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見習記者 阿里亞) 它是一種甲蟲,每到仲夏夜,南京就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個頭不大,不僅會「輕功」水上漂,還會飛。最神秘的是,它有超級靈動的舌頭,伸縮自如,舌頭上布滿黏液,小跳蟲一被舌頭黏上,就成了美食。它的學名叫突眼隱翅蟲,是隱翅蟲的一種。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近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上。
化石中的舌頭
兩萬塊琥珀中,找到兩枚「吐舌頭」化石
「在昆蟲的化石中,之前還沒有發現帶舌頭的,這是第一次發現。」蔡晨陽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由於舌頭是快速運動的,所以,非常難保存。
這次發現,也是從兩萬多枚琥珀中發現的。蔡晨陽說,他們一共研究了兩萬多枚琥珀,經過篩除,找到了120多枚突眼隱翅蟲化石,又在120多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找到兩枚「吐舌頭」的化石。
蔡晨陽他們把兩枚琥珀打磨到厚度為1毫米,藉助顯微鏡,還原了「吐舌頭」的場景。它們伸舌頭,舌尖上突出「小鉤」一樣的形狀,每一個小鉤上還有細細的「墊子」……「這應該是兩隻貪吃的蟲子,它們在捕食的瞬間,也許剛發現獵物把舌頭伸出去,在還沒有捕到美食的時候,被掉落的樹脂包裹。經過一億年的變遷,這一瞬間成了永恆。」蔡晨陽說。
琥珀中的突眼隱翅蟲
化石中的突眼隱翅蟲舌頭
神秘的舌頭,千萬不要被它「黏到」
一億年前,突眼隱翅蟲在地球上已經非常常見了。在恐龍是霸主的時代,要想生存下來,得有「絕殺」之技才行,不僅要逼得了天敵,還要能捕捉得了食物。
水上漂
在這麼激烈的生存環境中,突眼隱翅蟲練就一身「武功」。「它們的天敵是鳥兒,為了不讓自己成為鳥兒口中的美食,它們不僅會飛,還會水上漂,身手矯健敏捷,鳥兒往往捕捉不到。」蔡晨陽說,除了這些「功夫」,最厲害的是它的舌頭。它們的舌頭由下唇特化而來,可伸縮,看起來小小的,只有3毫米長,沒有任何武力值的樣子,但實際上,「暗器」盡在舌頭上。
「如果看到小跳蟲,它們會迅速追上去,在追捕的過程中,它們的舌頭快速伸出,利用末端帶有黏液的肉墊黏住獵物,並將獵物拖進嘴,把小跳蟲變成美食。」最可怕的是,它們的舌頭可以伸出去很長,最長可佔身體的6成。
舌頭
蔡晨陽說,「吐舌頭」的化石發現意義重大,這證明了用類似舌頭的結構來捕食的方式在一億年就有了,白堊紀生態系統中競爭激烈。
這種生活方式一億年沒變了
有意思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生活方式一億年了,沒有什麼變化。
蔡晨陽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通過對比,他們發現,一億年前突眼隱翅蟲的舌頭結構和現在的結構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它們的捕食方式已經存在一億年了。「之所以保留下來,可能是因為,它們的下唇具有長距離、高速度及瞬間固定獵物的能力,在捕食效率上遠遠超過普通的上顎捕食方式。」因為出其不意,所以捕食快,更容易生存。
舌頭細節
蔡晨陽說,突眼隱翅蟲在每年夏天的傍晚,南京就能看到,不過,不用擔心,它們雖然不算益蟲,但也不會傷人,人畜無害。
(南古所供圖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