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四川一名5歲男孩楊哲睿在回巴中通江老家度假時,在山間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趕赴現場確認,證實了這一發現。
專家判斷足跡化石的主人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
這是四川盆地北緣(廣元、巴中和南充)第一次發現白堊紀恐龍足跡,表明約一億年前此地有恐龍活動。(PS:在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專家也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
四川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圖片來源邢立達
足跡化石是啥?它的發現又意味著什麼?
足跡化石( track fossil)是遺蹟化石的一種。
指保留於沉積巖層面上的動物足印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而恐龍足跡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是由恐龍腳丫兒「踏」出來的化石,它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
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後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化石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
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山東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群,圖片來源 sina
恐龍的足跡是怎麼變成化石的呢?
恐龍足跡化石的形成並不簡單。
足跡只有剛剛出現後就被掩埋在沉積物中才會變成化石。
如果恐龍在沙灘上潮溼的沙子上留下了腳印,這些腳印可能會被隨後來臨的潮水帶來的沉積物掩埋。
或者,洪水會將泥土覆蓋在恐龍留在河岸上的足跡上。只有當新的沉積物與足跡所在地的沉積物不同時,足跡才會變為化石。
圖片來源 zhihu
也就是說,這些足跡化石,原本來自於恐龍踩在湖底淤泥中的腳印。
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腳印被湖水裡漂浮的泥沙覆蓋,隨著湖泊的逐漸擴大,被掩埋在越積越深的沉積物中。
又經過幾十或上百萬年的地表沉降,那攤印著腳印的沉積物逐漸變成巖石。
在經歷幾億年的地表抬升、褶皺成山、風化侵蝕等作用後,那塊印著腳印的巖石出現在某個地方,被人們發現,經專家認證為足跡化石。
一處不足10平方米的沙泥巖層上發現的多個恐龍腳印化石,圖片來源 cctv
足跡化石極為脆弱,如果沒能在幾個星期內將化石挖掘出並運送至博物館儲藏起來,化石可能會結霜破裂,或被水衝走。
很多足跡化石在被研究前就已消失。這也說明了足跡化石的罕見與珍貴。
這些恐龍的足跡化石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當前的恐龍足跡研究大致分為兩個傾向。
一種是研究它的地質意義。
這一方向的研究專家認為,恐龍足跡並不是恐龍主體的一部分,也不是恐龍的遺物(如蛋化石、糞化石),它只是恐龍走路時留下的腳印的痕跡。
所以它只有地質學上的意義,如鑑定地層是否逆轉,鑑定恐龍足跡形成時的地質時代,以及提供古地理學、古生態學方面的信息。
而另一個方向則是研究這些恐龍足跡在生物學上的意義。
專家們認為,恐龍足跡能清晰地反映出造跡恐龍腳的構造,能區分是哪一大類恐龍留下的。
通過足跡,我們可以知道造跡恐龍的體長、體重,可以知道它們是怎樣行走的——有的恐龍是蹠行的或半蹠行的,有的是趾行的。
成群的足跡能反映恐龍群居、遷徙的情況,有時也能反映肉食性恐龍與素食性恐龍之間的爭鬥情況,以及恐龍之間的關係等。
廣東南雄發現一批珍稀的鴨嘴龍類恐龍足跡化石,
圖片來源 nigpas
除此之外,專家們通過對恐龍足跡的測量,能按一種計算公式測算出造跡恐龍的奔走速度,而骨骼化石是不可能提供這些信息的。
所以恐龍足跡不僅在地質學上很有意義,在生物學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次的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者楊哲睿小朋友只有五歲,從小就喜歡恐龍,他也是國內年紀最小的恐龍發現者。這是我們國家自然科學普及和素質教育巨大成功的表現,我們的下一代,未來可期。
End
蝌蚪五線譜編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Akua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點下在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