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6日訊(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近日,海南科技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海科職大)教授韓剛與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院王鑫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揭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證據。
-
研究人員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難題。關於此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重要證據。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和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韓剛研究團隊合作,在《地質學報》(英文版)上發表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研究論文。柳條溝始果作為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新成員,為相關研究提供證據。
-
遼西化石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證據
關於這個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各種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近日,《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王鑫和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韓剛團隊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柳條溝始果作為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員,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
花和草還有果哪一個是最早的被子植物?
這些產自早白堊世到侏羅紀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 然而對於最早被子植物的發現遠遠沒有結束,被子植物的化石記錄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2010年遼寧再次發現1.6億年前的花化石,而且是一種對傳統「演化規律」提出挑戰的遠古植物。
-
科學網—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
-
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分子機制闡明
為解答達爾文有關白堊紀中後期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令人煩惱之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印政研究組以菸葉苣苔為材料開展研究,闡明了被子植物兩側對稱花起源的分子機制。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當然,在大的總趨勢下,也存在著某些植物種在特殊環境的作用下向著特殊方向演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植物類型當屬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了。在一般的認識裡,我們自然地以為被子植物是從裸子植物進化而來的;但是要說這個過程具體是如何發生的,貌似一時卻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什麼明確的圖景。下面,我參考了一些書籍資料中的相關論述,希望可以反映出當下學界對被子植物的發生這一過程的認識。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新近被確認屬於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這一重大發現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今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重要位置,刊登了這項成果的領銜科學家、吉林大學孫革教授和中國地質學院季強研究員等人的論文。 在吉林大學古生物中心標本室,記者看到兩塊枝繁葉茂、形態非常相似的植物化石標本。
-
一億年前「神秘花」現身:被子植物起源依舊成謎—新聞—科學網
但並不是所有化石證據都指向達爾文期望印證的方向。比如,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的現象,就令達爾文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達爾文找不到更早的被子植物的線索,也就和他所希冀從少到多逐漸發展的模式不吻合,所以他將被子植物的起源稱為「討厭的謎團」。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其繁衍受精講求「獨一無二」,這也是不同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早期被子植物新成員——變果
被子植物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難題,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是找到化石證據。我國遼西的義縣組地層因其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而聞名,近期,學界關於義縣組古植物學研究取得進展——獲得變果,其是一個被子植物化石。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靜)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兩校科研團隊經過長期努力,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進化關係自古就是科學謎題。最近,北京...
人類陸續發現的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始花古果、迪拉麗花、潘氏真花等原始被子植物的化石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提前至1.62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為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這並非「達爾文謎題」的最終答案。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被子植物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基於被子植物基部真雙子葉類群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結果,利用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和rbcL構建該類群屬級水平分子系統發育框架
-
科學家揭示番荔枝科花粉結構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近期對番荔枝科花粉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對該科花粉形態較為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