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圖特藏 | 歷史悠久的《義大利植物學學報》

2020-11-05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義大利植物學學報》( Nuovo Giornale Botanico Italiano)創刊於1844年,目前以「Plant Bio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aling with all aspects of plant biology」為題名仍在出版,歷時一百七十六年,是植物學類期刊中歷史悠久、延續至今的期刊之一。該刊是義大利植物學會會刊,義大利植物學會與世界公認的首個植物學學會佛羅倫斯植物學會(società botanica fiorentina)一脈相承。本期特藏推薦,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這套從歲月深處走來,帶著植物學變遷痕跡的期刊。

圖1 義大利植物學學報 (圖片來源:文獻中心期刊特藏庫)

卷首語

卷首語、發刊詞、辦刊宗旨、辦刊欄目的設置等是創刊號期刊所特有的內容。《義大利植物學學報》在1844年和1869年分別有了兩個卷首語,1844年卷首語由菲利波·帕爾(Filoppo Paralatore)撰寫,1869年,博物學家奧多亞多·貝卡裡(Odoardo Beccari)撰寫。

1844年卷首語對義大利植物學家如切薩皮諾(Arezzo Tuscany)在植物分類方法上的貢獻、M.馬爾皮基(Malpigh)在植物解剖學上的貢獻,以及義大利發展植物學的優勢進行了討論。同時介紹了期刊欄目設置:第一部分理論和實踐植物學;第二部分植物文學;第三部分植物學通訊。

1869年,新《義大利植物學學報》卷首語由義大利著名博物學家奧多亞多·貝卡裡(Odoardo Beccari)撰寫,講述了新《義大利植物學學報》的創刊、中斷、重新出版,指出傳統博物學的做法是將植物學類的文章歸類在博物學類學會會刊下,缺乏一個專門的平臺促進植物學的交流,而學報為義大利植物學家提供專門的交流平臺,促進義大利植物學的發展與繁榮。


《義大利植物學學報》中的有趣文章

一百七十多年前植物學期刊上的文章有那個時代植物學的特色,有很多不為我們知曉的、有趣文章,比如肯定了義大利天才李奧納多·達文西在植物學上的貢獻。我們所熟知的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藝術三傑,他在繪畫、雕塑、建築、科學、音樂、數學、工程、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製圖學等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和成就。1869年,《義大利植物學學報》第一卷烏齊埃利·古斯塔沃(Uzielli Gustavo)的文章《達文西在植物學上的觀察》(Sopra alcune osservazioni di Leonardo da Vinci)中就指出達文西的《繪畫論》第六篇文章《植物和蔬菜》以一種精確的方式指出了各種花序的規律,肯定了達文西在植物學上的貢獻。

除了這篇文章以外,新《義大利植物學學報》中還有關於義大利北部維託裡奧(Vittorio)的葡萄樹上出現真菌的記載、研究葡萄菌的寄生蟲的論文、坎帕尼亞(Campania)的兩個新真菌的發現、早期猞猁學會的植物學工作等一系列有趣的文章。


圖2 左圖:葡萄菌的寄生蟲的圖解;右圖:坎帕尼亞新發現的真菌


期刊中的藏書票

藏書票被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是貼在書的首頁或扉頁上帶有藏書者姓名的小版畫,其最初的功能和藏書印章一樣,屬於個人收藏的一種標記。《義大利植物學學報》部分卷期的封面內側就貼有德國植物學家阿道夫·恩格勒(Adolf Engler)的藏書票。阿道夫·恩格勒在植物分類學和植物地理學上均有重要貢獻。

恩格勒和柏蘭特(R.Prantl)於1897年發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書,是分類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自然分類系統。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恩氏系統是根據假花說的原理,認為無瓣花、單性化、風媒傳粉、木本等性狀是原始的特徵;認為有花瓣、兩性花、蟲媒傳粉是進化的特徵。將植物分成13門,前12門為孢子植物,第13門為種子植物門(又稱有管有胚植物、顯花植物),下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亞門。在我國,多數植物研究機關和大學生物系標本館和出版的分類學著作,被子植物各科多按恩氏系統第11版排列,如《中國植物志》、《秦嶺植物志》、《內蒙古植物志》、《河北植物志》、《北京植物志》等。1913年,他獲得倫敦林奈學會頒發的林奈金質獎章,國際植物分類協會於1986年為紀念他設立了恩格勒獎章。柏林植物園1979年以他的名字命名出版雜誌《恩格勒》(Englera),以表彰他在植物學上的貢獻。

我們一起來欣賞期刊上的恩格勒藏書票。藏書票尺寸為11cm×9.5cm,周圍環繞著百合花,設計簡單清晰,藏書票的中間一摞厚厚的手稿用絲帶打結,手稿側面貼著一張便籤印有虎耳草(Saxifraga)的字樣(虎耳草1789年定名,主要的分布區域是中國、日本、朝鮮)。手稿的左上方有一個地球儀,表明藏書票主人曾遊歷四方去探索植物界,手稿右上角有拉丁文「我的藏書(Ex Libris)」, 手稿的正下方是票主姓名阿道夫·恩格勒(ADOLF ENGLER)。


圖3 恩格勒的藏書票 (圖片來源:文獻中心期刊特藏庫)

在近兩百年的歲月裡,《義大利植物學學報》幾易其名,1997年由泰勒與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公司負責出版,發行語言由原先的義大利語改為英語,每年出版三期。而其中那些百年前的期刊論文至今仍有科學價值,因而仍被讀者廣泛利用。

NSTL外文回溯資料庫中可以檢索到1930—2000年的回溯期刊,文獻中心館藏1869年至1961年的期刊,讀者可以通過文獻傳遞的方式獲得期刊中的文章,附上文獻傳遞訪問地址 http://dds.las.ac.cn,歡迎讀者朋友們檢索查閱。

相關焦點

  • 科圖特藏 | 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普期刊——《科學畫報》
    《科學畫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科普期刊,是著名的中國科學社在1933年創辦的,一直持續發行至今,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科學普及期刊。2.關培紅.中國一本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科普期刊——《科學畫報》.中國科技史料[J].1993(4).3.李嘉南.《科學畫報》的科普研究(1933-1937)[D].武漢大學,2017.
  • 科圖特藏 | 《科學世界》—— 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刊名中帶「科學」的期刊
    鍾觀光(1868-1940)中國近代植物學的開拓者儀器館同時創辦理科講習所,儀器館書籍部出版各種科學譯著、著作、教科書等,也因此於1903年開始出版《科學世界》。創刊詞明確指出《科學世界》辦刊宗旨是「發明科學基礎實業,使吾民之知識技能日益增進」,切實體現了近代中國學人「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之思想。
  • 科圖特藏 | 《物理學年刊》
    創刊於1799年的《物理學年刊》 (Annalen der Physik) 是國際上歷史最為悠久的物理專業學術期刊之一。1905年3月17日愛因斯坦完成了《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一文, 發表在《物理學年刊》1905年第4系列17卷上,愛因斯坦提出用量子論來說明光電效應, 是在普朗克量子論假說基礎上的大膽嘗試, 是量子論發展歷史中的重要裡程碑。1921年愛因斯坦因對光電效應的傑出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圖特藏 |《林奈學會會刊》——現代生物學期刊的鼻祖
    對植物學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稱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本期特藏推薦,我們將帶你領略文獻中心館藏二百三十多年前的西文期刊風採!
  • 特色義大利: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
    特色義大利: 經典特色和中國一樣,義大利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近現代以來,服裝出口和旅遊業,成為其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兩大來源。GucciGucci,是一家義大利時裝品牌店,由古馳奧.古馳在1921年於佛羅倫斯創辦。古馳的產品包括時裝、皮具、皮鞋、手錶、領帶、絲巾、香水、家居用品及寵物用品等,中文譯作古琦、古馳。古琦品牌時裝一向以高檔、豪華、性感而聞名於世,以"身份與財富之象徵」的品牌形象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寵兒,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古馳之不失高雅,現在是最大的時裝集團。
  • 義大利歷史悠久,關於它的風俗文化你了解多少?
    義大利歷史悠久,從古羅馬遺蹟到文藝復興再到現代,可以說義大利遍地都是文化遺產。而義大利雖然國家不大,可是特別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造就了巨大的南北差異,北方和南方風俗文化的差別甚至不像在一個國家。所以,除了五大城市,義大利還有很多城市都值得看看。義大利是咖啡文化的鼻祖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星巴克存在的國家。
  • 科圖特藏 | Nature創刊背後的故事
    圖片出自:文獻中心期刊特藏庫館藏Nature 的辦刊宗旨Nature 的重要文章Nature雲集了各個領域的重要科學家,見證了 150 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科學突破Abridged Long DivisionNature 與中國學者歷史上,中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的科學技術。鴉片戰爭後,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科技在國家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作用,我們來看Nature上的兩位中國學者。
  • 歐洲最小的國家之一,藏在義大利內,是集郵者的天堂,不是梵蒂岡
    而對我來說,我就很喜歡前往義大利旅遊,位於亞平寧半島的義大利,它是一個龐大且歷史悠久歐洲大國。它的首都羅馬,在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從羅馬王政時代,到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長達1000年對歐洲的統治,讓羅馬的人文歷史特別豐富精彩。
  • 研究表明,不斷出現的「天坑」,正在威脅那不勒斯歷史悠久的教堂
    保拉聖方濟各大教堂,被認為處於「天坑」的威脅之中自1890年以來,超過70個大坑,在那不勒斯歷史悠久的市中心出現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義大利城市裡的幾十座教堂,有可能受到這些「天坑」的威脅,面臨坍塌的厄運。那不勒斯費德裡科二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衛星圖像、配合先前的研究和地圖,確定了9座可能遭受天坑威脅的禮拜堂,和57座容易發生「未來潛在空洞坍塌」的教堂——研究人員表示,這9個高危場所,「需要在穩定性分析和實時監測方面,做出快速反應」。
  • 植物學泰鬥吳徵鎰(組圖)
    吳徵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2008年,這位一生與草木打交道的科學家,憑藉他對我國和世界植物學研究的傑出貢獻,在92歲高齡之際登上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吳徵鎰1916年出生於書香門第,百年間吳家以「兩進士,四人傑」而被傳頌一時。
  • 雲南大學 | 這位中國蕨類植物學奠基人,你還記得嗎?
    在胡先驌教授的支持下,1929年到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植物學博物館,在當時世界著名的蕨類植物學權威科利斯登生指導下研究蕨類植物分類學。在學習期間,經常得到一些著名蕨類學家的幫助,奠定了他研究蕨類植物的堅定基礎。翌年秋,他代表中央研究院出席在英國劍橋大學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植物學會議,會上又結識了許多國家的植物學家。
  • 海科職大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近日,海南科技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海科職大)教授韓剛與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院王鑫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揭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證據。
  • 研究生院《學報》複合影響因子大幅提升
    據年報統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的2009年度複合影響因子為0.806。 為了更好地反映期刊的影響力,中國知網首次提出「複合影響因子」。它基於包括期刊論文、博碩士學位論和會議論文在內的複合統計源。在年報中,各類表格期刊名單均按該因子排列。 年報中「綜合性科學技術期刊」影響因子表涵蓋504種期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的複合影響因子(0.806)名列44位。
  • 《植物學報》英文版影響因子升至3.75—新聞—科學網
    從不被知曉到位列全球排名第12位,影響因子從0.432上升至
  • 快訊——《中國食品學報》連續9年保持EI收錄
    新年伊始《中國食品學報》再傳佳訊!近日,國際著名資料庫《工程索引》(EI)更新了收錄期刊目錄,《中國食品學報》(ISSN 1009-7848)連續9年保持收錄!《中國食品學報》自2013年被EI正式收錄以來,是我國食品類中文學術期刊中收錄最早且持續時間最長的。美國《工程索引》(EI)主要收錄工程技術領域的重要文獻,是全球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系統。它與SCI、ISTP並列成為世界公認的三大權威資料庫,具有歷史悠久,綜合性強,權威性高,信息量大,報導優質,資料源廣,覆蓋面寬等特點。
  • 靛藍的歷史,很悠久
    靛藍染料是一種獨特而歷史悠久的藍色有機化合物,作為一種曾經罕見的染料,靛藍只能從植物中提取,而將靛藍轉化為染料的古老添加劑竟然是尿液。其實能夠製造靛藍的植物在世界各地有上百個品種,大部分是灌木,但當時並沒有被完全發現。整個中世紀,靛藍在歐洲都是一種罕見的商品。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用靛藍為教堂繪製壁畫,會將黏土加上一點靛藍來代替更為珍貴的群青。
  • 希臘旅遊:科孚島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且風景如畫的島嶼
    希臘旅遊:科孚島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且風景如畫的島嶼茜茜公主的阿喀琉斯宮——科孚提起西方經典電影《茜茜公主》( Sissi)相信不少讀者都看過。近30年後(1889年),她心愛的獨子魯道夫去世,心痛不已的她買下了科孚島上的大片土地,邀請義大利著名建築師法伊卡利多和安東尼奧·蘭迪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宮殿,並以她最喜歡的《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命名。因為茜茜公主的阿喀琉斯宮殿,美麗的科孚島逐漸被外人所熟知。科孚島位於希臘大陸的西北邊,這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且風景如畫的島嶼。
  •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開幕,外國專家稱讚
    原標題:深圳很適合舉辦一場這樣的盛會   六大公益展陸續開放   隨著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拉開帷幕,大會的六大公益展也陸續開放展出。市民可近距離走進植物學大會,一覽生物多樣性之美,感受植物學大會的風採。
  • 三面繞水四面環山,歷史悠久的磨西古鎮
    中國紅石公園磨西古鎮是漢、彝、藏民族聚居地。藏式烤全羊磨西古鎮歷史悠久,儘管歲月滄桑,人們從它眾多的明清古建築中也能窺探出其久遠的歷史痕跡。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這裡進行了長期的古植物學研究,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在地質學、年代學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取得新的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多樣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