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安吉洛:移民想像中不再有種族偏見但有方式不同的歧視

2020-11-30 西部網

【編者按】

美國黑人女作家瑪雅·安吉洛(1928年4月4日-2014年5月28日)在這次的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中,再次被人提起,受到關注。瑪雅·安吉洛的一生及其作品,都與種族主義、女性等相關聯。近日,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了「瑪雅·安吉洛女性三部曲」,將她的三部重要作品合集——《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媽媽和我和媽媽》《致女兒書》。其中,《致女兒書》首次被翻譯成中文,以詩歌等各種文體分享瑪雅·安吉洛自己的人生。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喚回南方的根》一篇,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2015年,美國郵政總局發行的瑪雅·安吉洛紀念郵票

在經歷了幾代人的分離,幾十年的忘卻後,提起南方依然會勾起早年痛苦和快樂的回憶。在二十世紀之初,許多非裔美國人離開南方城鎮,逃離壓垮人的偏見和禁令,北去芝加哥與紐約城,西去洛杉磯和聖地牙哥。

他們為令人興奮的承諾所吸引——更好的生活、平等、公平競爭以及舊時美國人享有的四星級自由。他們的期待在即刻實現的同時被打落在地,成了一塊塊失望的碎片。

從只能做整日面對黃土背朝天的佃農,到有機會在工會協議保護下工作,自我實現感油然而生。而悲哀的是,在過去三十年裡,歸因於工業的計算機化,以及更多工作崗位流向海外,這些職位不斷削減。移民想像中不再有種族偏見的環境,實則也有方式不同的歧視,甚而至於這種歧視可能更羞辱人。

一小部分擁有高技能、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找到並穩穩地攀上了成功之梯。而沒有技術也未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勞工,則被系統所唾棄,如同無法消化的西瓜子一般。

他們開始發覺自己的生活不斷貶值,他們的個體人格遭人輕賤。許多二十世紀初的早期移民,開始懷念南方山水的實誠,哪怕在那裡他們是仇恨煽動者的靶子,但至少被當成活人。而北方白人,人前掛著自由包容的微笑,人後則是絕對的排斥,這讓移民們疲憊不堪,怒火中燒。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留下了,留在了大城市的棚屋裡,擠在出租房裡,最後流向惡意滿滿、很快罪犯遍布的街頭。他們拉扯孩子長大,每年夏天把他們送到南方,去拜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乃至整個大家庭。這些孩子,大部分在北方城市長大成人,卻帶著南方的夏日、炸魚薯條、周末燒烤以及南方教養記憶,而這些記憶現在已經死去了。也是他們,最終成了回到南方定居的那撥人。但當他們回到南方,往往發現那裡的親戚要麼已經死去,要麼已搬去底特律,或是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而他們則搬來亞特蘭大——「你們大伙兒還喜歡浩特蘭大嗎? 」——還有紐奧良,而他們很快就學會用正確名字「紐奧良」來稱呼這座歷史名城。

他們回到南方,在他們先人的土地上尋找或是整置出一塊地來安放自己。他們在祖先數十年前植下的樹木的遮蔭下交朋結友。

許多人這樣生活很快樂,卻無法解釋這種情感。我倒覺得其實很簡單:大體上,這讓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南方的主旋律有慷慨甜美的愛,也有殘忍刺骨的恨,但從未有人說南方小氣或冷漠。哪怕是在阿肯色的斯坦普斯小鎮(瑪雅·安吉洛的童年在這裡度過——編者注),黑人走路時的神態也仿佛在無聲地訴說:「當我走進來,他們要麼喜歡我,要麼不喜歡,但至少所有人都清楚,我在這兒。」

「瑪雅·安吉洛女性三部曲」,【美】瑪雅·安吉洛/著 於霄、王笑紅、陳瑜、黃靜遠/譯,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5月版。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偏見與歧視,為何時時都在毒化社會和心靈?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歧視觀念卻悄然反彈。這絕不僅僅指的是唐納·川普執政期間的美國,經由長期挑唆,美國部分民眾對於華人等少數族群的態度變得更為偏狹,且不再掩蓋這樣的偏見。再下一步,就是身體攻擊,並可能滑向種族清洗。《偏見的本質》書中指出,「人有一種產生偏見的傾向。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使他們易於做出泛化、概念和分類,這些都是對經驗世界的過度簡化。」而這一切在不理性情況下,我們會根據傳聞、情感投射和幻想來形成偏見。
  • 當日本民族不再「純潔」,種族歧視瞄準了混血
    「大多數日本人不希望自己的社會中存在種族歧視,但他們被告知日本只有一個種族。「作為一個23歲的年輕女孩,日本網球運動員大坂直美和其他人一樣,喜歡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一些生活照。但自從她成名以來,評論區裡「皮膚太黑」、「身材太壯」等指責變得越來越刺眼,只因為她是日本和海地的混血。大坂繼承了母親的東方式五官,她的皮膚和身材又遺傳了父親的特點。
  • 反種族歧視怒火為何燃燒到大西洋對岸的英國
    布裡斯託的抗議者更是推翻了曾參與過黑人奴隸販賣的商人、慈善家愛德華·科爾斯頓(Edward Colston)的雕像,並推入河中。英國被捲入這場反種族歧視的鬥爭中其實並不無辜。但是筆者認為,這一幕並不會在40年後發生,因為英國對待有色人種和對待像歐盟,愛爾蘭等地區移民的態度並不相同。非裔英國人長年來遭受了更多的種族偏見,甚至暴力襲擊。1993年,5名種族歧視的英國白人在公交車站殺害了一名18歲的黑人Stephen Lawrence。儘管兇手已經被確認,但是直到近20年後的2012年這起殺人案才得到判決。
  • 人工智慧也搞歧視!研究發現AI生成的藝術作品存在種族、性別偏見
    人工智慧也搞歧視!研究發現AI生成的藝術作品存在種族、性別偏見 站長之家(ChinaZ.com)12月29日 消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研究不斷推薦,由算法生成的藝術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也在持續增長。
  • 印尼國會通過撤銷種族歧視法令
    印尼總統蘇西洛對撤銷種族歧視法令獲得通過表示祝賀。他說,該法令將加強民族團結。印尼是多元民族,不能因為部族、宗教、種族和其他區別而分割開來。印尼國會撤銷種族歧視法令草案特別委員會主席傅志寬說,廢除種族歧視法令不僅是為保護華族,也是為了保護全體印尼人民的利益。這項法令的通過也有助於改善印尼在國際上的形象。
  • 中國的多民族文化和美國的種族偏見,同為多民族國家,差異有多大
    雖然當時有民眾圍觀,但是沒有一人上前拉開白人警察。我想作為普通民眾,也在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冠以子虛烏有得暴力抗法的罪名而被當街射殺。當自己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作為人,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自保。雖然我們覺得這件事這樣做不正確,我們依然無能為力。唯一做到的事情是用錄視頻的方式記錄了這個生命被無情扼殺的行為和過程。
  • 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吃瓜群眾:地域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可怕
    引言:自15世紀新航路開闢以後,人們就發現了一個新的種族群——黑人。在此之前,歐美國家的人幾乎都是白人,他們將人分為了三六九等,直到他們見到黑人,直接將黑人歸為了最底層、最卑賤的下等人。在美國,種族歧視更加嚴格,他們在17世紀專門為黑人制定了法律,並實行種族隔離,黑人沒有資格與白人一同上學,也甚至不能乘坐白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更不能與白人通婚。黑人站在白人人群中,他就像個異類,不會有人同情他,只會傳來刺耳的嘲笑,他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他是黑人,所以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 籠中鳥兒為何歌唱?推薦幾本黑人作家的書
    2016年11月,在唐納·川普當選第四十五任美國總統之後不久,《經濟學人》把他的當選解釋為來自「種族歧視者的反撲」。即使反對種族主義早已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但當歐巴馬真的問鼎白宮後,則深深地引起了美國內部大量潛在的種族主義者的不滿。直到新一屆總統競選,他們迫不及待地把選票投給了屢屢在種族議題上大放厥詞的川普。
  • 烏拉圭反嗆英足總:你才是種族歧視
    【環球時報記者 李佳寅 】「英足總的處罰才是種族歧視!」由於涉嫌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種族歧視的詞語「negrito(黑色,黑人)」,曼聯前鋒、烏拉圭球員卡瓦尼上周收到英足總的罰單——禁賽3場並罰款10萬英鎊。法新社5日稱,這一處罰引發烏拉圭球員協會不滿,後者4日發表聲明稱,絕對支持卡瓦尼,並要求英足總立即撤銷對卡瓦尼的處罰,恢復其名譽。
  • 科學網—辯題 人是否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但事實上,人有沒有表達偏見的自由,無法論證,因為面對道德批判時,有人選擇堅持表達偏見,有人選擇沉默、不再說話,因人而異。所以論證的關鍵在於價值的選擇,如果認為人應該有表達偏見的自由,則不應該對表達偏見的人進行道德的批判,要讓其暢所欲言;相反,認為人不應該有表達偏見的自由,則要進行道德的批判,對表達偏見的人施以懲罰,限制其表達的自由。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最近很多在美第一代華人移民一改以往沉默的少數的形象,以公開動員和呼籲的方式,支持在競選期間仍然表現出明顯種族主義態度的川普,引起了公眾注意。他們的批評者雖然理解其社會和經濟甚至宗教方面的理由,但難以接受如此高調和毫無批評性的亮相,置川普現象的種族主義背景和一些基本道德準則於不顧。
  • AI存偏見和歧視?算法讓用戶喜好趨同?科學家給出證據
    &nbsp&nbsp&nbsp&nbspAI存在偏見和歧視,算法讓用戶喜好趨同?&nbsp&nbsp&nbsp&nbsp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商家獲得客戶喜好,但同時也在逐漸根據用戶的反饋,形成喜好偏見,讓用戶的需求同化。不僅如此,在人臉識別領域,算法自帶的歧視和偏見導致的問題,已經引發了諸多爭議。
  • 看《瘋狂動物城》各個角色如何在「偏見」中逆襲
    尼克的話透露了城鄉偏見, 以及種族偏見。面對身邊人的各種偏見, 朱迪選擇了無視他們, 並以自己的努力實現了逆襲。在父母和朋友的偏見中, 朱迪從警察學校以第一名畢業;在警察局的偏見中, 從一名交通協警, 成為了一個偵破大案的「名警官」;在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的偏見中, 從厭惡恐懼狐狸尼克到接受並理解他, 最終和他成為朋友。
  • 美國百人會發聲明:譴責種族偏見,鼓勵華人發聲!
    百人會於7日發布的聲明稱,在全美反對種族偏見氛圍高漲的形勢下,「一些在美華裔卻被有針對性地當做潛在的叛徒、間諜和外國勢力的代理人;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百人會的雙重使命是推動美中兩國的建設性交往,以及為華裔美國人爭取平等權利並融入社會;然而,即便在百人會慶祝其成立30周年之際,我們的小區依然持續遭到攻擊。」
  • 印度工程師在矽谷急速崛起 被同胞種姓歧視日益嚴重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南亞研究教授德維什·卡普爾(Devesh Kapur)發現,2003年,在美國的印度移民中,只有1.5%是達利特人或地位較低的種姓成員。 大型科技公司的年度公司多樣性報告通常不區分東亞或南亞人,也不深入研究任何種族或性別的種姓、階級或社會經濟差異。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在美華人譴責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保護少數族裔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種族歧視是美國癌症」「由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的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是根植於美國歷史中的種族主義累積多年後的一次大爆發。」
  • AI的偏見:機器就是絕對理性的麼?
    從YouTube的首頁推薦到生產藥物,它無所不在,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超出我們的想像。但人工智慧一定公平嗎?不,絕對不是。人們很難定義什麼是公平的人工智慧。以下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定義:對於社會歧視影響下的特定任務,如果給定的人工智慧模型能夠輸出獨立於敏感性參數(例如性別、種族、性取向、宗教信仰、殘疾等)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工智慧模型就是公平的。
  • 美國的人口普查:種族、移民與驢象之爭
    現實中的種族歧視很自然地投射到了人口普查的問題中。2、移民與族裔的分辨1850年的人口普查被認為美國史上首次較為科學的普查,統一印製普查表,集中數據處理,普查內容詳細地收集家庭成員的個體信息。後來隨著移民數量的增加,進行了越來越多的種族(race)分類,1870年中國移民被單獨歸類;1890年增加了日本移民; 1920年增加了菲律賓移民、印度移民、韓國移民。20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出現經濟蕭條,實施移民限制,人口分類的重要性趨於弱化。等到20世紀60年代,由於移民來源的改變,普查中的移民人口又出現了很多新分類(如下圖1)。
  • 那些困擾博士後的種族和性別偏見
    這是根據一項新研究得出的,該研究發掘了生物學中種族偏見以及物理學中性別和種族偏見相結合的證據,強調了科學中各種偏見的普遍性質以及重要的學科差異。首席研究員通常獨立地審查博士後申請,這與研究生入學或教師聘用決定不同,後者通常是由委員會做出的,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消除偏見的做法。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海外探客 2016-10-04 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