中,它仍然會無時無刻不提醒你,你其實依然裹足印度,哪怕是在以開放和包容著稱的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