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多民族文化和美國的種族偏見,同為多民族國家,差異有多大

2020-12-05 山姐觀情感

5.25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一名美國黑人公民死亡事件持續發酵,引發多地大規模抗議遊行示威活動。

曝光視頻顯示,受害者弗洛伊德被一名身著制服的警察,鉗制在地上,他的手被手銬束縛,白人警察跪壓在弗洛伊德的脖子上,對於弗洛伊德的哀求置若罔聞,旁邊的目擊者一直勸離他,告訴這個警察弗洛伊德鼻子已經出血,但是這個白人警察仍然無動於衷,直至毫無反抗能力的黑人公民昏迷不醒。

在沒有任何證據和拘捕證明的情況下,白人警察僅憑懷疑就對弗洛伊德實施暴力拘捕行為,最終釀成這起悲劇。

為什麼這次事件激發如此大的民憤呢?

作為視頻的觀看者,我覺得我看的是一場謀殺直播,是白人警察對生命的輕視。殺人者正是擁有政府配槍的警察。

一方面,受害者弗洛伊德,經歷最痛苦的過程,在生命受到威脅時的無助,痛苦,還有絕望,讓人同情。儘管他在能說話的時候一直表達著自己的痛苦,警察的冷漠和傲慢讓人憤怒!

雖然當時有民眾圍觀,但是沒有一人上前拉開白人警察。我想作為普通民眾,也在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冠以子虛烏有得暴力抗法的罪名而被當街射殺。

當自己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作為人,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自保。雖然我們覺得這件事這樣做不正確,我們依然無能為力。唯一做到的事情是用錄視頻的方式記錄了這個生命被無情扼殺的行為和過程。

我大中華擁有56個民族,以漢族人口為主,其他少數民族也在蓬勃發展。美國民眾種族屈指可數,卻仍然存在嚴重的種族偏見和歧視行為,為什麼呢?

第一,國家制度發展歷程不同

美國社會現在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美國成立於18世紀,當時美國社會奴隸制度盛行,白人掌握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非裔黑人當時大多被作為奴隸交易,從事繁重勞動。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這也是白人的優越感源頭。

雖然經歷了南北戰爭的洗禮,黑人的地位有所改變,白人的固有觀念依然被一代代傳下來。仍然有部分白人在骨子裡存在一種優越感。對有色人種態度惡劣,在社會運行中政策傾斜,使黑人和其他種族人接受不平等的對待。

中國歷經千年發展,多民族共同經歷了近代戰爭的屈辱,和殘酷的抗戰歲月,無形中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弱化了民族邊界。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共產黨的帶領下,一起建立了繁榮昌盛的現代化中國。對於不同的民族文化,互相欣賞和尊重,保留了各個民族的特色文化,又保持了各民族發展進步的一致性。

第二,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和社會的包容性不同

此事引發大遊行的另一導火索,當事警察未得到足夠嚴厲的法律懲罰。執法人因暴力執法致人死亡,有過失殺人的嫌疑,按我國法律,理應受法律制裁,而這位警察僅僅只是失去了工作,沒有對受害人家屬的經濟補償。法律對於白人加害者得屢次寬容,讓黑人因莫須有的理由被殺的悲劇不斷重演。

中國的法律不存在種族偏見。自古就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歷史傳承。

中國對少數民族的包容性也是美國所無法企及的。

近年提倡得特色旅遊產業,帶動了更多的少數民族居民走上致富路。這也正是社會包容性最大化的表現之一。

相關焦點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本書著重於中國的政治構造與文化制度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追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探討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起源及其在各個時代的繼承演變,研究各個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王朝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性質和得失,通過對不規則的歷史事項的再次審視來發掘歷史的規律,希望所得出的結論,能夠用來回答國際社會對中國追求多民族統一國家形式的質疑,也對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今天的民族問題能夠有一些啟示。
  • 研究有助於量化兒童糖尿病治療中的種族和民族差異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數據顯示,1型糖尿病(T1D)是美國第三大常見的兒童慢性疾病,在過去20年中,非西班牙裔黑人(NHB)兒童患此病的風險急劇上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T1D療法的重大進展,尤其是新技術,可能加劇了糖尿病治療和治療結果的種族差異。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雖然同為現代性政治的產物,但始終衝突碰撞,民族國家自誕生之初就面臨全球化的圍困與衝擊,因全球化刺激而復興的族群民族主義不斷消解和破壞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族群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成長中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它提供了由血統、情感或文化凝聚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忠誠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國家的領土性制度性框架之中發揮作用。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納粹德國只承認德意志人的公民權,驅逐和屠殺猶太人和吉卜賽人等異族,可視為前者的典型,而美國的「熔爐論」和蘇聯的「蘇維埃人民共同體」則可視為後者的範例。  從17世紀到20世紀,民族主義、民族自決曾經是一個時代的強音和「全球化」進程。然而,當世界歡呼「民族國家」的大功告成時,卻發現所謂「民族國家」建構往往都是以「非我族類」巨大犧牲為代價的。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民族國家時代,對於一國範圍內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系統整合,需要落歸於主權國家的政治框架之下。在此過程中,首先就需要建構一種為全民所普遍接受的對於國家的認同。如果具備這樣一種堅實的國家認同,主權國家內多民族的交流與互動,就能在有序軌道內持續展開;如果缺乏一種穩固態的國家認同,多民族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互動,就會有失序乃至衝突的危險。
  • 極端主義活動使民族關係惡化 族群關係面臨改革
    族群關係「去政治化」  馬 戎  現在中國民族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在1949年建國後,參照前蘇聯史達林的民族理論、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在中國進行了「民族識別」,客觀上把中國建成了一個「多民族共同體」。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美國因黑人事件鬧得天翻地覆,為何中國56個民族卻親如一家
    美國因黑人佛洛依德被跪壓致死事件導致全國沸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日積月累的種族歧視爛瘡發作導致的社會撕裂。種族歧視這一在美國延續了數百年的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把人種平等都寄希望於「我有一個夢想」,這在中國再正常不過的事,在美國卻成了遲遲無法實現的「夢想」。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一些學者試圖從民族學的視野審視東南亞華人族群,分析東南亞華人族群的共同特點,體察東南亞華人族群的內部差異,進而比較東南亞華人族群與歐美華人族群的異同,並探討形成其差異的原因。  在分析東南亞一些國家民族矛盾突出的同時,學者們也在探討實現民族和睦的成功之道。有學者認為,新加坡便是在多元包容中繁榮發展的範例。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種族天賦」真的存在嗎?首先請定義種族
    當談論種族歧視,或開玩笑說「種族天賦」的時候,人們究竟在談論什麼?在生物學上,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實際上,許多人類學研究指出,如今大多數人都是人種意義上的混血兒,大多數被歸因於種族的人類特徵實際上是由於文化的多樣性而產生的。
  • 多民族的國家,如何締造共和國?
    他和阿齊克韋博士領導的政治有些不同,他非常強調文化建設。約魯巴一直以來並不是一個非常同質化的民族,實際上上述三大民族,約魯巴、伊博和豪薩其實都是這樣,他們的族群認同、身份政治其實是在後期不斷被建構出來的。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進入19 世紀, 人類的差異進一步被理解為種族、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 nation 被當成了不同的語言和種族群體。當然, 無論在任何時期, 事情總是有例外。例如,在1882 年發表的一篇著名講演中, 法國學者Ernest Renan 就曾力排眾議地指出, 民族是一種由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願望合成的一種靈魂, 一種精神原則。
  • 世界如此多的國家和民族,哪些才是中國最值得學習的榜樣?
    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國家和民族,能夠從古走到今天,就說明沒有被歷史所淘汰,就有值得讓人敬佩的地方。中國是一個悠久的國度,我們從從夏朝到今天已經有了4000年的歷史。我們在古代基本保持著亞洲大國的地位,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級的大國。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如果說早期現代的啟蒙思想家為民族國家奠定了哲學基礎,那麼英國、法國等早期現代國家則為之提供了具體的政治實踐原則。作為一種新的政治形式,現代民族國家最初面臨兩個緊迫的任務:它首先需要擺脫天主教會和教皇權力的政治控制,其次需要消除內部的教派衝突。就前者而言,現代民族國家必須切斷同超驗或神聖秩序的一切關聯,保持自身的世俗性。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或共同體,既由全體國民組成又由國內的56個民族組成,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議程,就須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屬性,有針對性地來構建具體的推進方式,才能達成政策目標。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統一性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國家統一提供基礎性的支撐。
  • 種族差異與創造能力,黑人智商真的就不如白人和黃種人嗎?
    對於發明創造力在人類群體中的差異,我和我的朋友們做過一個探討,這個討論的面就比較寬,甚至涉及到了種族差異,也就是黑人的智力和創造力問題。他們就相當於是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更確切地說,應該稱他們是搶劫民族。根據戰場上的表現看,那你說這是因為這些搶劫民族在戰爭智商上更高才更善戰嗎?其實不然。對於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他們來說,刀劍就是他們的農具,搶劫就是他們的生存方式。他們的腦子都花在打仗搶劫上了,就是所謂的以有備攻無備,以有算擊無算,自然是他們厲害。
  • 偏見與歧視,為何時時都在毒化社會和心靈?
    在一封信上,他署名「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信則署名「洛克伍德先生」——第一個署名獲得的答覆率是52%,36%的度假村為他預訂;而第二個署名則得到了95%的答覆,有93%的預訂許可。名字帶有「XX伯格」字樣的人,一般是猶太人。這個案例可以很清楚的說明,在哪怕是曾經加入到同盟國,對抗屠殺和清洗過大量猶太人的納粹德國的國家,對於猶太人的社會歧視也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