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2020-12-03 閩南網

  11月19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首次在遼寧省建昌縣發現了一件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對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發表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

  胃容物是非常罕見且重要的化石記錄,是了解古生物的食性的直接證據。此次研究的標本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是一件含未消化的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標本,目前收藏在新近試開放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內。「這可能是一例蜥蜴吃麻小被撐死的悲劇。」邢立達表示。

  人們常吃的小龍蝦學名為克氏原螯蝦,起源在美國墨西哥灣北岸、路易斯安那州一帶,所以也有人稱它為「路易斯安那州螯蝦」。後來被引入中國,因其食用價值成就了風靡一時的「麻小」。我國熱河生物群發現過大量的淡水螯蝦化石,距今約1.3億年至1.2億年前。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沈炎彬曾經研究過這批標本,推測小龍蝦是由東亞起源再傳往中亞、歐洲和北美。

  此次發現的螯蝦碎片的長度和比例告訴我們,被捕食的古蝲蛄大約有12-13釐米。有趣的是,矢部龍胃腔中缺乏甲殼碎片,所以這隻小蜥蜴很有可能是捕食了河岸上正在蛻皮的古蝲蛄。綜合所有胃容物記錄,儘管矢部龍缺乏明顯的遊泳形態學特徵,我們仍然認為矢部龍有河岸捕食的習慣。

  矢部龍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也是該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分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

  過往的矢部龍化石曾記錄過含有魚類殘骸的胃容物,而大型甲殼類動物則是首次發現。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徵集到這件標本的時候是蒙板未清修狀態,胃容物是在該館旗下的化石礦晶清修復原實驗室的技術人員的清修技藝下逐漸暴露出來,首先暴露出來的是巨大的螯足。此次甲殼類胃容物的發現豐富了矢部龍的捕食目標,更加明確了矢部龍的古生態位。該大型甲殼類動物保存了背面被細小顆粒覆蓋的螯足、一段細長的胸足碎片、口器和破碎的觸角,所有的特徵都與桑氏古蝲蛄(Palaeocambarus licenti)相符。(作者:崔雪芹)

原標題: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責任編輯:曾少林

相關焦點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化石: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
    一億年前蜥蜴喜歡吃「麻小」?蝲蛄又被稱為東北小龍蝦,原產中國東北等地,是風靡大江南北麻辣小龍蝦主角的近親。清修過程的矢部龍標本,其胃容物尚未暴露。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11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一個矢部龍蜥蜴化石中發現了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古蝲蛄,一億年前的「小龍蝦」,長約12釐米。過往的矢部龍化石曾記錄過含有魚類殘骸的胃容物,而大型甲殼類動物則是首次發現。「對於鼻臀長約22釐米的矢部龍來說,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大餐。」 邢立達說。
  •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
    圖表 2矢部龍標本的胃容物矢部龍(Yabeinosaurus)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距今有一億年歷史,也是該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分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此次研究標本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目前收藏在新近試開放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內。
  •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 它也是個資深吃貨?
    矢部龍(Yabeinosaurus)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距今有一億年歷史,也是該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分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此次研究標本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目前收藏在新近試開放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內。
  • 一億年前蜥蜴骨折!古生學家揭示白堊紀蜥蜴的艱辛生活
    這對我們理解熱河生物群中的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並有助於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 其中出產了大量的蜥蜴化石,矢部龍就是其中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最初化石由日本學者發現並命名,模式標本在抗日戰爭時期丟失,矢部龍與狼鰭魚、滿洲龜及多種昆蟲化石共生,包含三個種:強壯矢部龍(Yabeinosaurus robustus),楊氏矢部龍(Y. youngi)和二尖牙矢部龍(Y. bicuspidens)。通過牙齒和齒骨形態分析,將新標本歸入強壯矢部龍(Y. robustus)。
  •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深海細菌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最初包含多不同的主要細菌類型。隨著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進行,科研團隊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距離海平面5.7公裡(3.5英裡的)水下的海床下將近80米處,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突然,一滴樹脂把它包裹……這隻悠閒的小蟲,被凝固在琥珀裡。  一億年後,帶有小蟲的琥珀,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黎巴嫩大學的教授Azar發現,藉助生物顯微鏡,揭開了小蟲的秘密:它是一隻小小「採花賊」,它的肚子裡裝的都是花粉,甚至拉出來的「便便」裡也都是花粉。
  • 一億年前,有群恐龍在哈爾冰「玩耍」
    1902 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邢立達說。而這次發現,得來不容易。2018 年夏,化石愛好者朱利在哈爾濱依蘭縣達連河鎮的一個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在這些化石旁邊還有一些凹坑。這些凹坑看起來疑似古生物的足跡。這些凹坑真的是古生物留下的嗎?邢立達團隊得知後,迅速奔赴現場展開考察工作。
  • 一億年後一個新生文明會發現一億年前有人類文明的存在嗎?
    不過最早也就三萬年左右,很明顯不能滿足要求!最早的石器大概出現在300萬年前的非洲,似乎比水泥建築久遠多了!那麼假如運氣好的話,石頭能保存多久呢?很多朋友都認為水泥建築壽命不過70年,其實各位都錯了,高質量的砼框架剪力牆高層住宅平均壽命是300年以上,砼框架多層住宅的平均壽命能達到1000年以上,別墅則能上萬年,有沒有超出各位的想像?當然這個極限壽命和混凝土的質量有非常大的關係,比如使用了海砂,氯離子滲透鋼筋鏽蝕,建築物壽命很快就到了。
  • 新疆再次發現一億年前海洋生物化石群及矽化木
    據專家考證,這些化石距今至少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表明在一億三千萬年以前博州境內是廣闊的海洋和茂密的原始森林。  據了解,這是新疆繼託克遜之後發現的又一處一億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群。這些化石的發現,對研究新疆地質發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目前,博州文物部門正在對這一化石群的保護和利用進行規劃和設計。 (完)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近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上。
  • 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
    原標題: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12月15日消息,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古地理學報》在線發表。
  • 1.3億年前蜥蜴會滑翔(圖)
    20日,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了解到,近年來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關注的遼西熱河生物群又有了新的重大發現,專家發現了一種古老的滑翔蜥蜴化石。同時證明了遼西地區在白堊紀早期可能與我國南方和東南亞一帶氣候環境較為相似,屬於熱帶叢林性區域;同時也表明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這一驚人發現說明:酒泉市在1億年前曾是花繁葉茂的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1/4) "← →"翻頁
  • 南極一億年前的「娃娃魚」,能一口咬死恐龍,比汽車還大
    「娃娃魚」學名中國大鯢,它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兩棲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如今是一種非常瀕危的保護動物。最近科學家在南極也發現了一種長相非常像「娃娃魚」的動物化石,顛覆了人們對兩棲動物的認知。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這種」娃娃魚「的體型堪比汽車,是水陸之間的霸主之一。
  • 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奇特甲殼動物
    1月22日,中國、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屬於甲殼類動物,也被稱為種子蝦或介形蟲,體型非常微小,通常為0.5至2毫米長)。
  • 一億年前的螞蟻,有「牙」也有「角」
    實習生 孫海瑩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一億年前的螞蟻長什麼樣一對鐮刀狀大牙,頭上還有一個「角」螞蟻是目前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昆蟲,起源於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曾與恐龍相伴。2016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與法國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琥珀中曾報導了一類「獨角蟻」(屬於黑帝斯蟻)化石。該類螞蟻具有一對鐮刀狀大牙(大顎);其唇基向上延長,在頭上形成一個獨特的「角」。此後,國際多個研究團隊從緬甸琥珀中陸續發現了近十種獨角蟻。該類螞蟻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它們是如何利用大牙和角進行捕食的?大家一直期待解開這些謎團。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6年03月18日 13:36 來源:現代快報
  • 一億年前,貪心不足蛙吞蠑螈
    在距今1.2億年的早白堊世龍江盆地光華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熱河生物群化石,主要類型有魚類、龜類、兩棲類等脊椎動物,以及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如昆蟲類、葉肢介類等。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化石門類繁多、賦存條件完好,是目前已知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外的又一處重要化石產地。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