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渝川
自認為客觀公正的人們,其實很多時候都沒能做到產生偏見,也沒有有意的抑制這種觀念。
20世紀中期,加拿大社會學家瓦克絲給多倫多周邊的約100家度假村致信,以兩個人的名義要求預訂日期完全相同的房間。在一封信上,他署名「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信則署名「洛克伍德先生」——第一個署名獲得的答覆率是52%,36%的度假村為他預訂;而第二個署名則得到了95%的答覆,有93%的預訂許可。
名字帶有「XX伯格」字樣的人,一般是猶太人。這個案例可以很清楚的說明,在哪怕是曾經加入到同盟國,對抗屠殺和清洗過大量猶太人的納粹德國的國家,對於猶太人的社會歧視也根深蒂固。
請注意,這個案例中的100家度假村,都不認識瓦克絲杜撰出的「格林伯格」或「洛克伍德」。這也意味著,這兩個「人」對於度假村帶來的潛在收益和風險,至少在預訂階段是完全一致的,沒有證據顯示「格林伯格」會帶來額外的什麼病毒,以及財產等方面的風險。但度假村的經營者卻寧可少做一個客人的生意,也不願意接納猶太人。
這說明了什麼?
舉這個案例,不是為了凸顯我們的某種優越感。因為就在幾年、十幾年前,在我國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也分別盛行著對河南、安徽、江蘇北部、貴州、四川等省份人員的歧視。而在更廣泛意義上,網上常見的「地圖炮」——最新版本圍繞成都與重慶之間展開;還有所謂的「鄙視鏈」,這些都展現了偏見和歧視是如何在文明社會中對人的心靈以及外在行為構成毒化。
偏見,歧視,曾經在長達半個多世紀內,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國家,都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歧視觀念卻悄然反彈。這絕不僅僅指的是唐納·川普執政期間的美國,經由長期挑唆,美國部分民眾對於華人等少數族群的態度變得更為偏狹,且不再掩蓋這樣的偏見。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戈登•奧爾波特(1897—1967)1954年出版的《偏見的本質》一書,相當犀利、系統、細密的討論了現代文明社會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族裔)偏見、歧視、壓制乃至更粗暴做法的來源。
對於猶太人的歧視,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歐洲、美洲是非常頑固的社會存在。希特勒主宰下的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清算,納粹德國佔領的東南歐、東歐一些國家的政府和民眾對猶太人群體實施的「趁火打劫」,根本不能簡單的歸結於希特勒的偏執、瘋狂——歧視和迫害猶太人,其實是歐美社會在幾個世紀積累的偏見在很短時間內,在特定空間中所實施的集體犯罪行為。
為什麼會有偏見?
《偏見的本質》書中列舉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對話案例:
X先生:猶太人的問題是,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小團體。
Y先生:但是公益基金會的記錄顯示,猶太人比非猶太人向社會慈善機構慷慨解囊的比例更大。
X先生:這表明他們總是試圖收買人心,試圖插手XXXX(其他宗教)的事務。他們除了金錢別的什麼都不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猶太銀行家。
Y先生:但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猶太人在銀行業中所佔的百分比是微不足道的,比非猶太人的比例要小得多。
X先生:所以說,他們就沒興趣從事正當行業;他們只做演藝圈的生意或者開夜總會。
對話中,X先生的發言示範了常見的偏見言論和觀念,是如何被錯誤的合理化。
《偏見的本質》書中將偏見導致的行為進行了排序:仇恨言論、迴避、歧視、身體攻擊、種族清洗。
仇恨言論有時在網上相當常見,人們會在此談論自己的偏見。這種言論並不一定引發更進一步的行動,卻可能因為群體心理、盲從而引發當事人始料未及的嚴重後果。迴避雖然是偏見者自己承擔對其厭惡的群體的代價和成本,卻因為這些代價和成本而會讓其帶有的不滿被進一步發酵。
歧視就是偏見者對歧視對象採取點相對較輕的傷害方式,通過剝奪後者的社會權益並期待將這種剝奪制度化,來反向佐證偏見的正確性。再下一步,就是身體攻擊,並可能滑向種族清洗。
《偏見的本質》書中指出,「人有一種產生偏見的傾向。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使他們易於做出泛化、概念和分類,這些都是對經驗世界的過度簡化。」而這一切在不理性情況下,我們會根據傳聞、情感投射和幻想來形成偏見。
失敗者為何熱衷偏見
《偏見的本質》書中認為,「排斥某一個外群體的人,也傾向於排斥其他外群體。」比如,某個美國人,如果歧視華人,就很可能同時歧視黑人、拉美裔,也會對新入籍美國的白人移民表達不滿。
又如,在某些大城市,一些本地居民不僅會歧視河南人、蘇北人、安徽人,也會連帶著歧視四川人、貴州人、東北人。這意味著,當一個人流露出對某一類型人群的歧視時,這很可能只是其歧視觀念的冰山一角。
書中採用典型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學術研究方法,對美國國內族裔偏見的情況進行了測量分析。20世紀50年代,「全美國人口中有五分之四都對少數群體懷有足以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偏見」,而在當時,美國民眾支持種族隔離政策的比例也與此大體相當。
書中詳細分析了族裔偏見中的群體差異。事實上,無論是人種和民族差異,還是其他差異,建構族裔身份的更多源自社會認同、文化身份。包括美國在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無論什麼種族、民族,都很少有人擁有純淨的血統,大多數人都是混血。事實上,無論是20世紀30-40年代的德國,還是近代和現代的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人們對猶太人的偏見之中,有關猶太人的特質描繪,其中只有文化特質符合事實,而非血統等特質。
偏見總是存在。但偏見驅動的行為,從仇恨言論逐步上升到人身攻擊、種族清洗,常常與偏見者的境遇有關。也就是說,現狀不如意者更可能相互抱團,發展出特殊的凝聚力,然後對歧視對象施加更加激烈的排斥。由此,可以解釋經濟全球化的受害地區,比如美國的「鐵鏽地帶」的居民尤其反感外來移民、外國企業,還堅定支持在全球範圍內早就淪為笑柄的「懂王」。
偏見的發展、升級,往往意味著偏見者會選擇(需要對其境遇、社會問題等承擔責任的)替罪羊。美國本土居民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東歐移民、義大利移民以嚴重歧視。而在20世紀30-50年代,黑人與猶太人以及日本人被美國人指責「犯有最多種多樣的罪惡」。而在新世紀,中東、北非國家移民又成為了受到最多制度化限制的對象。書中討論了猶太人在歷史上長期被歧視的各種原因。
所評圖書:
書名:《偏見的本質》
作者:(美)戈登·奧爾波特
譯者:凌晨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後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