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族群」概念下的東南亞「苗人」問題
(均為資料圖片) 在中國元、明至清雍正年間,隨著中央王朝對西南及南方各民族統治的逐步加強,民族壓迫的不斷加劇,苗族人民與中央王朝結怨也在加深。同時,明清以來,苗族地區的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於歷史、地理、民族關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苗族地區的經濟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於是,這樣的情勢迫使苗族繼續遷徙而移居東南亞各國,進而又散布到世界各地。
-
東南亞各國人口及其構成,主體民族傳統服飾哪個最美?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和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中南半島和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山水相連,不少民族跨境而居,南亞次大陸和東亞大陸也有很多移民在東南亞生活。現在的東南亞共有十一個國家,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因此這裡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口。
-
東南亞國家為什麼要相互朝貢?
比如東南亞古典時期(大約5至15世紀)有這些比較著名的選手我們往往將這些王國對應於今天相對清晰的民族比如大城王國之於泰人,吳哥之於高棉人但當時是相當複雜的,王國的統治層可能也是多個族群的組合體▼歷史上泰緬兩國的爭霸,便可視作兩個不同的曼陀羅體系的碰撞。
-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在數量上是僅次於華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馬來西亞則是東南亞地區印度人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
東南亞山地的少數民族,如何逃避國家統治?
地理上,贊米亞也被稱為東南亞大陸山地。因為這個巨大的區域位於 9 個國家或地區的邊緣,卻不在任何一個的中心上,而且跨越了通常意義上的地理區域(東南亞、東亞和南亞),此外令人感興趣的還有它的生態多樣性以及與國家的關係,正像跨國家的阿巴拉契亞山區一樣,贊米亞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對象和一種新的地域研究思考方式。我這本書的論點簡單、有啟發性而且容易引起爭論。
-
千萬華僑成東南亞心結 周恩來:解決雙重國籍 消除懷疑
當時荷蘭殖民者奉行出生地原則,即以個人的出生地點來確定國籍,而清政府則奉行血統主義,即以親子關係來確定國籍,承認「雙重國籍」。其後,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的相關規定,均承認「雙重國籍」。到了1946年,印尼政府頒布《公民法和居住法》,沿襲了荷蘭的原則。後來又規定,兩年內不聲明脫離中國籍的華僑,即「被動地」成為印尼公民。其他新獨立的南亞次大陸的民族國家也多是奉行此原則。
-
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的關注轉向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植物學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實現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作用得以被重新審視。30多前,時任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的裴盛基,發表了我國第一篇民族植物學論文《西雙版納民族植物學的初步研究》。雖然此前有國外學者稱「民族植物學的根在中國」,但中國學者在該學術領域的論文記錄一直為「0」。
-
極端主義活動使民族關係惡化 族群關係面臨改革
族群關係「去政治化」 馬 戎 現在中國民族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在1949年建國後,參照前蘇聯史達林的民族理論、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在中國進行了「民族識別」,客觀上把中國建成了一個「多民族共同體」。
-
「兩種字母」現象與民族關係
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也最能反映民族性的東西,所以,在這一語言中出現的眾多有趣現象成了民族間「特殊關係」最逼真的寫照。對於兩種字母並行的狀況,塞族、波族人「民族感情十足」,克族人的心胸也不算很寬廣。 克羅埃西亞人,雖然也是古斯拉夫人的後裔,但由於歷史上與使用拉丁字母的法蘭克、日爾曼及奧地利等中西歐民族的關係密切,故此在文字上與斯拉夫同胞拉開了距離。
-
我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主持人]民族關係始終是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至關重要的社會關係,請問在疏通民族關係上,我們做了哪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龔學增] 這個問題是社會各界,包括國內外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
龍春林: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的關注轉向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植物學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實現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作用得以被重新審視。30多前,時任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的裴盛基,發表了我國第一篇民族植物學論文《西雙版納民族植物學的初步研究》。雖然此前有國外學者稱「民族植物學的根在中國」,但中國學者在該學術領域的論文記錄一直為「0」。
-
新疆產業集聚與民族團結的關係研究(節選)
[13]遊俊(2013),分析武陵山片區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所具備的優勢條件,提出民族關係的長期和睦是各民族團結一致的基礎條件、民族文化的特質與有機交融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礎條件、民族區域經濟共同體的發展是各民族樂業安居的基礎條件、民族教育事業的興盛是各民族共同進步的基礎條件。
-
【活動預告】「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生態科普雲...
從新冠疫情伊始人們對野生動物宿主的恐慌,到反思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我們已經意識到並在重新審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相互關係。為了探討疫情下的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雲沙龍——「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將於2020年7月2日舉辦。
-
東南亞GDP排名第一的國家,人口世界第四,對中國免籤
東南亞擁有一個GDP總量驚人,人口僅次於中美印的人口大國,卻常常被人忽略。它就是與中國隔南海相望,與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與東帝汶接壤的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提到印度尼西亞,相信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在沒有去之前,對於印尼的印象也是非常的模糊。
-
龔鵬程: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嗎?
「從古至今,他們與同是古越人後裔的一些南方少數民族之間,不僅保留了不少相同的生活習慣,還保留了許多相同的民情風俗,充分說明二者之間血濃於水,同根共祖的關係。」 「祖國的寶島臺灣在遠古的時候,原來和大陸連為一體,後來海平面上升,它才成為一個海島,所以兩者之間動植物的種類大致相同。
-
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 - CCTV.com
經濟日報記者 趙 晶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決定》明確指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
國家民委:辯證認識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關係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成就情況新聞發布會於5月17日舉行。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國家通用文字語言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發問。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丹珠昂奔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應該科學地、辯證地、統一地去認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把它們對立起來。 第一,憲法裡有這樣兩條。
-
「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氣候溼熱人口眾多,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
今天我們把目光從亞洲西亞地區的阿拉伯半島,向東橫跨阿拉伯海、印度半島和孟加拉灣,來到亞洲的東南亞,來介紹第28個國家,「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火山遇上大海的國度,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所在的馬來群島大多數島嶼屬於「大陸島」,很多島嶼如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裡曼丹島和紐幾內亞島等面積都較大,這些島嶼的形成多是和板塊運動有關係。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內容簡介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