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盛捷)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與跳蚤同源。然而,已知標本都是基於二維的巖石印痕化石,其口器細節結構仍不清楚,並存有很大爭議。
最近,南古所科研人員研究了白堊紀緬甸琥珀(約1億年前)中的阿紐蠍蛉科昆蟲,為了解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證據。研究團隊發現阿紐蠍蛉科口器像一個「三叉戟」,主要包括3個部分:一個細長的舌,其兩側發育有一對散開的外顎葉。在進食時,外顎葉會暫時閉合併包裹住舌,形成功能性的虹吸口器。該形態學特徵表明阿紐蠍蛉科口器為下顎起源,從而否定了下唇起源的假說。
隨後,研究團隊對38個化石類群的54個特徵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中生蠍蛉總科為一單系群,其長口器可能起源於二疊紀晚期。解剖學分析還表明,阿紐蠍蛉科和中生蠍蛉總科的口器與跳蚤不同,因此這些蠍蛉都不是蚤目的姊妹群。
此項研究為解釋蠍蛉長口器起源、蚤目起源以及白堊紀傳粉昆蟲演化提供了新見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y1259
《中國科學報》 (2020-03-09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