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發現實雷龍足跡;兩天後,黃荊景區長灘再次發現多組蜥腳類恐龍足跡。短時間內,古藺黃荊連續發現兩處恐龍腳印,引起了古生物專家的重視。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及其研究團隊,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兼侏羅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葉勇等專家專程來到古藺,對恐龍足跡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還原了白堊紀時期恐龍在古藺黃荊一帶的生活場景,並提出相關保護建議。
古藺連續發現恐龍足跡全國專家聞訊而來
黃荊老林景區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西北部,屬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帶的赤水河流域,面積433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高達96%以上,平均海拔1300多米,是典型的白堊系紅色砂巖中山峽谷丹霞地貌區,也是地球同緯度(北緯28度)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
近年來,古藺縣境內及周邊地區陸續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如2013年8月,古藺椒園發現侏羅紀早期的食草和食肉類恐龍;2014年7月,古藺桂花發現肉食恐龍行跡;2014年7-9月,敘永大石先後發現獸腳類恐龍和鳥腳類恐龍……
2020年7月,一場大雨後,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附近村民在清理河道時,發現一塊被洪水衝翻的巨大石板,上面有一串「雞爪」一樣的神秘腳印;時隔兩日,古藺縣黃荊鎮自然資源站工作人員在黃荊老林景區巡查過程中,在長灘(小地名)又有新發現:一片巨型石板灘上分布著一排排錯落有致,像腳印一樣的印跡,每個腳印均能清楚地顯示出腳掌和腳趾痕跡,並呈現出一條行走路線的軌跡。
此後,瀘報君就兩次發現的印跡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求證,初步判斷這兩組腳印分別是實雷龍足跡和蜥腳類恐龍足跡。
一個地方多次發現不同類型的恐龍足跡,這在國內並不多見。為探尋這些足跡背後的真實情況,了解足跡形成原因,研究史前地質結構及生物種群分布情況,8月24日,邢立達、彭光照、葉勇等對恐龍化石及其足跡研究有著豐富經驗的各地專家匯聚古藺,再次對古藺恐龍腳印化石展開調查研究。
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再現一億年前古生態
8月25日,在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村民林永平家的院子裡,邢立達等人見到了這塊印著4個「雞爪」一樣恐龍足跡的大石板。初次看見這幾個分布均勻、線條清晰的足跡,邢立達感嘆道:「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形狀最完整、最清晰的恐龍足跡化石。」
接下來,邢立達研究團隊開始對足跡進行輪廓初描,對分步間距、足跡大小等進行測量,再對足跡進行逐一拍照。「這個足跡屬於恐龍行走時留下的『凸型』足跡,相當於恐龍腳印的拓模。」邢立達說,為了便於進一步深入研究和今後撰寫相關論文,還要對現場及足跡進行拍照留存,相當於公安機關辦案時的「調查取證」環節。
8月26日,專家們又來到黃荊景區長灘,在一塊面積達3000多平米的巨石上,大面積恐龍足跡群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經過現場清理後,專家團隊開始對這些恐龍足跡進行編號、測量、拍攝……
就在邢立達團隊正對已發現的恐龍足跡進行考察之際,同行的古藺恐龍足跡發現者、黃荊鎮文化站站長徐挺,又在長灘巨型石板的另一側發現了兩組分布有序、輪廓清晰的足跡。
經過仔細考察、比對,專家們在長灘共發現恐龍足跡300餘個,分別為大型獸腳類、小型獸腳類和蜥腳類三種恐龍足跡。邢立達說,在這次考察中,還新發現了白堊紀時期的兩組大型獸腳類和小型獸腳類足跡。
實雷龍
蜥腳類恐龍
對黃荊鎮最近發現的兩處恐龍足跡進行考察後,邢立達分析認為,根據這些恐龍足跡推測,一億年前,古藺黃荊一帶到處都是湖泊河流,水草豐美,生態較好,是恐龍常來的活動區域。從足跡現場分布情況看,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群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保存好,但是,從足跡的走向來看,這些地方還不屬於恐龍棲息地。
專家建議研究和保護結合提升黃荊景區旅遊價值
古藺恐龍足跡吸引了多地專家前來考察,對於古生物研究有何作用?對古藺黃荊老林景區來說,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8月25日,在結束兩天考察之後,專家們初步判斷出:在距今一億年前的白堊紀,古藺地區分布著一些巨大的古湖泊,隨著湖泊水漲水落,邊沿有很多恐龍在湖邊行走,留下了大量的足跡。
邢立達告訴瀘報君,通過這些不同種類的恐龍足跡,能發現一些恐龍行為學的證據。如,這些恐龍是處於聚集狀態,但活動方向不一致;沒有發現重疊足跡,又說明這裡雖然是恐龍經常活動的一個區域,卻也不是那麼頻繁。
「距離不遠的兩個地方發現不同恐龍的足跡說明,西南地區夾關組地層在白堊紀早期就有恐龍活動,種類也非常多。至少包括大中型的蜥足類恐龍、大中型肉食性恐龍,以及翼龍等,至少有8到10種。」邢立達說,這些恐龍足跡能提供諸多骨骼化石無法證實的信息,對研究遠古時期恐龍種類、行為方式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推斷其有多少不同的類群、恐龍運動速度等。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說,四川算得上是恐龍大省,但是,很多地方發現的都是恐龍的骨骼化石,足跡發現較少;侏羅紀時期的特別多,白堊紀的幾乎沒有什麼發現。古藺白堊紀恐龍足跡的發現,正好填補了這些空白。
彭光照表示,古藺恐龍足跡的發現具有多重意義,首先是對系統研究白堊紀時期川南地區恐龍的分布、遷徙、生活習性、行走方式及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其次是對黃荊而言,恐龍足跡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源。當地可以結合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一些有關恐龍的科普知識,建一些恐龍體驗館,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
彭光照同時強調,針對恐龍足跡的保護也應該引起重視,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室外化石需要保證其避免風吹日曬、水流衝刷;也可以塗抹一些保護材料,延緩其風化速度。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搬到博物館,進行室內保護。
考察行程結束,邢立達最後表示,希望黃荊老林的恐龍足跡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科學的開發。可以配合黃荊老林本身的旅遊價值,使其化石的意義得到更好的升華。把自然生態優勢和自然科學內涵結合打造,可以讓黃荊老林旅遊景區的價值實現「1+1>2」的效果。
川江都市報記者 曾剛
責編:楊茜 謝蕤 編輯:樊鳴霄
微信號:「瀘州日報」、「lzrbwx」
微博:@瀘州日報
新聞熱線3101142 服務熱線 310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