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動物城》講述了在一個仿人類社會的動物城裡, 被偏見打上烙印的小動物們逆襲的故事。在一個所有哺乳類動物和諧共存的美好世界中, 兔子朱迪從小就夢想著能夠成為一名懲惡揚善的刑警。憑藉著智慧和努力, 朱迪成功的從警校畢業, 進入了瘋狂動物城警察局。在全部警員都致力於查找城中接連發生動物失蹤案件的真相時, 朱迪遇見了不打不相識的尼克, 兩人聯手揭露了一個隱藏在瘋狂動物城中的驚天秘密。
Zootopia是動物園zoo和烏託邦Utopia的合成詞, 寓意《瘋狂動物城》是動物們的理想國度。然而, 這部電影卻沒講述各種動物遠離偏見、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而是強調個性、差異化同時沒有等級的世界。影片本身帶有美國本土化價值觀, 兔子朱迪體現了勇敢創新、堅持不懈的美國精神。最開始籌劃這部電影時, 導演Howard是這樣解釋的:「我們是要講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這部電影裡反映的平等就是要相信偏見是現實常態, 偏見無法改變, 要接受偏見, 笑對偏見, 而且相信夢想與偏見並不衝突。動物城裡處處是各種偏見, 例如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的區域偏見, 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的種族偏見, 雄性動物跟雌性動物之間的性別偏見等等, 而兔子朱迪和狐狸尼克作為主要人物, 成為動物城中被偏見然後逆襲偏見的傑出代表。
一、朱迪在偏見中的逆襲
從兔子朱迪準備要去Zootopia時, 身邊的親朋好友就不斷表達他們對此行為的偏見。爸爸媽媽說「幸福就是知足常樂, 不嘗試新的事物, 就絕不會失敗」「你想讓世界更加美好嗎, 做個種胡蘿蔔的農民最好了」「成為警官對你來說非常難, 甚至是不可能的」「還從來沒有兔子做過警察」等等;同村的狐狸吉迪恩說「你覺得兔子能當警察嗎, 別忘了自己就是只種胡蘿蔔的蠢兔子」。在Zootopia裡, 朱迪也受到各種來自偏見的打擊,牛局長說「有些新人, 我就不介紹了, 因為我不在乎」;尼克說「你肯定是從遍地胡蘿蔔的屯裡來的吧」「天真的小山妞成績好, 有理想, 就覺得我得去動物城, 食肉和食草動物和平相處……結果呢, 他們的關係並不好……沒人關心她和她的夢想, 夢想很快就破滅了, 然後身體和精神都消沉……變成了種胡蘿蔔的農民, 你做不了真正的警察的」。尼克的話透露了城鄉偏見, 以及種族偏見。
面對身邊人的各種偏見, 朱迪選擇了無視他們, 並以自己的努力實現了逆襲。在父母和朋友的偏見中, 朱迪從警察學校以第一名畢業;在警察局的偏見中, 從一名交通協警, 成為了一個偵破大案的「名警官」;在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的偏見中, 從厭惡恐懼狐狸尼克到接受並理解他, 最終和他成為朋友。在所有人眼中, 兔子雖然非常可愛, 但是天真弱小, 骨子裡對食肉動物充滿了恐懼。這樣的草根和屌絲形象卻在各種偏見中成功逆襲, 逆襲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的本土精神———即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
二、尼克在偏見中的逆襲
動物城的動物們, 在強大的偏見世界裡, 都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不同的是, 兔子朱迪選擇了無視偏見, 而狐狸尼克選擇了順從偏見。當尼克還是小狐狸的時候, 他天真爛漫, 對未來充滿信心, 幻想著當個棒棒的童子軍, 為大家服務, 同時他也幻想著別人跟他一樣, 但現實卻是被不信任的夥伴套上了口罩, 來防止他咬他們。同年的夥伴們, 也就是那些食草動物們對他產生的種族偏見, 使他順從偏見, 加入偏見, 成為偏見。無處不在的歧視中, 尼克隱藏了內心期望, 選擇做了一個永遠不讓別人知道他們影響到他的狐狸。直到遇到小兔子朱迪, 他得以凝望幼年的自己, 直面憧憬與幻滅。偏見越深越多, 意味著留待勇者改變偏見的機會越多。
在這部電影裡, 除了朱迪初次見到尼克對尼克產生的警惕, 比較明顯的偏見的例子是當尼克要買冰激凌的時候大象們對他的歧視, 大象說「大白天的, 出來瞎晃什麼呢」, 可見連大型動物對狐狸尼克也充滿了敵意和偏見, 以致連白天出來都備受歧視;另一點是尼克自己說他摸羊副市長的頭髮的時候, 他說羊是從來不會讓他靠近的, 因為狐狸是羊最大的敵人。
在所有的偏見中, 能讓狐狸尼克在偏見中向著正面發展的當屬朱迪。朱迪的那份單純及對夢想的熱情, 讓他想起了曾經在童年時想要成為童子軍的天真的自己, 特別是在朱迪決定在兩天之內破案並求助於他的時候。世俗大部分動物對狐狸的偏見和不信任, 與朱迪對他的信任讓他的內心複雜起來, 最後兔子對他的欣賞和理解終於獲得了他的真誠。最終在各種偏見中, 尼克從一個在擁有偏見的人看來具有狡猾、欺騙本性的動物, 逆襲偏見, 成為一個受人尊敬、令人信任的好警官。這種逆襲是值得稱讚的, 因為相比較單純的朱迪, 世故圓滑的尼克能夠顛覆所有人的偏見和不信任, 成為令人讚不絕口的值得別人信任的人更不容易。這也是這部影片的另一亮點, 尼克的逆襲, 讓那些已經對於改變自己心灰意冷的人重新對社會的偏見和自己有了新的定位。
三、次要人物從世俗的偏見到偏見的逆襲
看似溫順無能, 被呼來喝去的羊副市長, 用自己隱忍的不正當的努力成功逆襲, 當上了市長;身材嬌小的黑社會老大鼩鼱, 逆襲了觀眾的眼球和想像, 竟然擁有一群令人害怕的北極熊小弟, 是動物城中的教父級人物;大象身軀龐大, 卻是熱愛運動的身材靈活的瑜伽教練;看似刻板冷漠的獵豹警官, 竟然是愛吃甜甜圈的軟萌警察;覺得自己笨拙記憶力差並羨慕大象記憶力的犛牛, 卻無意中展現了驚人的記憶力;行動緩慢的樹獺, 原來也可以做很快的事情, 居然是個飆車高手;愛欺負人走哪都有人跟隨的小狐狸吉丁, 坦誠自己內心很寂寞等等。這些劇中小人物的逆襲對觀眾來說著實過癮, 同時也時刻提醒觀眾,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生活中機遇總是存在的。無論自己是生活在鄉村或城市, 是不同的種族, 還是不同的性別, 只要努力, 結局至少會向夢想的方向發展。
四、偏見中逆襲的原因和影響
偏見無限可能被逆襲, 這是所有普通大眾最喜歡看到的結局, 同時也讓電影能夠打敗同期上映的別的優秀動畫片, 譬如《功夫熊貓3》。社會心理學把偏見定義為不以客觀事實為根據所產生的對人對事的態度。朱迪能夠成功逆襲, 是因為美國本土文化給大家的印象是, 在這個積極向上的社會裡, 弱小人群在別人的偏見中, 依然可以有所改變, 更會看到美好的未來。兔子朱迪逆襲的影響巨大, 給動物城所有人帶來了改變自己的動力, 影響了那些看似弱小、愚蠢的底層階級, 尤其給女性群體和青少年群體樹立了鮮活的榜樣, 讓他們相信, 在一個充滿偏見的世界裡, 你依然可以從自己開始改變。
電影中無論大小角色, 他們的逆襲都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給無數的觀眾很多對生活的信心, 同時想要去在生活中有所改變的動力。譬如, 上面提到的記憶超強的犛牛, 在面對朱迪的詢問時, 他能記住關於水獺先生的所有細節, 但是作為當事人他卻認為這都是大象的超強記憶, 而自己記憶力很差。在現實生活中, 他的這種行為表現就是對自己的不正確定位和認識, 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以及信心的來源。正如電影裡的這句話「每個人都想脫胎換骨, 但最後都會成為你自己。所以相信自己」。儘管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偏見, 但是製作人卻用很多例子向大家證明, 只要相信凡事皆有可能, 然後努力改變自己, 總是能發現原來自己總有自己的天賦和價值所在。
五、偏見背後的意識形態
在《瘋狂動物城》裡, 偏見和逆襲代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對於偏見這個主題, 聯想到美國的現實社會, 無非就是歧視問題, 尤其是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在美國, 白人佔據人口的70%多, 而黑人只佔到10%,雖然隨著混合人種的比例越來越大, 白人的比例變小, 但是白人仍然是強勢群體, 黑人是弱勢群體。在社會上是強勢群體的美國白人對於弱勢黑人的歧視, 引發了眾多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而在這部電影中, 大背景卻是跟現實生活恰恰相反的的偏見。
影片中, 佔據社會的絕大多數的人群是食草動物, 他們是真正的強勢人群, 而只有大概10%左右的食肉動物, 他們屬於弱勢群體。所以, 市長獅子不喜歡羊副市長, 但是迫於羊屬於強勢群體, 也不得不讓羊當副市長。劇中狐狸尼克去冰激凌店買雪糕時遭受了大象們的歧視, 不僅不平等對待他, 同時白天都不能讓狐狸進入店裡, 這種動物城裡屬於強勢群體的大象當然可以這樣對待屬於弱勢群體的狐狸, 因為整個電影裡食草動物們的偏見大於一切。這個例子在美國現實社會能找到原型。在很多電影或是現實生活中, 白人的酒就不賣給黑人, 或者白人不願意與黑人同一個餐廳吃飯等。
電影的名字叫Zootopia, 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烏託邦, 正因為是完美的、和諧的, 所以食草動物的想法就會在社會中引起很大反響。一旦有犯罪案件發生, 屬於社會中強勢的食草動物們就會自然而然的認為是食肉動物幹的, 理由是這些佔少數的食肉動物的DNA中有野蠻本性, 這也反映了食草動物從來就沒有放鬆對食肉動物的警惕, 也沒有真正認可食肉動物。例如, 尼克小時候, 在童子軍中遭到了隊友們的不信任和羞辱;朱迪在幫朋友們從吉迪恩手裡搶回票時, 吉迪恩對她威脅說, 狐狸的DNA中就是野蠻的;當案件的矛頭指向食肉動物才會發瘋最終變成野蠻的原始動物時, 萌萌的獵豹警官也受到了牽連等等。在這個看似平等共存的烏託邦社會裡, 強勢群體享受著很好的待遇, 弱勢群體卻付出很大代價。因此, 作為市長的獅子才會擔憂別人會發現食肉動物身上有著回歸原始本能的可能, 進而才選擇在那個偏見的社會裡隱藏真相, 其實也就是選擇隱藏偏見。
六、逆襲背後的意識形態
偏見代表著種族歧視, 那麼逆襲成功的根源就是美國夢。在這部電影中, 偏見是前提, 美國夢是動力, 逆襲是結果。美國夢的定義, 在美國作家託馬斯·沃爾夫看來是這樣的「任何人, 不管他出身如何, 也不管他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 更不管他有何種得天獨厚的機遇……他有權生存, 有權工作, 有權活出自我, 有權依自身先天和後天條件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樣的定義在《瘋狂動物城》中徹底的體現出來。從最開始朱迪演話劇時就大膽宣言「anybody could be anything」, 儘管作為力量弱小而且從來沒有兔子做過警察的前提, 兔子朱迪還是在誰都能成為無限可能的大主題下, 開始懷著夢想出發了。對於這樣弱小, 同時來自偏遠小村沒有見過大世面的朱迪, 各種各樣的嘲笑和偏見是必然的, 但是觀眾們最喜歡看到的是主人公如何在偏見中是如何逆襲的, 如何成就美國夢的。
追求美國夢的故事在各大影片層出不窮, 幾乎都是講述來自小地方的青年, 儘管一窮二白, 但是敢想敢做, 堅信凡事皆有可能, 最後終究有所成就。這樣的故事來源於生活, 然後被無限放大, 拍成一部部電影,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觀眾們的內心需求。大部分的觀眾都是平凡的普通大眾, 他們中很多人一生都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或是不敢去追求別人眼中不切實際的夢想, 那麼他們就會期待影片中會有一個跟自己的處境比較類似, 最後成功的角色。這樣的主角的處境引起很多共鳴, 主角最後成功的逆襲又給了他們無限的動力, 然後影片就有了很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