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2021-02-24 新浪收藏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突然,一滴樹脂把它包裹……這隻悠閒的小蟲,被凝固在琥珀裡。

  

一億年後,帶有小蟲的琥珀,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黎巴嫩大學的教授Azar發現,藉助生物顯微鏡,揭開了小蟲的秘密:它是一隻小小「採花賊」,它的肚子裡裝的都是花粉,甚至拉出來的「便便」裡也都是花粉。

  

「小昆蟲肚子裡有上萬顆花粉顆粒。它拉的『便便』裡估計也有上千顆花粉顆粒。」黃迪穎說,通過花粉,植物的身份也得到了確定,花粉來自紫樹科植物。一億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花朵在陸地上盛開並沒多久。花香、花色如何?難以複製和再現。但緬甸琥珀中所保存的小昆蟲,恰恰展示了它們「採花」之後的狀態。

  

「大家都知道,蜜蜂是採蜜的。事實上,在昆蟲界,有的小蟲獨戀一種花粉,有的則以很多種花粉為食。」黃迪穎說,這枚緬甸琥珀裡的小蟲,當時就是以紫樹花粉為食的。黃迪穎和合作夥伴們研究發現,小蟲的口器很特殊。最早,昆蟲的口器是兩顆大牙咀嚼式的;而後,大牙漸漸退化,口器進化成了刺吸式。「這是一隻古囓蟲,處於咀嚼式到刺吸式的過渡階段。這樣的口器適合吸食花粉。」黃迪穎說,這隻古囓蟲,是昆蟲家族的一個新目——二疊囓蟲目。

  

古囓蟲在2.65億年前就出現了,但如今已經滅絕。它們是如何滅絕的?也許是一億年前滅絕的,也許是6500萬年前和恐龍一起滅絕的。這無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緬甸琥珀是古囓蟲生前的最後化石見證。

  

儘管這種小蟲滅絕了,但紫樹還有,在古生物研究所還有一株它的近親種類。紫樹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種,葉色繽紛是它最大的特點,是世界流行的七大色葉樹之一。

  

對了,雖然小蟲沒有了,但知了、蝽、蝨子都是古囓蟲的遠房親戚。

(文章來源:現代快報)

相關焦點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
  • 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
    原標題: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12月15日消息,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古地理學報》在線發表。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
  • 億萬年前的花蚤琥珀被發現,身藏60餘粒花粉!
    言歸正傳,我要說的琥珀圈裡 中國學者新發現的億年稀有琥珀, 花蚤琥珀的出現,對琥珀圈造成了重大的意義, 它把被子植物蟲媒傳粉記錄提前至少5千萬年。 視頻奉上,一起來看看 花蚤琥珀的下顎須末端膨大像鏟子,能傳播花粉,其身上至少留存62枚花粉顆粒。
  • 【蟲譜大觀】囓蟲 (囓蟲目 Psocoptera)
    囓蟲目 Psocoptera 書蝨樹蝨囓蟲目,前胸如頸唇基突;前翅具痣脈波狀,跗節三兩尾須無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蟲來如此】琥珀中的囓蟲
    囓蟲目(Psocoptera)昆蟲,通稱囓蟲
  • 一億年前,有群恐龍在哈爾冰「玩耍」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說到哈爾濱,你腦海裡蹦出的是不是白皚皚的冰雪世界?其實,在哈爾濱,除了雪,還有恐龍!12 月 25 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在黑龍江省哈爾濱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足足有 70 個。
  •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深海細菌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最初包含多不同的主要細菌類型。隨著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進行,科研團隊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距離海平面5.7公裡(3.5英裡的)水下的海床下將近80米處,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
  • 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我國熱河生物群發現過大量的淡水螯蝦化石,距今約1.3億年至1.2億年前。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沈炎彬曾經研究過這批標本,推測小龍蝦是由東亞起源再傳往中亞、歐洲和北美。  此次發現的螯蝦碎片的長度和比例告訴我們,被捕食的古蝲蛄大約有12-13釐米。有趣的是,矢部龍胃腔中缺乏甲殼碎片,所以這隻小蜥蜴很有可能是捕食了河岸上正在蛻皮的古蝲蛄。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這一驚人發現說明:酒泉市在1億年前曾是花繁葉茂的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化石: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
    一億年前蜥蜴喜歡吃「麻小」?蝲蛄又被稱為東北小龍蝦,原產中國東北等地,是風靡大江南北麻辣小龍蝦主角的近親。清修過程的矢部龍標本,其胃容物尚未暴露。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11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一個矢部龍蜥蜴化石中發現了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古蝲蛄,一億年前的「小龍蝦」,長約12釐米。過往的矢部龍化石曾記錄過含有魚類殘骸的胃容物,而大型甲殼類動物則是首次發現。「對於鼻臀長約22釐米的矢部龍來說,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大餐。」 邢立達說。
  • 一億年前「神秘花」現身:被子植物起源依舊成謎—新聞—科學網
    此前,本報曾以《科學家發現開在一億年前的「神秘花」》為題進行簡要報導,為了進一步探究這朵「花」的神秘色彩,本報記者再次採訪了王鑫。 一朵保存完整的花 9900萬年前,安靜生長的「靜子花」,剛剛完成向外散播花粉的「重任」,但是花粉還未飄遠,突然就被一大團樹脂包裹住,將時間定格在它最美麗的一瞬間,也包裹住了尚未散去的花粉。
  • 真假咬咬蟲,我所觀察到的囓蟲與木蝨的區別
    連續兩篇都寫了囓蟲,我叫它咬咬蟲,因為喜歡這裡咬咬,那裡咬咬。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研究。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來源:科技日報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網友卻大呼可愛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中的琥珀裡發現一隻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遠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該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集團旗下的知名學術刊物《科學報告》。邢立達稱「這個琥珀不大,但它卻揭示了一種非常特殊的,非常小又可愛的兇萌史前猛禽。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1/4) "← →"翻頁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來源:科技日報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 過去,科學界對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造成的海洋生物重創已形成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