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篇都寫了囓蟲,我叫它咬咬蟲,因為喜歡這裡咬咬,那裡咬咬。
第一篇為《臺灣狹(蟲齒),居然也被我刨出生活史來了》;
第二篇為《它叫咬咬蟲》。
一不留神,我差點將木蝨當做囓蟲寫到前面文章裡了。
木蝨(半翅目)與囓蟲(囓蟲目),真的很像,都只有幾毫米大小,如何區分呢?
網上沒有查到這方面的介紹,我觀察到從觸角、口器、腿節這三方面可以區分。
臺灣狹齧
囓蟲(種類待確定)
囓蟲,觸角長絲狀,咀嚼式口器(唇基大且突出,下顎須長),各足腿節並不發達。
而木蝨,觸角較短,刺吸式口器(唇基呈三角形且發達,像「剪刀嘴」),各足的腿節明顯粗壯,蹦跳能力強,見下兩圖:
囓蟲、木蝨,對植物有一些影響,從植保角度,怎麼消滅它們的文獻很多,某些種類的生活史也不乏報導。兩者個頭、長相都差不多,很容易混淆,網上為何沒有囓蟲與木蝨區分的信息呢?
老林我寫寫這些,或也有點意義。
*專注於蟲子的觀察、拍攝及原創寫作,歡迎關注「蟲來精彩」。
小打賞,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