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有群恐龍在哈爾冰「玩耍」

2021-01-16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說到哈爾濱,你腦海裡蹦出的是不是白皚皚的冰雪世界?其實,在哈爾濱,除了雪,還有恐龍!

12 月 25 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在黑龍江省哈爾濱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足足有 70 個。據了解,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同時,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及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和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太驚險,差點遭遇毒蛇

"黑龍江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 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邢立達說。

而這次發現,得來不容易。2018 年夏,化石愛好者朱利在哈爾濱依蘭縣達連河鎮的一個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在這些化石旁邊還有一些凹坑。這些凹坑看起來疑似古生物的足跡。

這些凹坑真的是古生物留下的嗎?邢立達團隊得知後,迅速奔赴現場展開考察工作。

"足跡點在一個傾角接近 70 度的大陡坡上,科考的過程充滿艱辛。起初,我們藉助軟繩梯,希望可以對足跡進行必要作業,如描輪廓,測量和拍照,但是繩梯及其不穩定,無法進行必要操作,特別是拍照取樣。於是,我們求助於當地路政部門,路政部門派來舉高車,幫助考察隊獲得了化石點的圖像信息。"邢立達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邢立達介紹說,科考的時候,他們還險些遭遇毒蛇。"化石點附近的草叢茂密,是蛇的主要棲息地,而且都是劇毒的蛇,如:烏蘇里蝮蛇和虎斑頸槽蛇。有一次,我們隊員在巖壁上放置比例尺時,就與烏蘇里蝮蛇『擦肩而過』。"

大發現,一億年前恐龍群在這活動

那麼,這些足跡,是古生物留下的嗎?邢立達的回答是:是!一億年前的恐龍群留下的。

邢立達介紹說,依蘭恐龍足跡群由 5 條行跡共計 70 個足跡組成,包括平行的蜥腳類恐龍行跡、三趾型鳥腳類行跡,延長的三趾型獸腳類行跡。

其中,蜥腳類足跡的後腳的長度約 49 釐米。鳥腳類足跡以趾跡為主,第三趾最發達,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跡幾乎呈三角形,且前緣圓鈍。三趾型獸腳類的爪痕平行,被暫時歸於遊泳跡 ……

"通過這些恐龍足跡可以知道,一億年前這裡是水畔。而這裡是恐龍常來的活動區。當時,這一帶的恐龍有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甲龍類等。"邢立達說。

為什麼說一億年前這裡是水畔呢?邢立達說,恐龍的腳印能保存下來條件非常苛刻。他說,在漫長的恐龍時代中,恐龍走過許許多多的路,留下了無數的腳印,如果每一個腳印都能保存下來,那簡直就是天文數字。然而,科學家們發現的恐龍腳印並不太多,因為恐龍的腳印在一般情況下是很難保存下來的。比如,在幹硬的地面上,恐龍走過後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很快便消失了。在過軟的地面上,恐龍腳印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在泥沙的溫度、粘度、顆粒度都很適當的地面,恐龍足跡才能被保留下來。

(邢立達供圖 編輯 範文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再現一億年前古生態8月25日,在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村民林永平家的院子裡,邢立達等人見到了這塊印著4個「雞爪」一樣恐龍足跡的大石板。初次看見這幾個分布均勻、線條清晰的足跡,邢立達感嘆道:「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形狀最完整、最清晰的恐龍足跡化石。」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再現一億年前古生態8月25日,在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村民林永平家的院子裡,邢立達等人見到了這塊印著4個「雞爪」一樣恐龍足跡的大石板。初次看見這幾個分布均勻、線條清晰的足跡,邢立達感嘆道:「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形狀最完整、最清晰的恐龍足跡化石。
  • 新疆再次發現一億年前海洋生物化石群及矽化木
    新華網烏魯木齊6月5日電 最近,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考古人員,在溫泉縣境內的山谷地帶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群以及大量矽化木。  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的報導說,這些化石可分為珊瑚類、海藻類、貝類以及樹木類,分布面積約6平方公裡。其中珊瑚化石分布最為廣泛;矽化木直徑在兩米左右,樹木排列緊密,紋理清晰可辨。據專家考證,這些化石距今至少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
  • 一億年前的螞蟻,有「牙」也有「角」
    實習生 孫海瑩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一億年前的螞蟻長什麼樣一對鐮刀狀大牙,頭上還有一個「角」螞蟻是目前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昆蟲,起源於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曾與恐龍相伴。它有一對強有力的下顎,像身帶利刃的劍客。不難想像,這位「大俠」曾令多少昆蟲聞風喪膽。突然,它看到了獵物,就在這位大俠張開大嘴咬住獵物的那一瞬間,意外發生了:一大滴松柏類樹木的樹脂從天而降,瞬間將它包裹起來。這隻「獨角蟻」最後的掙紮成為大自然紀錄片中完美的一幀。而琥珀中的身影被定格並保存下來,時至今日仍栩栩如生。
  • 南極一億年前的「娃娃魚」,能一口咬死恐龍,比汽車還大
    「娃娃魚」學名中國大鯢,它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兩棲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如今是一種非常瀕危的保護動物。最近科學家在南極也發現了一種長相非常像「娃娃魚」的動物化石,顛覆了人們對兩棲動物的認知。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這種」娃娃魚「的體型堪比汽車,是水陸之間的霸主之一。
  • 陝西靖邊縣驚現恐龍足跡化石距今約一億年前
    近日,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的工作人員在靖邊縣龍州鎮進行地質調查期間,在龍三村白土坪發現了疑似恐龍足跡的化石。隨後,省地質調查院與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研究團隊取得聯繫。9月18日,研究團隊專家專程來到靖邊,對疑似恐龍足跡化石進行現場確認,確定這是距今大約一億年前左右的恐龍足跡。2017年,陝西省地質調查中心曾在神木市發現恐龍足跡,這次在靖邊縣龍洲鎮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也是陝西省繼神木之後,第二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來源:第一新聞
  • 澳大利亞發現一億年前恐龍幼崽遺骸 體重不到半磅
    英媒稱,澳大利亞發現了約一億年前的恐龍幼崽遺骸,體重不到半磅。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20日報導,澳大利亞部分地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少量的史前骨骼,這是該國第一次發現恐龍幼崽遺骸。報導稱,小巧的骨骼尺寸使得很難知道它們屬於什麼物種,專家表示,這些動物很可能在孵化出來前就死了。報導稱,在維多利亞州南部沿海和新南威爾斯州內陸小鎮萊特寧嶺附近的多個地點發現了這種骨骼。新英格蘭大學和萊特寧嶺澳大利亞蛋白石中心的研究人員對澳大利亞那一帶地區進行了拖網式的搜尋,以尋找這些遺骸。
  • 盤點一億年前古生物,第3種存在中國,能獵殺恐龍
    白堊刺甲鯊,刺甲鯊是一億多年前出現的鯊魚物種,是白堊紀晚期海洋當中最大的鯊魚, 跟現生的大白鯊的身型相仿,白堊刺甲鯊生活於全球的遠洋及海岸 , 包括當時中生代北美的西部內海,刺甲鯊的牙齒永遠也掉不完,這和它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它不僅吃肉,而且會連著骨頭一起吃下去。
  • 四川敘永首現罕見鳥腳類恐龍足跡 距今約一億年
    前日,由國內幾位知名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組成的專家團一行,對可疑足跡的發現地點進行考察研究,證實此處新發現的足跡為恐龍足跡。同時,此次足跡中還發現了11個鳥腳類恐龍足跡,專家稱這在中國非常罕見。  專家考察  恐龍生活時代距今一億年  在鑑定為恐龍足跡後,專家們決定到敘永縣進行實地考察。9月15日,由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葉勇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博士組成的專家組一行對瀘州市敘永縣大石鄉境內新陽、龍井兩村發現的恐龍足跡進行實地考察研究。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突然,一滴樹脂把它包裹……這隻悠閒的小蟲,被凝固在琥珀裡。  一億年後,帶有小蟲的琥珀,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黎巴嫩大學的教授Azar發現,藉助生物顯微鏡,揭開了小蟲的秘密:它是一隻小小「採花賊」,它的肚子裡裝的都是花粉,甚至拉出來的「便便」裡也都是花粉。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研究論文題目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綜合類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琥珀中頭骨長僅14毫米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約一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這一驚人發現說明:酒泉市在1億年前曾是花繁葉茂的
  •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深海細菌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最初包含多不同的主要細菌類型。隨著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進行,科研團隊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距離海平面5.7公裡(3.5英裡的)水下的海床下將近80米處,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6年03月18日 13:36 來源:現代快報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最神秘的是,它有超級靈動的舌頭,伸縮自如,舌頭上布滿黏液,小跳蟲一被舌頭黏上,就成了美食。它的學名叫突眼隱翅蟲,是隱翅蟲的一種。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
  • 在中國南方,一億年前統治地球的霸主重見天日
    199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專家趙喜進來到扶綏考察,趙喜進曾先後到雲南、四川、新疆等地發掘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被稱為「中國恐龍王」。他判斷,扶綏縣山圩鎮六榜屯的籠草嶺埋藏有豐富的恐龍化石,值得進一步發掘。更讓人驚奇的是工作人員在間隔不到3米的距離內發現了兩塊不同長度的恥骨,以及三顆不同的恐龍牙齒,探方裡,難道有3條恐龍?上億年前,這裡究竟發生了怎樣驚心動魄的變故?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01-2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 獅子駕駛恐龍車洞穴裡找恐龍寶寶們玩耍
    獅子駕駛恐龍車洞穴裡找恐龍寶寶們玩耍 2020-12-01 20:36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福建發現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群
    2020年11月7日,在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隨後,聯合考察隊及時向省直有關部門、龍巖市及上杭縣作了報告,當地黨委、政府立即採取了應急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