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2020-12-0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 E.L.塞羅尼—龍文 周志靜譯 
2009年09月04日16:15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民族關係委員會所採用的族群定義是:「任何視自己的文化不同於其他社區,並與社會政治層面根本相關的社區組織。」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許多經典研究都曾這樣記錄到,在一個多民族社會中,當各民族被相互依存的因素聯繫在一起,而無法逃脫相互之間的關係時,他們最終會在一定的社會政治框架中產生分層。在這種框架中,最強大的力量設定了社會規範。各個民族遵守社會規範的程度不同,獲得資源的途徑也不同。族群之間的差別越大,族際衝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對暴力與和平、公正與犯罪、懲罰與獎勵中的民族因素作文化分析,可以非常有效地分析出那些緩和或加劇族際衝突的機制和結構。要想分析這些民族因素,我們似乎需要採用心靈主義的方法,因為它與相關人群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有關。不過,社會文化研究的長處在於它的整體論,它使我們能夠發現不同行為模式的催化劑。當這些行為模式被固定下來以後,它們甚至會與那些有意識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失去關聯。而且,文化的人類學分析中暗含比較研究的特點,這使得我們可以從各種行為的功能中,分析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反過來,這種分析又能夠為民族實踐提供有價值的觀點,為消除不同文化間的誤解與衝突,提供深刻的見解。

  第二個原因在於,它對於研究族群性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有所借鑑。

  人類學在研究民族主義的過程中,強調了3個關鍵點:第一,政治主權。無論它與現代人對它的理解有多麼的不同,都會為擁有龐大人口的群體——民族,建立起民族特質。第二,國家作為一種政治組織,產生於被領導的人口和資源大量聚集這一歷史情境中。第三,民族主義作為催生現代民族國家產生的政治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以國家主權的合法性為文化同質性下賭注的種族民族主義。很多現代民族國家實際上是多民族的,但其國家文化卻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群體的單一文化。這是民族衝突日益加劇的根源。在一些意識形態中,某些原則的濫用加劇了這種狀況。這些意識形態被視為是「統一的」、「民主的」,但實際上,它們對於民主所謂的「廣義」解釋,關注的是個人主體自由和政治權力,進而引出「公民國家」的概念。「公民國家」與「民族國家」相對,由一群共享社會契約的人組成,他們受到社會契約的保護,而社會契約是由公民身份決定的。的確,許多現代民族國家的憲法基礎包含了這些原則,同時也掩蓋了種族民族主義的現實和文化霸權。美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其抽象的意識形態立場和實際行動形成了對比,廣大人民否認美國文化存在的事實,更掩蓋了這一現象。

  全球化引起了大量人口遷移,加劇了多民族共存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文化同質性的減少和現代民族國家的減少。新移民在共同起源的基礎上,把自己與移入地民族社區聯繫起來。他們的湧入也加深了同主流群體的文化距離。外來文化的表象,如語言、宗教、家庭體系、教育、飲食、裝飾品、娛樂、藝術表現,甚至是醫療實踐,被吸收這些文化的大量人口強化了。這一切又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生活在一個由完全不同的文化預期勾勒的情境之中。在各種所謂的「公民國家」結構之中,都有這種預期。這個發現引出了後來的「身份政治」,後者利用個人主義人權傳統,為保護群體的文化權利而辯護。

  多元文化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哲學,就是源於這個看似矛盾的策略,它也有可能限制妥協政策。然而,它的廣泛應用反映出了對文化及其發展動態的誤解,以及對族群性的文化內涵可能加劇衝突的錯誤理解。這樣一來,它的後果總被認為是適得其反。多元文化教育,是上世紀最後25年最重要的教學發展。人類學對族群性文化內涵的研究,對多元文化教育發展最恰當的形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些努力無論在範圍上,還是效果上,都十分有限。

  甚至還有人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在政治上是反動的,其目標是要推翻民族國家,但它已經在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中被經濟動力削弱了。如果按照這觀點,多元文化主義就會引起大家的不滿,像我們所知的那樣,將「部落制」等同於「文明的衰退」。人類學家很有必要澄清,「部落」(tribe)一詞指的是一種特定的政治組織,其特點是某個階段的人口聚集,它與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關。同時,還應該指出,在歷史上,部落間的衝突遠遠少於廣義的國家間衝突,特別是民族國家間的衝突。因此,可能逐漸出現「國家權威的喪失和小規模半自治單位的產生,同時伴隨著一個超國家聯邦或幾個類似聯邦的興起」。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帝國的危難,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多民族國家的危機。但是,前南斯拉夫的案例向我們鮮明地展示出,超國家政治單位也許無法緩解其成員之間民族衝突的潛在根源。正因為如此,它是不穩定的,它的解體隨時可能發生。需要重申的是,明確理解國家中的文化變量,可以為緩解政治衝突提供深刻的見解。

  最後,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十分重要的另外一個原因,與人類學自身的認識論價值有關。

  研究民族群體的文化特質,對於了解在文化的產生、穩定、變化和消亡過程中政治自治的作用具有借鑑意義。換句話說,通過研究這些不同排列組合的文化,人類學對於文化的定義將會更加精準。

  文化人類學是對文化及其多樣性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文化是我們這個物種最基本的適應機制,而文化多樣性是這個機制的隨機結果。這就是我們分析的立場,我們的研究方法既允許又限制我們從這個角度研究人類行為。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我們研究的文化存在於我們觀察到的行為之中,對這些行為進行解釋,我們既要從行動者本人的角度看,也要從多層次比較的角度來看,這是我們方法的基礎。對族群性文化內涵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理解這個學科的目標,更好地理解相關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並將我們的研究推向新的理論構建和民族志分析之路。

  (作者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民族關係委員會主席)

  來源:中國民族報
(責任編輯:汪東亞)


我要發表留言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  



相關焦點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而相應課題的研究者,則有必要通過對自身目的意義的認識和表述過程,將我們的微觀、定點個案研究和線索、多點比較研究同該音樂類型及其文化持有者在身份認同之網上的定位和關係緊密地聯繫起來,把握好主位認同與客位辨析兩方面互補、互滲的關係,以真正達致音樂與身份認同研究的深層意義和學術目的。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各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也都在調查、研究、討論人口遷移後對社會的衝擊,不同宗教之間如何和平共處,不同的種族-族群關係應當如何協調,而且從「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理念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從「族群」與「多元主義」的角度來探討當前和未來多族群國家應當如何引導族群關係和不同宗教群體和諧相處的思路、制度與政策。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當今時代,沒有一個主權國家否認自己是民族國家,或者否認民族主義原則在提供認同力量和統治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畢竟「只有民族主義才能對外確定國家的邊界,對內尋求對國家的認同」,⑤對於國家與公民的關係來說,民族主義可以幫助說服公眾對國家忠誠和為國犧牲。
  • 麻國慶:明確的民族與曖昧的族群
    當人類歷史進入到後民族國家的階段,民族的實體與虛體的二元對立就被打破了,人們必須對描述文化、社會、國家的知識體系重新進行調整,回應歷史帶給我們的現實問題。在20世紀大陸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系譜裡,建立民族國家的政治過程使得民族獲得了確定性的內涵。然而,20世紀後半葉族群理論的興起又在不斷挑戰、解構這一「確定性」,實體論與建構論再度進入對立的狀態。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民族與國家關係視閾》。  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當代西方有的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解釋,認為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有的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解釋,認為文化已經碎片化,不同的文化價值都具有存在的價值,不同的價值群體應該是平等的,共存的;不過嚴格意義上的多元文化主義主要強調在西方憲政框架內不同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共存。因此,族群與國家的關係構成了這種多元文化主義研究的交點。
  • 族群的邊界與民族的發明
    如此以上種種,都能顯示出這些現代民族之間交互交錯的親緣關係。二看這本書的時候,無時無刻不讓我聯想起弗裡德裡克·巴斯的「族群邊界論」。這個可能需要解釋一下:在過去,人們一般認為族群有一些客觀實在的基礎,但是到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後,這種客觀實在論就受到了多方的批評。
  • 「民族」「族群」概念下的東南亞「苗人」問題
    「民族與族群」關係在東南亞各國「苗人」群體的呈現  在西方語境下,關於「民族」的概念,其本身的敘述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即人——種族——民族——族群。民族指稱的人類共同體往往同時包含著人口及其傳統居住地,即「人和地域」這兩種因素。這兩種要素如果加上政府,就是國家。
  • 溯源研究與邊緣理論,哪個能更好的解釋族群的發展
    「溯源研究」並不能解答民族的本質:首先,共同的體質、語言、文化特徵等既不是族群或民族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有許多民族說同一種語言、也有同一民族說多種語言,用同一種陶器的可能屬於不同族群、同一族群的分支也不一定能找到同樣的考古材料,因此不能以客觀的語言、體質、物質文化等特徵追溯民族的源頭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本文將以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切入點,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視角,全面梳理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精神實質,喚醒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重新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從文化視野看斯拉夫民族語言學研究
    語言學研究方法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首先,語言是最主要的文化研究材料和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發掘語言內部的文化信息,是接近斯拉夫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方式;其次,文化和語言是同構且具有同等功能的符號系統,這也使得用語言學的認識論、方法論來研究斯拉夫民族文化成為了可能,在傳統精神文化研究中可以廣泛使用語言地理學、語義學、句法理論、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理論方法。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傑告訴記者,廣東有三大文化板塊:嶺東的潮汕文化板塊、珠三角的廣府文化板塊、梅州的客家文化板塊。此外,粵西的高雷地區按語言歸屬分屬於客家、廣府和閩南等文化分支。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當今世界愈見凸顯的民族問題對冷戰後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有著約5億人口的東南亞11國中,生活著約300個民族。東南亞各國間及國家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導致該地區成為世界民族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
  • 衣索比亞又起戰火,優待少數民族權利與艱難的族群聯邦制度
    族群聯邦制度的確立是1994年憲法的通過為標誌的,憲法集中的體現了族群聯邦制度的內涵。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衣索比亞的任何民族地區及其人民都有說、寫、發展其語言和促進其文化發展與繁榮、保護和傳承其歷史文化的權力。」例如,在傳媒領域,提格雷語和奧羅莫語就同時在全國性的電視和廣播節目中使用。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族群語言多樣化政策在教育領域內的實施。聯邦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與培訓法》明確規定,在初等教育應使用本地區民族語言。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Haddon 倡議, 學術界才開始較普遍地試圖在概念上把「race/ 種族」和「ethnic group/ 族群」區分開來, 認定前者是用於研究人類體質變異所用的概念, 後者是研究人類社會文化差別所用的概念。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存異求同:非遺保護與彌合族群衝突間的關聯
    非遺保護與以解決族群衝突為核心的社會管理創新有著密切的關係。  非遺與族群在內涵上相關  非遺是人類集體、群體或個體所創造而被後代所認可並以口傳心授等方式傳承的文化財富,具有活態性、族群性等特點。  在概念內涵上,非遺與族群具有相關性。非遺的傳承性、族群性、精神性特點同樣體現在族群的概念中,非遺是其所屬族群自我確認和他者確認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族群的自我認同和他者確認十分相似。此外,每一個具體的非遺往往與特定的族群相聯繫,是族群認同的基礎和標誌。族群則是非遺創造與傳承的主體,也是非遺的意義最終得以實現的主體。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為了積極回應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家問題,吉登斯提出了全球民族國家體系,這也是其生活政治學的重要動機。吉登斯有關民族國家與暴力的研究敞開了一個核心問題:即,受制於監控與軍事的民族國家實際上構成了全球民族國家體系及人類社會持續存在的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吉登斯提出了一種破解單一民族國家的全球民族國家體系的「無政府狀態」。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她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社科發展的最近情況——「社會科學總論」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這充分說明華南理工大學在文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學術國際化方面也已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她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傳統族群文化研究,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從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並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他認為,很少有歷史學家會把引發宗教戰爭的首要因素歸於對神學問題的學術性爭論,同樣人們也不應該把族群衝突(戰爭)的原因簡單歸於族群性的差異。李峻石的論述建基於學界在族群研究領域從「客觀論」向「主觀論」的理論轉向。早期民族志學者曾一度確信,那些被他們所直接觀察到的語言、服飾、儀式和生計方式是客觀存在且一成不變的,因此這也就成了劃分不同族群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