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與歧視,為何時時都在毒化社會和心靈?

2021-01-08 界面新聞

文|鄭渝川 

自認為客觀公正的人們,其實很多時候都沒能做到產生偏見,也沒有有意的抑制這種觀念。

20世紀中期,加拿大社會學家瓦克絲給多倫多周邊的約100家度假村致信,以兩個人的名義要求預訂日期完全相同的房間。在一封信上,他署名「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信則署名「洛克伍德先生」——第一個署名獲得的答覆率是52%,36%的度假村為他預訂;而第二個署名則得到了95%的答覆,有93%的預訂許可。

名字帶有「XX伯格」字樣的人,一般是猶太人。這個案例可以很清楚的說明,在哪怕是曾經加入到同盟國,對抗屠殺和清洗過大量猶太人的納粹德國的國家,對於猶太人的社會歧視也根深蒂固。

請注意,這個案例中的100家度假村,都不認識瓦克絲杜撰出的「格林伯格」或「洛克伍德」。這也意味著,這兩個「人」對於度假村帶來的潛在收益和風險,至少在預訂階段是完全一致的,沒有證據顯示「格林伯格」會帶來額外的什麼病毒,以及財產等方面的風險。但度假村的經營者卻寧可少做一個客人的生意,也不願意接納猶太人。

這說明了什麼?

舉這個案例,不是為了凸顯我們的某種優越感。因為就在幾年、十幾年前,在我國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也分別盛行著對河南、安徽、江蘇北部、貴州、四川等省份人員的歧視。而在更廣泛意義上,網上常見的「地圖炮」——最新版本圍繞成都與重慶之間展開;還有所謂的「鄙視鏈」,這些都展現了偏見和歧視是如何在文明社會中對人的心靈以及外在行為構成毒化。

偏見,歧視,曾經在長達半個多世紀內,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國家,都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歧視觀念卻悄然反彈。這絕不僅僅指的是唐納·川普執政期間的美國,經由長期挑唆,美國部分民眾對於華人等少數族群的態度變得更為偏狹,且不再掩蓋這樣的偏見。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戈登•奧爾波特(1897—1967)1954年出版的《偏見的本質》一書,相當犀利、系統、細密的討論了現代文明社會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族裔)偏見、歧視、壓制乃至更粗暴做法的來源。

對於猶太人的歧視,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歐洲、美洲是非常頑固的社會存在。希特勒主宰下的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清算,納粹德國佔領的東南歐、東歐一些國家的政府和民眾對猶太人群體實施的「趁火打劫」,根本不能簡單的歸結於希特勒的偏執、瘋狂——歧視和迫害猶太人,其實是歐美社會在幾個世紀積累的偏見在很短時間內,在特定空間中所實施的集體犯罪行為。

為什麼會有偏見?

《偏見的本質》書中列舉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對話案例:

X先生:猶太人的問題是,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小團體。

Y先生:但是公益基金會的記錄顯示,猶太人比非猶太人向社會慈善機構慷慨解囊的比例更大。

X先生:這表明他們總是試圖收買人心,試圖插手XXXX(其他宗教)的事務。他們除了金錢別的什麼都不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猶太銀行家。

Y先生:但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猶太人在銀行業中所佔的百分比是微不足道的,比非猶太人的比例要小得多。

X先生:所以說,他們就沒興趣從事正當行業;他們只做演藝圈的生意或者開夜總會。

對話中,X先生的發言示範了常見的偏見言論和觀念,是如何被錯誤的合理化。

《偏見的本質》書中將偏見導致的行為進行了排序:仇恨言論、迴避、歧視、身體攻擊、種族清洗。

仇恨言論有時在網上相當常見,人們會在此談論自己的偏見。這種言論並不一定引發更進一步的行動,卻可能因為群體心理、盲從而引發當事人始料未及的嚴重後果。迴避雖然是偏見者自己承擔對其厭惡的群體的代價和成本,卻因為這些代價和成本而會讓其帶有的不滿被進一步發酵。

歧視就是偏見者對歧視對象採取點相對較輕的傷害方式,通過剝奪後者的社會權益並期待將這種剝奪制度化,來反向佐證偏見的正確性。再下一步,就是身體攻擊,並可能滑向種族清洗。

《偏見的本質》書中指出,「人有一種產生偏見的傾向。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使他們易於做出泛化、概念和分類,這些都是對經驗世界的過度簡化。」而這一切在不理性情況下,我們會根據傳聞、情感投射和幻想來形成偏見。

失敗者為何熱衷偏見

《偏見的本質》書中認為,「排斥某一個外群體的人,也傾向於排斥其他外群體。」比如,某個美國人,如果歧視華人,就很可能同時歧視黑人、拉美裔,也會對新入籍美國的白人移民表達不滿。

又如,在某些大城市,一些本地居民不僅會歧視河南人、蘇北人、安徽人,也會連帶著歧視四川人、貴州人、東北人。這意味著,當一個人流露出對某一類型人群的歧視時,這很可能只是其歧視觀念的冰山一角。

書中採用典型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學術研究方法,對美國國內族裔偏見的情況進行了測量分析。20世紀50年代,「全美國人口中有五分之四都對少數群體懷有足以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偏見」,而在當時,美國民眾支持種族隔離政策的比例也與此大體相當。

書中詳細分析了族裔偏見中的群體差異。事實上,無論是人種和民族差異,還是其他差異,建構族裔身份的更多源自社會認同、文化身份。包括美國在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無論什麼種族、民族,都很少有人擁有純淨的血統,大多數人都是混血。事實上,無論是20世紀30-40年代的德國,還是近代和現代的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人們對猶太人的偏見之中,有關猶太人的特質描繪,其中只有文化特質符合事實,而非血統等特質。

偏見總是存在。但偏見驅動的行為,從仇恨言論逐步上升到人身攻擊、種族清洗,常常與偏見者的境遇有關。也就是說,現狀不如意者更可能相互抱團,發展出特殊的凝聚力,然後對歧視對象施加更加激烈的排斥。由此,可以解釋經濟全球化的受害地區,比如美國的「鐵鏽地帶」的居民尤其反感外來移民、外國企業,還堅定支持在全球範圍內早就淪為笑柄的「懂王」。

偏見的發展、升級,往往意味著偏見者會選擇(需要對其境遇、社會問題等承擔責任的)替罪羊。美國本土居民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東歐移民、義大利移民以嚴重歧視。而在20世紀30-50年代,黑人與猶太人以及日本人被美國人指責「犯有最多種多樣的罪惡」。而在新世紀,中東、北非國家移民又成為了受到最多制度化限制的對象。書中討論了猶太人在歷史上長期被歧視的各種原因。

所評圖書:

書名:《偏見的本質》

作者:(美)戈登·奧爾波特

譯者:凌晨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後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相關焦點

  • 要求的哥清除或遮蓋文身,無關歧視和偏見
    要求的哥清除或遮蓋文身,無關歧視和偏見 2020-09-22 01:28:45 責任編輯:於曉 2020年09月22日 01:28 來源:新京報參與互動   要求的哥清除或遮蓋文身,無關歧視和偏見
  • 《瘋狂動物城》:偏見無處不在,瘋狂的背後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瘋狂動物城》表面上構建的是夢想的動物烏託邦,但其實暴露出的,更多的是關於偏見和歧視、關於競爭與分裂、關於排斥和不信任。它所構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再單純地針對一兩個角色,每個角色都有著非常突出的性格特點。
  • 反派為何成為反派?歧視和偏見所逼迫,申公豹原來也是個熱血青年
    在電影當中,因為申公豹不滿自己的師父元始天尊將重要的任務都交給自己的師弟太乙真人,不滿天庭因為自己是豹子修煉成精的妖魔而歧視自己,於是做出了這種聯合龍族,掉包魔丸和靈珠逆天行事的事情
  • AI存偏見和歧視?算法讓用戶喜好趨同?科學家給出證據
    &nbsp&nbsp&nbsp&nbspAI存在偏見和歧視,算法讓用戶喜好趨同?舉個更常見的例子,當你在購物網站搜索過某樣物品後,第二天推薦頁面上顯示的都是類似款。&nbsp&nbsp&nbsp&nbsp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商家獲得客戶喜好,但同時也在逐漸根據用戶的反饋,形成喜好偏見,讓用戶的需求同化。不僅如此,在人臉識別領域,算法自帶的歧視和偏見導致的問題,已經引發了諸多爭議。
  • 為什麼世界對黑人那麼的歧視?把黑人當作洪水猛獸,飽受各種偏見!
    他們的身影隨處可見,但並沒有人會喜歡他們,人們對待黑人的態度,更多的還是歧視。歐美國家種族歧視的主要目標就是黑人群體,自黑人踏上那片土地的時候,就一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飽受各種偏見。那麼,為什麼在強調人人平等的現在,黑人卻要面對如此糟糕的境遇呢?
  • 都說黑人被歧視,然而這種白人被歧視得更慘,只因脖子上一個標誌
    在人類社會中,由於不公正或者偏見引起的歧視非常常見。《梁書·賀琛傳》中有言:「並欲薄於此而厚於彼,此服雖降,彼服則隆。」雖然現在全世界人民都大力反對歧視以及偏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短時間內這一現象不會從人類世界中消失。
  • 人工智慧也搞歧視!研究發現AI生成的藝術作品存在種族、性別偏見
    人工智慧也搞歧視!富士通(Fujitsu)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調查了偏見是否會滲透到用於創造藝術的人工智慧工具中。根據模型,他們聲稱目前的人工智慧方法沒有考慮到社會經濟的影響,並表現出明顯的偏見。
  • 用黑科技去探究人類的大腦,解讀歧視與偏見,窺探人性的本質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家們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來研究人們大腦中的偏見與歧視的,那麼這項研究是由康奈爾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完成,並發表在社會心理學頂尖雜誌《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面的。
  • 瑪雅·安吉洛:移民想像中不再有種族偏見但有方式不同的歧視
    瑪雅·安吉洛的一生及其作品,都與種族主義、女性等相關聯。近日,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了「瑪雅·安吉洛女性三部曲」,將她的三部重要作品合集——《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媽媽和我和媽媽》《致女兒書》。其中,《致女兒書》首次被翻譯成中文,以詩歌等各種文體分享瑪雅·安吉洛自己的人生。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喚回南方的根》一篇,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 奉俊昊日本宣傳《寄生蟲》稱歧視和偏見比病毒更恐怖
    奉俊昊說:「在病毒侵入人體之前,人們在內心製造了更大的恐懼和不安。如果被捲入這種恐懼心理,我們將很難戰勝這次的災難。」他還說,「和《漢江怪物》不同,我們現在的情況是:病毒實際存在。但如果我們對此過度反應,再出現對國家、人種的偏見與歧視的話,將引起更加恐怖的事情。」奉俊昊最後表示,他對克服疫情抱有希望,認為「我們就快克服這次的難關了。」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這部作品以其非凡的預見性,挖掘前因後果的洞察力,以及步步深入的縝密推斷和分析,成為推動社會改造的強大力量,促使有關偏見的研究迅速發展為熱門的學科課題,並且成為美國行政部門和社會公共服務等部門做出決策時的一個經常參照。 先來回顧一段歷史。
  • 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吃瓜群眾:地域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可怕
    在此之前,歐美國家的人幾乎都是白人,他們將人分為了三六九等,直到他們見到黑人,直接將黑人歸為了最底層、最卑賤的下等人。白人是很看不起黑人的,新航路的開闢,使得白人有機會盡情地壓榨和奴役黑人,建立海外殖民地,強佔黑人的棲息地,甚至把他們當牲畜一樣對待,剝削黑人自由,把他們集體用鐵鏈子拴住,不給逃跑的機會,黑人吃不飽穿不暖,加上病毒的蔓延,黑人大量死亡。
  • 我們為什麼 會有素食歧視
    中國大陸目前素食文化不發達,不僅素食人口少,大多數素餐館經營慘澹,更重要的是素食者在生活中受到歧視,不敢理直氣壯地吃素。參加聚會,包括去親戚家串門,說自己吃素,往往都感到不太好意思,覺得自己給別人添麻煩了。甚至連許多經常坐飛機的長期素食者,都不知道飛機上是可以提供素食的。這是因為素食者長期以來受到歧視,習慣了,以為別人不給自己提供素食是正常的。
  • 當今社會,「偏見」與「歧視」常常被濫用,有沒有一個比較準確而...
    事實上,偏見(prejudice)是什麼?也許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可能是,在沒有足夠依據的情況下就把人往壞處想。中國的成語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穿鑿附會」等都指出了我們 常常將自己選擇性的記憶,與傳聞相混合,並對此進行了過度泛化。
  • AI的偏見:機器就是絕對理性的麼?
    以下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定義:對於社會歧視影響下的特定任務,如果給定的人工智慧模型能夠輸出獨立於敏感性參數(例如性別、種族、性取向、宗教信仰、殘疾等)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工智慧模型就是公平的。本文將討論人工智慧偏見,與之對應的真實例子,及其解決方法。問題人工智慧偏見是由於訓練模型的數據所固有的偏見造成的,這導致了社會歧視,進而導致平等機會的缺乏。
  • 看《瘋狂動物城》各個角色如何在「偏見」中逆襲
    這樣的草根和屌絲形象卻在各種偏見中成功逆襲, 逆襲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的本土精神———即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二、尼克在偏見中的逆襲動物城的動物們, 在強大的偏見世界裡, 都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不同的是, 兔子朱迪選擇了無視偏見, 而狐狸尼克選擇了順從偏見。
  • 王者榮耀是個小社會,段位歧視是人性,階層固化是必然
    例如,某些玩家在遊戲中釋放了人性,變成了遊戲罵戰的主導者;某些玩家在遊戲中感受到了異常強烈的憤怒和開心,慢慢地竟然學會了情緒管理;某些玩家為了上分,努力研究英雄玩法,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思維天賦。由於遊戲的社交做得比較好,我們在遊戲中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玩家,有的能成為朋友,有的只是敵人,有的還會給你使壞,就和現實社會一模一樣。
  • 科學網—辯題 人是否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舊時的人們認為黑人低人一等是典型的偏見,因為過去社會思想未啟蒙、人權難以保障,社會上形成了諸多令人反感的偏見,於是偏見被許多人誤解為純粹的貶義詞。但事實上,任何看似理性的觀點,都可能因為形成觀點所用的信息不完備而成為偏見,比如認為對少數裔權益充分保護是一件好事,但結果可能造成對多數群體的不公平;認為全球化能促進經濟進步,但有些國家可能把全球化當作賺取貿易差額的工具。
  • 改國歌做表面文章 遭制度性歧視的澳大利亞土著翻身了嗎
    此外,皮爾森還批判「澳大利亞幾十年來始終在致力,藉由重新定義如『土著想要特殊待遇和免費施捨』之類的討論來毒化土著權利的源頭」。因此就如同皮爾森所言,改動國歌中的區區一個字,不過是種凸顯白人傲慢的施捨、是種族主義式的文字遊戲,壓根兒對土著的現實地位與待遇毫無幫助,被壓迫歧視的土著和新移民們更不會因此就與白人融為「一體」。打自英國殖民澳大利亞與其獨立以來,棲居於此處的土著們便受盡白人殖民者的奴役與殘殺,土地遭奪取、捕鯨場遭搶掠、後代遭強制同化,人口與文化一度瀕臨滅絕,塔斯馬尼亞人更是全族覆滅。
  • 「隱瞞愛滋病情」源於社會歧視
    儘管愛滋患兒的病情,在術前血檢中被意外發現,未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但仍然讓相關醫護人員擔憂和後怕。然而,母親之所以會刻意隱瞞愛滋患兒的病情,是因為「擔心醫院知道後就不肯治療」,表明對愛滋病患者的歧視,當今社會仍然存在,這更值得憂慮和反思。  愛滋病病毒只會通過三種途徑傳播,即血液、母嬰和性行為,日常的接觸並不會讓人感染愛滋病毒,這是一個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