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植物學與帝國》| 最初植物學的著作是寫給婦女看的

2020-09-12 花草有故事

(英)帕特裡夏·法拉著;李猛譯.性、植物學與帝國 林奈與班克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01

2017年5月23日是卡爾·林奈誕辰310周年,所以我買了這本小書來熟悉他,紀念他。然而,這本書更多的是關於班克斯,而不是林奈。在某種程度上,班克斯之於林奈,就像赫胥黎之於達爾文,貝特森之於孟德爾。林奈和班克斯不僅促進了科學史的發展,而且在工業革命之前也促進了各自國家的農業經濟。他們兩人在死後不久就基本上被遺忘了。

林奈系統的成功推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使用動物的生殖器(這一點在一個保守的社會裡顯得很刺眼)作為比喻來描述植物的生殖器官,並作為命名和分類的基礎。此外,庫克船長在大溪地島的第一次航行中,班克斯在那裡的不雅行為也廣為人知。

作者帕特裡夏·法拉還描述了英國人如何利用科學探索作為殖民的幌子,他們認為歐洲人是一個優越的種族,必須幫助其他種族。林奈和班克斯都引進了非本土植物,並試圖讓它們適應自己的國家,在這一方面,班克斯要成功得多。事實上,班克斯相當成功地將動植物從一個殖民地移植到另一個殖民地。

《性、植物學和帝國》最初於2003年出版,同時出版的還有其他十幾本科學史書籍。這本書講述了兩位18世紀科學家卡爾·林奈和約瑟夫·班克斯的一生,講述了科學史。性和帝國的主題主導了這本書的植物部分。這本書篇幅很短,英文版168頁,中文版171頁,印刷尺寸適中,有13幅黑白插圖,但沒有索引。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這麼短是因為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跳過了林奈和班克斯令人印象深刻和不朽的成就。

約瑟夫·班克斯(1743-1820)的求學生涯並不顯赫,也沒能在牛津大學完成他的學位課程,但他對植物學的研究充滿熱情,而且有影響力,並且富有。這使他和他的僕人、助手們能夠在庫克的第一次航行中預定一個位置。庫克駕駛「奮進號」去大溪地島觀測金星凌日。在這個故事中,班克斯是本書的主要人物,林奈扮演了一個相對次要的角色;在科學成就方面,這兩個角色可能應該調換一下。應該指出的是,這兩個人雖然通信,但從未見過面。

性是這本書的一個主要主題。這是林奈的一個主題,因為他對植物的分類取決於每一種植物的花。雄蕊的數量是分類的主要特徵,雌蕊的數量決定亞群。這次乘「奮進號」考察的目的是觀察金星凌日現象。在英國,關於大溪地島居民的流行故事是他們幾乎沒有性禁忌。這本書強調了這一點,也強調了英國公眾對南太平洋的興趣,認為那裡是「奮進號」船員的性愛天堂。

另一個主要主題是班克斯在「經濟植物學」方面的影響。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40多年,並在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管理工作中擔任喬治三世的非正式顧問,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他在世界各地有許多代理人,他們給他送來植物標本。他看到了一些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植物的用途。


由於他是為數不多的去過澳大利亞的英國人之一,人們經常向他請教有關澳大利亞事務的意見。他曾建議將英國囚犯送往澳大利亞,並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影響。1788年,第一支艦隊抵達澳大利亞。作者指出,班克斯在澳大利亞比在英國更容易被人記住。


在討論科學史時,我認為考慮到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很重要的。史蒂芬·傑伊·古爾德的作品是這類探究的典型代表(前些天我剛介紹過他的新書《刺蝟、狐狸與博士的印痕 : 彌合科學與人文學科間的裂隙》),他關於達爾文的作品尤其通過從達爾文的文化角度來觀察他,提供了對達爾文的深入了解。

在這本書裡,帕特裡夏·法拉則採取了相反的方法。她對帝國主義的蔑視貫穿全書,她利用一切機會讚揚各種土著民族,抨擊歐洲帝國主義。她接著譴責林奈,尤其是班克斯參與到這個體系中來。

林奈徹底改變了現代科學對所有生物體進行分類和組織的方式。他基於植物性特徵的簡單系統震驚了整個社會,也啟發了包括班克斯在內的其他科學家。他週遊世界尋找新生物並對其進行分類,其中包括一系列有趣的與當地人的性行為。

而帕特裡夏·法拉在她這本書中著重闡述的是:植物學是如何對歐洲社會的帝國主義,尤其是大英帝國的帝國主義做出貢獻,並莫名其妙地與之聯繫在一起。這本書偏向於討論政治,社會,和經濟動機背後的科學,而不是植物學家的生活史。

邱園

相關焦點

  • 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的關注轉向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植物學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實現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作用得以被重新審視。30多前,時任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的裴盛基,發表了我國第一篇民族植物學論文《西雙版納民族植物學的初步研究》。雖然此前有國外學者稱「民族植物學的根在中國」,但中國學者在該學術領域的論文記錄一直為「0」。
  • 科圖特藏 | 歷史悠久的《義大利植物學學報》
    同時介紹了期刊欄目設置:第一部分理論和實踐植物學;第二部分植物文學;第三部分植物學通訊。,缺乏一個專門的平臺促進植物學的交流,而學報為義大利植物學家提供專門的交流平臺,促進義大利植物學的發展與繁榮。>一百七十多年前植物學期刊上的文章有那個時代植物學的特色,有很多不為我們知曉的、有趣文章,比如肯定了義大利天才李奧納多·達文西在植物學上的貢獻。
  • 龍春林: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類的關注轉向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植物學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實現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作用得以被重新審視。30多前,時任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的裴盛基,發表了我國第一篇民族植物學論文《西雙版納民族植物學的初步研究》。雖然此前有國外學者稱「民族植物學的根在中國」,但中國學者在該學術領域的論文記錄一直為「0」。
  • 植物學教授的網課日誌
    崔瑾教授在植物學實驗室內為學生們上直播課。 泱波 攝受疫情影響,她和同事們開啟了「雲端課堂」。 泱波 攝崔瑾教授在線解剖海棠花,通過屏幕分享可以及時將顯微觀察畫面傳輸到學生端。 泱波 攝實驗員劉林莉老師整理實驗室內植物標本,為在線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 全球首個植物學獎——吳徵鎰植物學獎啟動評審
    6月27日,全球首個植物學專業獎項——吳徵鎰植物學獎首屆評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評審。本次評審會議評選出傑出貢獻獎一名,青年創新獎兩名。  吳徵鎰植物學獎由中國植物學會和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於2016年7月12日開展吳徵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時聯合設立。
  • 書海拾遺—柯蒂斯植物學雜誌一覽
    簡介植物學雜誌;或,園藝花卉展示:在這裡除了可以看到國外最具觀賞性植物的自然彩色圖,這些植物可以在空曠地或溫室或熱室中進行栽培.還可以看到他們的名字,所屬綱目(按林奈分類系統進行分類),一般和特殊特徵,以及它們的產地,花期等.此外, 還可以看到它們最被認可的栽培方式該雜誌為有意熟知這些觀賞性植物的女士們或先生們所準備.
  •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開幕,外國專家稱讚
    原標題:深圳很適合舉辦一場這樣的盛會   六大公益展陸續開放   隨著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拉開帷幕,大會的六大公益展也陸續開放展出。市民可近距離走進植物學大會,一覽生物多樣性之美,感受植物學大會的風採。
  • 抒情植物學: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在德意志浪漫派的代表諾瓦利斯和施勒格爾看來,自然科學只是為了給他們心中營造的詩性宇宙神話提供一份面向世俗的永久證明而已。這也是他們專研生物學、物理學、礦物學的根本動機。*文章節選自《古典與青年:理論時代的經典閱讀》(馮慶 著 三聯書店2019-9)。
  • 植物學泰鬥吳徵鎰(組圖)
    吳徵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2008年,這位一生與草木打交道的科學家,憑藉他對我國和世界植物學研究的傑出貢獻,在92歲高齡之際登上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吳徵鎰1916年出生於書香門第,百年間吳家以「兩進士,四人傑」而被傳頌一時。
  • 2015考研專業介紹:植物學[071001]
    植物學[071001]開設院校: 133所  門類/領域代碼:07  門類/領域名稱:理學  一級學科/領域代碼:0710  >一級學科/領域名稱:生物學  二級學科代碼:071001  二級學科名稱:植物學  植物學專業介紹  植物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 2018年自考藥用植物學名詞解釋一
    藥用植物學:是用植物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態特徵、組織構造、生理功 能、分類鑑定、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科學。2. 本草:歷史上專門記載藥物的著作。3. 原生質體:細胞內有生命物質的總稱,包括細胞質、細胞核、質體、線粒體、高爾基體、核糖體、溶酶體 等,是細胞的主要成分,細胞的一切代謝活動都在這裡進行。4.
  • 植物學博士在線科普奇花異草 圍觀那些"科普帝"
    「秋菊堪餐,春蘭可佩,」很多人對於植物的最初認識都是來自書本。但真正親近植物時才發現,書上那些「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淺顯知識壓根不夠用。怎麼辦?找位專業人士科普一下才是正道。在微博上,植物學博士史軍便是這樣一位從事植物科普的專業人士,網友們只需要拍下植物的相關照片@植物人史軍,便能獲得生動的解答。枯燥的專業知識被史軍講得通俗易懂,史軍的微博也成為網友心目中的「植物學資料庫」。
  • 第五屆亞洲蕨類植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11月15日—17日在深圳召開了第五屆亞洲蕨類植物學大會。
  • 傳統中草藥的植物學圖解
    草藥形態描述中常用的植物學解釋一、草本莖的生活期短,汁多而軟,無永久的木質組織,於開花結果後枯死。
  • 2010年國際C4植物學大會召開
    8月18日至20日,由計算生物學所主辦的C4植物學國際學術大會在上海生科院召開,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的140多位研究人員參加了大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院士為大會致開幕辭。
  • 國際植物學「奧林匹克」上的「中國面孔」
    新華社深圳7月27日電(記者陳立新)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23日至29日在深圳舉行。與以往各屆相比,更多的中國植物學家登上這一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向世界展示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成果。  按照慣例,每屆植物學大會的全會報告以最近6年全球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植物科學成就為內容。
  • 西北大學進化植物學核桃組與LAB合作
    2020年11月9日,西北大學進化植物學核桃組與LAB合作,使用LABManagement 開啟數位化實驗室。西北大學進化植物學核桃組,主要以世界重要經濟樹種胡桃屬植物為研究模型材料,開展生態遺傳進化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通過對其種質資源基因多樣性、進化歷史(系統發育關係)和進化機制(適應性進化機制)的研究,揭示它們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 說一說植物學意義上的「堅果」
    而說起什麼是堅果,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大家都對堅果是非常熟悉的,在直觀的認識上,堅果也就是堅硬的或者說是帶硬殼的果實,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就植物學的分類而言,就不是這麼簡單了。首先我們來看「堅果」的定義。查「術語在線」可知,收錄於《植物學名詞》(第2版,2017年)的「堅果」,其定義為:「一種不開裂和具一枚種子,果皮堅硬成骨質狀的乾果。如櫟屬植物。」
  • 網事 | 植物學達人:有「網感」的科普文,是這樣寫出來的
    他的研究方向是植物的分類和系統進化,這是植物學裡最古老的分支,同時也在嘗試回答植物學裡面最終極的問題——即植物多樣性是如何演化出來的。@顧有容說,人的天性是關心吃啊喝啊穿啊這些,所以他做科普時也要想辦法從這些角度切入,才會有人看,比如他剛給物種日曆寫了一篇《桫(suō)欏:掐我葉子炒菜之前,能念對我的名字嗎?》,很多人就很好奇想點進去看一看。
  • 2016年全國苔蘚植物學學術研討會在沈召開
    7月25日至27日,全國苔蘚植物學學術研討會在瀋陽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植物學會苔蘚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承辦,來自全國38家科研院所的近14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本次全國苔蘚植物學學術研討會的召開,為苔蘚植物學相關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