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2020-11-03 光明日報

龍春林在授課。受訪者供圖

【新聞人物】

盛唐詩人王維有一幅著名畫作,名為《袁安臥雪圖》,畫中孝廉袁安在漫天大雪中,躺在數株翠綠的芭蕉樹下,不畏嚴寒酣然入睡。「雪中芭蕉」是作者任性的藝術想像?還是真的存在?如果是後者,又是哪種植物呢?

通過對植物學、佛教文獻等的查閱和考證,以及多年的物候觀察及實地調查,畫作中的「雪中芭蕉」被認為其植物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在我國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生長的特有植物——地湧金蓮。

這是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龍春林和他的科研團隊日前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在資料庫中稍加檢索發現,他們今年還做過不少有趣的研究。比如,包粽子用到哪些植物的葉子?仫佬族常用的翠雲草、草珊瑚為何能治療感冒咳嗽?貴州黔東南州的農業文化遺產「稻魚鴨系統」為何將不起眼的浮萍納入名中?

不少人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但對這些研究所屬的學科似乎並不了解。

民族植物學是什麼

民族植物學,簡單來說是一門研究人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人類如何認知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如何保護和管理植物及其環境,以及植物如何影響人類的經濟、語言、文化等,都屬於這門學科的探討範疇。

在工業化時代,這門融合了人類學、植物學、生態學的交叉學科的創立和發展,滿足了人類社會發展對植物資源的需求。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的關注轉向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植物學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實現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作用得以被重新審視。

30多前,時任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的裴盛基,發表了我國第一篇民族植物學論文《西雙版納民族植物學的初步研究》。雖然此前有國外學者稱「民族植物學的根在中國」,但中國學者在該學術領域的論文記錄一直為「0」。這也因此被認為是這門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古老學科在中國「恢復青春」的重要標誌。

然而,30多年過去了,這門學科似乎仍未完全度過自身的存在性危機。來自學術界的質疑從未停止,「出圈」也仍遙遙無望。

年過半百的龍春林,把自己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跟這個事「較勁」。

他的學術之路,幾乎是和民族植物學進入中國同時開啟的。1986年,22歲的他成功考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並將植物學確立為自己的研究志向。而就在這一年,他所就讀的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民族植物學研究室,一手「操辦者」裴盛基正是龍春林碩士研究生期間的導師。

如今年近耄耋的裴盛基先生,被公認為中國民族植物學領域的開創者。他不僅創造了這門學科在現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而且其研究貢獻越過喜馬拉雅、越過邊境線,一路擴散至尼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緬甸、泰國、越南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

很難說,這種時間上的巧合和學術脈絡的傳承,對龍春林的學術選擇及發展沒有影響。不過,對於龍春林來說,接過導師手中的接力棒,承擔起推動民族植物學在中國的發展這樣一個使命,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他不僅是裴盛基先生所帶的學生中學術上最出色的一位,就連國際民族生物學會前任主席安東尼·坎寧漢姆教授,也曾在多個場合說過,「中國的民族植物學做得最好的人是龍春林」。

更直白地說,他是民族植物學這一代學人中,可能最有資格接棒的那位選手。

為什麼是他

1996年,憑藉對基諾族森林管理的研究,龍春林捧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生物圈計劃「青年科學家獎」,那年他32歲。在這之前,中國植物學界還沒有人獲此殊榮。

2005年,他被授予「哈什伯傑獎」。這項以民族植物學開創者的名字命名的獎項堪稱該學科領域的諾貝爾獎,每兩年面向全球評選1次,授予該領域兩位傑出的研究者。龍春林是繼他的導師裴盛基之後第二位來自中國的獲獎者,這一紀錄到現在仍未能被更新。

在這個仍未被探照燈照亮的邊緣學科,一直走在最前,意味著要經歷更長時間的黑暗,承受更大濃度的孤獨。但也唯有那些真正熱愛,並對此秉持信念的人,方能迎來第一縷曙光。

那股噴薄而出的熱愛,源自他最初的生命體驗——從小就奔跑在資江上遊朗概山下的少年,早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說,無論是身體的病痛還是心理的鬱結,只要鑽進大自然,就神奇地都好了。「每次去野外考察,對我來說,更像是回家」。

而至於「信念感」,他在其生命的至少五分之一時間裡,都在直接面對這三個字。從1999年9月到2009年12月,龍春林作為總工程師、兩位首席科學家之一,組織600多名研究人員投入「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和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工作。這個「種質方舟」,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它的建成也標誌著我國生物資源戰略儲備補上了至關重要的一塊拼圖。

2000年前後,龍春林正忙得昏天黑地,成立還不到20載的中國民族植物學墜入「至暗時刻」。由於國家層面的支持乏力,研究經費短缺,學科發展前景不明朗,本就算不上多的學術共同體中,不少人選擇離開。

褪去「初生」的喜悅,這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背後那些「成長的煩惱」,被集中推到臺前。在隨之泛起的各類質疑中,殺傷力最大的莫過於,不承認這門學科是科學。

「自然科學認為你(民族植物學)是社會科學,因為你沒有嚴格的實驗數據,社會科學也不認為你屬於這個陣營。」龍春林回憶說,民族植物學當時被貼上「四不像」的標籤,在學術界被排斥,處境尷尬。有學者指出,這種困境其實與民族植物學本身的多學科交叉的特徵不無關係。

通往「現代」之路

如何從根本上為民族植物學「正名」?對於這個問題,龍春林有自己的「解法」。

他被認為對該學科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提出了「現代民族植物學」的理論和方法。按照他的解釋,所謂「現代」,就是指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對當地傳統的植物學知識進行研究。具體來說,用植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現代分離技術、波譜技術、藥理學等手段,來分離和鑑定植物化學成分、評價植物遺傳背景和功能基因、建立植物資源利用模型等,再用實驗數據對傳統知識進行科學解讀。

如此,之前的那些可能當地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土方」「土藥」「老說法」將得到驗證,而這又為植物資源和傳統知識之後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和技術儲備。

「與公認的科學接軌,是讓這門學科獲得認可的最直接途徑,進而融入主流學科。」龍春林說,最終目的還是讓學科價值被承認,研究成果能落地,反過來促進公眾對傳統植物學知識重要性的關注和支持,從而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利用傳統知識。

事實表明,這種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雖然仍有反對的聲音,不過至少在植物學類別、生物多樣性等領域,民族植物學站穩了本就該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2012年,中國植物學會民族植物學分會成立,我們有了自己的學術組織團體,這在中國民族植物學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時隔多年,說起這一段,龍春林仍難掩激動。

打滿下半場

與時間賽跑。這可能是龍春林人生下半場唯一的主題。關於賽跑的壓力,來自於他一直在進行且不斷自我加碼的「搶救計劃」。

那些可能流傳了幾個世紀的植物用藥和文化知識、見證了地球幾多巨變的野生植物,隨時會隨著一位或幾位老人的離世,甚至是一場意外的災難,而被從地球上徹底抹掉痕跡。龍春林必須跟死神、災難這些不期而至的意外賽跑,對那些關於植物的文化與傳統知識進行搶救性的發現和整理。因為,只要被甩在後面,就是永失。

在20歲的時候,龍春林就明確地知道,與植物打交道就是他這一輩子要做的事。於他而言,這也是在為別的生物作貢獻。對民族植物學這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現在,這種幸運,正等待更多的人來接續。

(本報記者 王 丹)

相關焦點

  • 龍春林: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的關注轉向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植物學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實現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作用得以被重新審視。30多前,時任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的裴盛基,發表了我國第一篇民族植物學論文《西雙版納民族植物學的初步研究》。雖然此前有國外學者稱「民族植物學的根在中國」,但中國學者在該學術領域的論文記錄一直為「0」。
  • 《性、植物學與帝國》| 最初植物學的著作是寫給婦女看的
    (英)帕特裡夏·法拉著;李猛譯.性、植物學與帝國 林奈與班克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01 約瑟夫·班克斯(1743-1820)的求學生涯並不顯赫,也沒能在牛津大學完成他的學位課程,但他對植物學的研究充滿熱情,而且有影響力,並且富有。這使他和他的僕人、助手們能夠在庫克的第一次航行中預定一個位置。
  • 華航正名為臺灣航空? 民進黨「立委」:要求改運嗎?
    民進黨17日全代會上,有黨代表臨時提案將華航由China Airlines正名為(資料圖/記者呂炯昌攝影)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網」    民進黨17日召開全臺黨代表大會,美西黨部主委楊琬柔提案,強調護照改用Taiwan、臺灣中華航空等公營事業正名為「Taiwan Airlines」,此案將送交中執會研議。對此,民進黨「立委」黃偉哲18日表示,現在不是不能改,但他認為要選擇營運狀態很好、勞資和諧的情況下,再來改名比較好,「現在改名是要求改運嗎」?
  • 全球首個植物學獎——吳徵鎰植物學獎啟動評審
    6月27日,全球首個植物學專業獎項——吳徵鎰植物學獎首屆評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評審。本次評審會議評選出傑出貢獻獎一名,青年創新獎兩名。  吳徵鎰植物學獎由中國植物學會和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於2016年7月12日開展吳徵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時聯合設立。
  • 《川軍團血戰到底》熱播 李舒賈一平為川軍正名
    該劇是第一部關注川軍抗日歷史的電視劇作品,導演李舒說,《川軍團血戰到底》不僅是一部觀眾愛看的電視劇,它還肩負著為川軍正名的重要使命,賈一平扮演的男一號李德明也是川軍將士的代言人,他以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的形象重新改寫了川軍是雜牌軍的不實歷史。
  • 植物學教授的網課日誌
    崔瑾教授在植物學實驗室內為學生們上直播課。 泱波 攝受疫情影響,她和同事們開啟了「雲端課堂」。 泱波 攝崔瑾教授在線解剖海棠花,通過屏幕分享可以及時將顯微觀察畫面傳輸到學生端。 泱波 攝實驗員劉林莉老師整理實驗室內植物標本,為在線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 龔鵬程: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嗎?
    原住民文化復興後,各族爭取正名。邵族、噶瑪蘭族和太魯閣族分別在2001年、2002年和2004年被認可。撒奇萊雅族則是在2007年被認可;而賽德克族則在2008年被認可(先前撒奇萊雅族被歸類在阿美族,而賽德克族則被歸類在泰雅族)。2014年再增加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先前都被歸類於鄒族)。故現今有十六族。
  • 基礎研究為中國「黑鑽石」正名
    基礎研究為中國
  • 植物學泰鬥吳徵鎰(組圖)
    左起為吳徵鎧、吳徵鑄、吳徵鑑和吳徵鎰。1951年,郭沫若院長為吳徵鎰作證婚人。1992年,吳徵鎰(左)與揚州中學恩師唐耀教授合影。2007年9月,91歲的吳徵鎰與夫人合影。吳徵鎰在家中。  吳徵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2008年,這位一生與草木打交道的科學家,憑藉他對我國和世界植物學研究的傑出貢獻,在92歲高齡之際登上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吳徵鎰1916年出生於書香門第,百年間吳家以「兩進士,四人傑」而被傳頌一時。
  • 2015考研專業介紹:植物學[071001]
    植物學[071001]開設院校: 133所  門類/領域代碼:07  門類/領域名稱:理學  一級學科/領域代碼:0710  >一級學科/領域名稱:生物學  二級學科代碼:071001  二級學科名稱:植物學  植物學專業介紹  植物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 科圖特藏 | 歷史悠久的《義大利植物學學報》
    同時介紹了期刊欄目設置:第一部分理論和實踐植物學;第二部分植物文學;第三部分植物學通訊。,缺乏一個專門的平臺促進植物學的交流,而學報為義大利植物學家提供專門的交流平臺,促進義大利植物學的發展與繁榮。>一百七十多年前植物學期刊上的文章有那個時代植物學的特色,有很多不為我們知曉的、有趣文章,比如肯定了義大利天才李奧納多·達文西在植物學上的貢獻。
  • 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後代:還原真實的歷史現場 為無名者正名
    吳建平坦言無法接受歷史被人「歪曲」,「我要敘述還原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現場,為無名者正名,替無言者發聲。」讓我們將時間的輪盤迴撥到1940年10月4日。當天上午9時許,一架日軍飛機侵入衢州城區上空旋轉一圈後,迅速俯衝低空飛行,在城內人口最為密集的水亭門街區一帶,來回播撒麥粒、粟米、麥麩、碎布片、帶鼠疫桿菌的跳蚤等物品。
  • 中央民族大學生環學院龍春林教授團隊發現「冬綠油」新資源植物
    近年來,龍春林教授團隊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展了一系列民族植物學調查工作,發現白珠樹屬的長苞白珠(G. longibracteolata)在當地具有食用、藥用、宗教等多種價值,並有開發為觀賞植物的潛力(圖1),長苞白珠是否能成為冬綠油的原料植物?
  • Food Chemistry:中央民族大學龍春林教授團隊發現「冬綠油」新資源植物
    冬綠油(Wintergreen oil)是特殊的精油,主要成分為水楊酸甲酯,在結構上與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相似,具有抗菌、鎮痛和抗炎等生物活性,廣泛應用於食品
  • 陳道明、馬蘇等明星齊聚山西臨汾,為愛滋病感染群體正名
    愛心人士與紅絲帶學校的學生們歡聚一堂,共進午餐,一同「守護夢想,為『艾』正名」,以實際行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及正視愛滋病。此次活動也是為了消除社會對於愛滋病的偏見和恐懼,同時加強人文關懷,讓HIV感染群體能夠得到更多的關心關愛。雖然陳道明已經很少出演影視作品了,也難得公開路面,此次公開為愛滋病感染群體發聲,足以看出這些演藝界人士的赤誠之心。
  • 書海拾遺—柯蒂斯植物學雜誌一覽
    簡介植物學雜誌;或,園藝花卉展示:在這裡除了可以看到國外最具觀賞性植物的自然彩色圖,這些植物可以在空曠地或溫室或熱室中進行栽培.還可以看到他們的名字,所屬綱目(按林奈分類系統進行分類),一般和特殊特徵,以及它們的產地,花期等.此外, 還可以看到它們最被認可的栽培方式該雜誌為有意熟知這些觀賞性植物的女士們或先生們所準備.
  • 花粥又一首新歌刷屏,比《盜將行》《出山》更火爆,為自己正名?
    花粥又一首新歌刷屏,比《盜將行》《出山》更火爆,為自己正名?儘管,依舊有很多網友質疑花粥一個月之前的抄襲風波,不過,花粥也用自己的實力為自己正名,自己原創獨立音樂人的身份再次獲得了大家的認可,而從始至終,花粥也一直強調,自己是因為侵權,並未抄襲,而且也已經和原作者達成和解,所以,這次風波對自己影響並不大,那些質疑自己的很多對我並不了解。
  • 為南京「梧桐」正名
    「法桐」的真名叫懸鈴木南京人所統稱的「法桐」,其實包括懸鈴木科懸鈴木屬的三種植物,其正名分別為一球懸鈴木(也叫美桐)、二球懸鈴木(也叫英桐)和三球懸鈴木(也叫法桐),其中大多數為二球懸鈴木,極少數為一球懸鈴木,而至於三球懸鈴木,據說在南京已經看不到蹤影了。陳嶸所著的《中國樹木學》中所稱的「法國梧桐」,其正名即為三球懸鈴木,原產歐洲東南部及亞洲西部。
  • 抒情植物學: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植物引起人的好奇心,卻又不讓人肆意去為它們建構體系,它們總是用新的種類打破體系,就像大地總是用它們的自然湧現來打掃人類那滿是塵埃的心靈。在自然面前,人類探挖礦物、解剖動物、修築工廠的功利機心顯得十分做作可笑。 「植物學」是啟蒙時代的顯學,盧梭表面上表達對「植物學」的熱衷,又在字裡行間攻擊這種學問只知道對植物進行僵化的分類,以便讓上天播下的種子為人類自己的肉體和利益服務。
  • 為Scihub正名:一旦收錄,文章引用次數提高1.72倍
    Scihub除了能實現自由分享文獻的願景,那能為論文作者帶來什麼呢?最近,就有科學家,用數據為Sci-hub正名:凡是被Sci-hub收錄,可免費下載的文章的被引次數提高1.7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