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四道平行"腳印"是最重大發現

2020-12-03 華夏經緯

    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群中,4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足跡,說明當時這裡至少有4隻小型恐爪龍在集體活動。 受訪者供圖

郯城恐龍足跡化石群中,一枚巨大的圓形蜥腳類恐龍足跡。邱明 攝

  三年前偶然發現

  去年正式開始考察

  馬陵山,橫跨山東臨沭、郯城和江蘇新沂等兩省的3個縣,是一條低山丘陵,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裡,以形似奔騰的駿馬而得名,是一處國家地質公園。馬陵山上的金雞嶺以出產鑽石聞名,當地居民曾在附近的地表先後發現了國內出產的兩顆最大的天然鑽石,分別重達281.25、157.786克拉。

  2015年2月24日,農曆大年初六,知名「化石獵人」、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兼職教授唐永剛以及化石愛好者柳洋,從臨沂驅車來到金雞嶺「尋寶」,他們原本打算看看這裡還有沒有鑽石礦藏。「看到一個人工開鑿的水塘,岸邊是巖層,下去走了十幾步就發現了蜥腳類恐龍足跡。」唐永剛諳熟各類恐龍足跡,此前在多地發現過恐龍足跡化石,而且馬陵山區域也曾多次發現過恐龍足跡化石。

  讓唐永剛一行驚喜的是,經過簡單清理,他們發現了近200個距今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恐龍足跡化石,其中就有小型恐爪龍類足跡,以及留在巖石上清晰的雨跡、泥裂、水波紋等印跡。除此之外,4道基本呈直線並且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的兩趾型恐龍足跡引起了唐永剛的重視,「此前學術界對這類恐龍是群居還是獨行存有爭議,這片足跡有可能是該類恐龍群居性的直接證據。」

  「當時不具備正式考察的條件,就先放了起來。」唐永剛介紹,這處恐龍足跡化石群緊靠村落,貿然考察既有可能得不出翔實的結論,還會導致化石遭受損壞。直到2017年4月,這個村落因當地發展整體搬遷。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領隊,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教授王孝理和張軍強、郭穎博士等組成團隊,開始了對這處恐龍足跡化石群的共同考察。

  6類恐龍和鳥類

  留下300多個足跡

  6月17日,隨著相關論文在以研究古生物學、地質學為主的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發表,考察團隊正式對外發布了此次考察結果。團隊現場考察雖然只有3天的時間,但後期的數據比對、數字模型製作以及論文撰寫、校對等文案工作很繁瑣,持續了近半年,再加上論文投稿後專家還需要審核,所以從正式考察到對外公布結果才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

  在郯城縣李莊鎮金雞嶺的白堊紀巖層內,他們發現了6類恐龍和鳥類的共7類300多個足跡。其中,4道平行並且朝著同一方向行進的小型恐爪龍足跡,說明當時這裡至少有4隻小型恐爪龍在集體活動。更為重要的是,直接證實了小型恐爪龍的群居生活特性。

  「這4排足跡屬於恐爪龍類的似猛龍足跡,是兩足行走的食肉恐龍,它們的後肢有4趾,第一趾退化,第二趾高高翹起像鐮刀一樣,捕食獵物時可以一下子刺破獵物身體。它們行走時留下的是第三和第四趾形成的兩趾足跡。」6月21日上午,在郯城縣李莊鎮恐龍足跡化石現場,唐永剛與當地有關部門商討下一步如何對化石群進行保護時,向圍觀看熱鬧的人解釋如何根據這些足跡化石識別恐龍類型。

  在普通圍觀者眼中,這些恐龍足跡化石就是一些或大或小的石坑,在唐永剛的腦海裡這卻是一部活脫脫的「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大片:億年前,這裡是一片臨水泥沼,體型巨大的食草恐龍喝完水拖著龐大的身軀緩緩離去,一群體型小巧又兇猛的馳龍悄悄尾隨伺機發起攻擊。

  更多的足跡化石

  可能被發現

  這次公布的郯城白堊紀恐龍足跡化石群位於李莊鎮,在當地村民40多年前開採石材的石塘廢棄後形成的水塘裡。如果不是因開採石材暴露了恐龍足跡化石所在巖層,這些珍貴發現有可能還要長眠地下許久。

  「天天打這邊過,一個坑一個坑的沒看出啥。」今年63歲的王勝葉在塘邊開荒種了糧食。就在距離她耕種的4隴花生不足兩米處的砂巖上,保存著食肉恐龍留下的3個足跡。在王勝葉和其他村民看來,這些石頭坑不可能是某種動物留下的足跡。「石頭那麼硬,咋踩出個坑?」有人告訴她很久很久以前這些石頭是軟泥,恐龍走過去留下了腳印,這些保留了腳印的軟泥慢慢凝結、乾燥,再被沉積物填充,最終慢慢石化成了眼前的恐龍足跡化石。

  也有人問既然能找到恐龍足跡化石,這附近是不是還會有恐龍骨骼或恐龍蛋化石。唐永剛說,足跡化石與骨骼化石的形成條件不同,前者需要一個固結的過程然後再填充沉積,後者要馬上覆蓋掩埋,所以一般來說恐龍的足跡化石與骨骼或蛋化石不會在同一地點出現。他還推測,如果對其他未暴露的巖層進行清理將會發現更多的恐龍足跡。(邱明)(完)

來源: 齊魯晚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山東郯城發現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近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對外宣布,他們在山東郯城縣李莊鎮馬陵山附近發現一處品種和數量極其豐富的白堊紀恐龍足跡點。 郝學娟 攝中新網山東郯城7月6日電 (郝學娟)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在山東郯城縣李莊鎮馬陵山附近發現一處品種和數量極其豐富的白堊紀恐龍足跡點。其中,四道平行的足跡是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郯城縣李莊鎮新聞辦公室主任陸勇6日告訴記者,隨著探查工作的進行,目前已在該處發現近800個恐龍足跡。圖為密密麻麻的恐龍足跡。
  • 恐龍出沒請注意!山東發現恐龍足跡,Toread熱推「恐龍衣」
    就在昨天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在山東郯城李莊發現了一個大型恐龍足跡點有300多個、7種類型的恐龍足跡其中包括熱映電影《侏羅紀世界2》中迅猛龍「布魯」所屬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且是四道平行足跡證明了其群居特性
  • 山東現《侏羅紀世界》主角足跡化石 揭秘「白堊紀最危險獵手」
    這次發現的足跡化石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一片巖層上面,是距今約一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留下的。其中有四道平行的足跡化石,屬於一種非常兇猛的食肉類恐龍,恐爪龍。恐爪龍生活在距今約1億1500萬—1億800萬年前的白堊紀,屬於小型食肉類恐龍。
  • 侏羅紀猜想證實 山東郯城縣發現「群居恐爪龍」
    與電影不謀而合,6月18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布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多達300多個,是一億年前的恐龍的生活痕跡。  《侏羅紀世界2》中出現的迅猛龍的「狼群」特徵在此次發現中被印證,迅猛龍屬於小型恐爪龍類,這批足跡中,有70餘個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印證了小型恐爪龍類的群居特性,此外,這也是世界上首例群體性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1億多年前,山東為啥這麼多恐龍…
    最近,電影《侏羅紀世界2》正在熱映,暴走的恐龍、狂奔的人類給人視聽震撼
  • 恐龍足跡化石群或有上千腳印
    本報記者 邱明 攝      本報臨沂7月3日訊(記者 邱明) 6月17日,一支由多名學者組成的考察隊對外發布消息,在臨沂市郯城縣李莊鎮發現一處白堊紀恐龍足跡化石群(詳見本報6月22日A05版報導)。7月初,在該化石群南側約100米處的水塘邊上,又有數十枚恐龍足跡化石被發現,隨著這個化石群範圍逐步擴大,有學者推測此處的恐龍足跡化石可能有上千個之多。
  • 「恐龍獵人」:在2018年,重回白堊紀
    圍繞恐龍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7月2日,在山東郯城發現一大型恐龍足跡點的消息傳出半個月後,當地政府對此處恐龍遺蹟著手保護,隨著周邊汪塘水位下降,又有大量恐龍足跡被發現。在此前的發現成果中,「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的出現,解答了困擾科學家們許久的問題——原來小型恐爪龍也有群居的習慣。恐龍足跡是如何發現的,科學家們又是如何「追恐龍」的?Vista看天下為此走訪了此次最早發現恐龍足跡的「恐龍獵人」、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多位專家學者,試圖從他們的講述中還原那個一億年前的白堊紀。
  • 臨沂郯城發現首例群體性小型馳龍類恐龍足跡
    2017年4月29日,專家會聚李莊清理出300多個恐龍足跡10畝地大小的區域裡遍布了300多個恐龍足跡化石,種類繁多,異常壯觀……6月17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布:臨沂郯城發現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4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江西贛州發現暴龍足跡 專家:可能是虔州龍
    圖片來源:新京報受訪者供圖暴龍是恐龍裡知名度很高的「巨星」。不過,長期以來,暴龍類在亞洲的足跡非常罕見。昨日,中外古生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的暴龍足跡,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這是四川盆地北緣(廣元、巴中和南充)第一次發現白堊紀恐龍足跡,表明約一億年前此地有恐龍活動。(PS:在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專家也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趕赴現場確認,證實了這一發現。專家判斷足跡化石的主人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緣(廣元、巴中和南充)第一次發現白堊紀恐龍足跡,表明約一億年前此地有恐龍活動。(PS:在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專家也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光明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高建進)12日,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近日發現的化石為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 義烏髮現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
    按這種算法,一隻恐龍一生得留下多少腳印?但事實上,目前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少之又少。  所以當義烏髮現了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時,簡直是驚呆了世界。  前天,由浙江自然博物館牽頭,來自中國、美國、阿根廷、葡萄牙等國的恐龍專家組了支近四十個人的小隊伍,去了義烏。對他們來說,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實在太吸引人了」。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重大發現!福建首現恐龍足跡,八千萬年前的腳印,您仔細品!
    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8千萬年前的腳印您仔細品2020年11月7日,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上杭縣龍翔大道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坡進行勘探時,從坡面覆蓋的紅褐色風化土層下,意外發現了一枚三趾型恐龍足跡據了解,這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也是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
  • 科學網—山東發現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
    但現實中,古生物學者們卻一直為真實的伶盜龍是否群居爭議不斷,因為此前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大多數是獨行俠。 值得電影粉絲慶幸的是,最近發表於《白堊紀研究》期刊的成果顯示《侏羅紀世界》是對的!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在山東省郯城縣李莊發現了一處大型恐龍足跡點,其中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首次證實這類恐龍有著群居特性。
  • 福建首次發現8000萬年前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