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2020-08-19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

過去,科學界對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造成的海洋生物重創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對於廣袤陸地生態的變化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科學家們在歐洲、美洲僅找到少數保存較好的連續陸相沉積地層,支離破碎的化石證據讓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疑點重重,究竟是區域性的陸地生物更替,還是全球性的陸地生態變化,讓人困惑不已。

從2007年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帶領中生代植物與環境科研團隊,在四川盆地三疊系-侏羅系地層開展了多學科的深入研究,陸續取得了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從中獲得的相關信息與全球多個剖面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正在揭開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晚三疊紀四川盆地曾生機盎然

三疊紀距今2.5億年至2.01億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爬行動物是該時期的主宰者,裸子植物也迅速興起。

40億歲的地球,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板塊運動就沒有停止過,分分合合之中,讓大陸的形態與地球的生態不斷地重構。

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東亞大陸與歐洲大陸並未相連,它們中間隔著浩瀚的特提斯洋。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位於我國華南地區的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區的新疆準噶爾盆地都位於特提斯洋的東緣,並且華北板塊與華南板塊中間也有一片廣袤的水域。

四川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就是那一時期的典型代表,這些盆地的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產生了進一步的變化。

「這兩大盆地雖然緯度不同,但是都有著溼潤的氣候、肥沃的水土,這裡草木茂盛,高大的裸子植物和低矮的蕨類植物在此繁衍出龐大的家族,比如新蘆木、雙扇蕨、蘇鐵、蘇鐵杉等,還有一些苔蘚、石松植物也在森林中出現。」李麗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植物經歷了上億年的地質運動後,被埋藏在地下數百米甚至上千米處,最終形成了煤炭。

蕨類植物又稱羊齒植物,屬於孢子植物。世界現存蕨類植物約12000種,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尤以熱帶、亞熱帶地區種類繁多。我國約有2600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區。最早的裸子植物可追溯到3.4億年前至3.95億年之間的泥盆紀,它們主要依靠風傳粉繁育後代,少數有昆蟲傳粉。

常見的蕨類植物大多外形低矮,而銀杏、松柏、蘇鐵等祼子植物則是多年木本植物,大多是高大的喬木,兩者對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主要分布於溫帶和寒帶,蘇鐵類屬於熱帶、亞熱帶植物,而銀杏植物多喜亞熱帶溫涼環境。多數蕨類植物喜歡溫暖溼潤的環境,少數則耐乾旱。總的來說,蕨類植物的生命力更為頑強,對於極端環境的耐受力更強。

「我們研究發現,四川宣漢、廣元、合川等地當時河流、淺灘和泥炭沼澤環境密布,周期性的水漲潮退,讓許多植物的孢子、花粉飄落在水中,並匯集在一起,這為我們研究當時的陸地植物生態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李麗琴說。

微米級孢粉化石揭示古環境變化

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重要原因就是海相地層相對陸相地層更為連續完整,並且植物化石保存條件更為苛刻,科學家有時候很難只通過大型植物化石還原當時的陸地生態環境變化。

研究人員們在野外考察時,對須家河組—珍珠衝組的地層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把地層中的巖石取樣後帶回實驗室分析和觀察。

「孢子和花粉之所以能夠得到較好的保存,是因為它們非常小,而且外壁足夠堅硬,再加上水流將它們衝刷匯聚到一起,很容易被水下的沙土掩埋保存下來。」李麗琴解釋說。

這些孢子和花粉大的不到100微米,小的僅有30微米左右,必須藉助400倍的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放大600倍後才能清晰地成像拍照。但就是這些微體化石卻成為揭秘遠古環境的解碼器。

「我們注意到,雖然四川盆地距今2億年左右的環境總體來說是溫暖溼潤的,但是在不同地層中,蕨類植物的孢子與祼子植物的花粉數量和種類卻出現大幅波動,這說明兩者在不同時期是分別佔有優勢地位的。」王永棟說道。

經過進一步的詳細地質調查和化石標本分析,他們總結出一個規律:在晚三疊世,真蕨植物佔絕對優勢並以雙扇蕨科為代表,松柏類植物和蘇鐵類、銀杏類植物繁盛,還有少量的種子蕨類、石松類、苔蘚類和楔葉類植物等。在晚三疊世末,松柏類和蘇鐵、銀杏類植物佔優勢,松柏類的掌鱗杉科開始出現,蕨類植物較少。到了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期,植物多樣性較低,僅以少數蕨類植物佔優勢。進入早侏羅紀後,蘇鐵、銀杏類植物復甦,松柏類掌鱗杉科豐富,蕨類植物以桫欏科/蚌殼蕨科為代表。

三疊紀末全球氣候出現劇變

「過去許多人認為,三疊紀末期地球開始出現溫室環境,導致大量動植物滅亡。而我們的調查研究更加精準地分析了大滅絕前600萬年的氣候變化,發現當地經歷了溫暖溼潤(短期變涼)-乾涼-溫度回升的曲線波動。」王永棟告訴記者。

王永棟介紹道:「三疊紀末期,特提斯洋西岸的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出現了大區域的火山集中噴發活動,這些地區籠罩在遮天蔽日的火山灰下,大量的二氧化硫進入大海,造成海水酸化和缺氧,90%以上的海洋生物因此而滅絕,陽光被煙塵和火山灰遮擋導致氣溫迅速下降,而後由於火山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不斷在大氣層中累積,又讓氣溫在短時間內快速回升。」

我國的四川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雖處在特提斯洋東岸,但是火山灰也逐漸飄散到這裡,導致這些地區的氣候出現驟變,進而影響到了陸地生態系統。

該研究發現的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期顯著蕨類三縫孢子峰值、晚三疊紀末短期變冷以及早侏羅世變暖的古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多個代表剖面尤其是特提斯洋西緣地區的研究結果相吻合,揭示了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全球性陸地古植被和古氣候演替變化。

這次研究是我國華南地區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孢粉植物群研究最為翔實的高解析度記錄,並為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地質事件的陸地生態系統響應提供了來自古特提斯洋東緣東亞低緯度地區的重要證據。

相關焦點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來源:科技日報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啥
    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過去,科學界對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造成的海洋生物重創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對於廣袤陸地生態的變化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受訪者供圖四川宣漢地區晚三疊世代表性孢子花粉化石。 受訪者供圖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後經歷漫長的時光更替,這些孢子花粉埋藏在地層深處,保存為化石。2億年後的今天,它們重見天日,這些遠古世界留給我們的密碼,正在被科學家一一破解。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後經歷漫長的時光更替,這些孢子花粉埋藏在地層深處,保存為化石。2億年後的今天,它們重見天日,這些遠古世界留給我們的密碼,正在被科學家一一破解。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
  •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還原了2億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質災變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的序幕就此拉開。
  •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受訪者供圖四川宣漢地區晚三疊世代表性孢子花粉化石。 受訪者供圖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後經歷漫長的時光更替,這些孢子花粉埋藏在地層深處,保存為化石。2億年後的今天,它們重見天日,這些遠古世界留給我們的密碼,正在被科學家一一破解。
  •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受訪者供圖       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  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後經歷漫長的時光更替,這些孢子花粉埋藏在地層深處,保存為化石。2億年後的今天,它們重見天日,這些遠古世界留給我們的密碼,正在被科學家一一破解。
  • ...微米級花粉化石、俄首款新冠疫苗、新冠病毒傳播、格陵蘭島冰蓋...
    【科技速覽】高分七號衛星、甲龍類恐龍、微米級花粉化石、俄首款新冠疫苗、新冠病毒傳播、格陵蘭島冰蓋等… 2020-08-21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粉化石可以「告訴」人類什麼,它們可以提供給人類什麼信息?
    後期產油主要由花粉外壁的孢粉開裂形成,溫度約為400~420℃。通過對化石花粉顏色和透明度的研究,可以推斷石油的成熟度。由於化石花粉長期埋藏在地下,隨著溫度和時間的增加,其顏色逐漸變暗,透明度增加。有研究表明,當地層厚度大於1900米時,化石花粉的顏色多為黃色;當地層深度超過1900米時,化石花粉顏色變為棕黃色。
  • 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
    四川盆地屬揚子陸臺一部分,稱為四川陸臺,屬較穩定的地區,但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的志留紀,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加裡東運動,除了西部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外,其餘地區上升為陸.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範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為海洋佔據.二疊紀時海陸交替,形成重慶附近的南酮
  • 四川盆地是怎麼形成的?
    億年的三疊紀,「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漸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湖盆。四川盆地被湖水充滿在中生代漫長的1億多年裡,盆地氣候溫暖溼潤,到處生長蕨類而這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稱霸,1957年在合川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身長22米,高3.5米,是我國亞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 江油山區大發現:懸崖遠古水紋痕跡再證四川盆地曾是大海!
    zsjy0816打造江油最炫移動門戶 |掌上江油 應有盡有聚焦移動網際網路 | 助力商家大發展編者按  隨著江油不斷發現遠古生物化石,為億萬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貌曾為海洋拿出不少佐證,近日專家一行在江油六合鄉一處懸崖峭壁發現遠古水紋痕跡,再次證明億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 1億年前動物怎麼「造娃」? 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訴你答案
    原標題:1億年前動物怎麼「造娃」? 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訴你答案 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迄今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提前了約5000萬年。 動物最早的精子什麼樣?
  • 四川盆地是隕石坑嗎?據說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太難以置信了!
    四川盆地的面積達到26萬平方公裡,四面都是高山和高原,形狀比較規整,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個圓盆子,被鑲嵌在青藏高原的東部,在它的東部還有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從外形看,四川盆地還真的像隕石坑,形狀很圓,地形也是在青藏高原東部突然凹陷下去的,就好像是被什麼東西砸出的一個坑一樣,這是很多人覺得四川盆地是一個隕石坑的原因!但事實是,四川盆地並不是一個隕石坑!
  •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攀枝花發現的手獸足跡。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4月7日,中、美、德三國古生物學者向華西都市報獨家披露手獸足跡化石的發現過程。
  • 四川盆地:紅層盆地出「藍金」
    四川盆地曾有過顯著的海陸變遷,經歷了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從古生代到早三疊紀,四川盆地經歷過兩次大規模海侵。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前的志留紀,使當時的四川盆地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末期,那裡發生了「加裡東運動」,使除了西部龍門山地槽外的其餘地區均上升為陸地。到了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了範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被海洋佔領。
  • 他讓頁巖氣不再是四川盆地「特產」
    而在新的能源格局中,以頁巖油氣為代表的非常規能源近年來異軍突起,成為全球新增化石能源供給的主力。 頁巖氣是指賦存於富有機質泥頁巖及其夾層中,以吸附和游離狀態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規天然氣。它的成分以甲烷為主,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資源。 「美國首先發起頁巖氣革命,它的能源結構隨之改變,並從天然氣進口國變成出口國。」
  • 2020年四川盆地天然氣產量565億立方米
    日前,從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獲悉,2020年,四川盆地生產天然氣約565億立方米,較2019年增加60億立方米,增幅佔全國天然氣增量的52%。根據自然資源部組織的「十三五」資源評價,四川盆地天然氣總資源量38.84萬億立方米,有安嶽、普光、川南頁巖氣等特大氣田,是我國天然氣勘探開發最具潛力的盆地,居全國之首。據介紹,2020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生產天然氣超過335億立方米,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生產天然氣約230億立方米,其中,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生產天然氣318.19萬立方米,佔四川盆地天然氣總量的56%。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各個時代的地層中均有發現,在我國獨一無二川內幾處知名的大規模恐龍足跡化石群1 峨眉川主恐龍足跡化石點2 古藺漢溪恐龍足跡化石點3 資中金李井恐龍足跡化石點4 昭覺三比羅嘎恐龍足跡化石點恐龍腳印如何形成化石  可以想像這樣一幅畫面:1.3億年前的一天,風和日麗,一隻恐龍從溼軟的河灘地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