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2021-01-15 浙江在線

  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我省是恐龍化石最多的省份之一,已在18個縣市區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和恐龍足跡化石,東陽市還被命名為恐龍之鄉。迄今以我省發現的恐龍化石命名的恐龍種類,有浙江吉蘭泰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天台越龍和東陽盾龍等6種恐龍,此外還有恐龍化石正在鑑定研究中,不久就會有新種恐龍被命名。我省此前發現的恐龍化石都在白堊紀的中晚期,同位素測定年齡為距今1億年左右。金幸生說,這次建德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與白堊紀早期壽昌組中的魚化石共生,壽昌組的同位素測定年齡為1.18億年,可以推測,這次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絕對年齡為距今1.2億年左右,是浙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恐龍生活痕跡。

  金幸生介紹說,恐龍足跡是恐龍在溫度、粘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儘管一隻恐龍一生行走的步數不計其數,但是能留下來的腳印化石並不是很多,甚至是稀少的。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腳印是不能保存下來的。在幹硬的地面上,動物走過以後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隨之便消失了。假若地面過軟,含水量較高,流動性較大,腳印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當泥沙的溫度適當時,腳印才能被保留下來。更重要的是,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適時地被外來的沉積物所覆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所以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為動物活動錄下的「特寫鏡頭」,是自然歷史的腳印。

  恐龍足跡可分為正型與負型兩種:正型指下凹的足跡,即恐龍踩下的腳印本身,保存在巖層正面;負型指凸出的足跡,它保存在巖層的底面。恐龍踩出的腳印如果未被覆蓋,天長日久變成巖石後,就成了正型腳印。如果腳印立即被由水帶來的沉積物掩埋,形成巖石後,如果保存凹形足跡的下部巖層比較軟,它們就容易被風化掉,於是在其上層巖層的底面便留下凸出的足跡。

  金幸生說,本次發現的恐龍足跡正型負型都有,在採集回來的標本上共保存有4隻恐龍足跡,兩隻比較清晰。發現的足跡為典型的三趾型,應該為小型獸腳類恐龍所留下,從發現的足跡化石上也能判斷恐龍爪很尖利,是肉食性恐龍。

  「本次發現的化石保存在青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巖中,與之相同層位中發現有壽昌中鱭魚等化石,層位為壽昌組。說明恐龍當時生活的環境為湖泊邊緣,植被茂盛,湖泊中魚類、貝類繁盛,岸邊植被繁盛,是恐龍的宜居之所。」金幸生說,從1.2億年前的湖泊,抬升為現今的海拔400多米的高山,是由於地殼運動所致。

  近30年來,在遼寧省西部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鳥類化石,為鳥類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證據。中國的許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浙江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的魚化石和遼寧西部地層中發現的魚化石類似,推測浙江白堊紀早期含魚化石地層也會有恐龍和鳥類化石。這次建德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證實了古生物學家的推測,也為今後工作指明了方向。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獲此消息後非常高興,盼望不久能在浙江發現更多的恐龍和鳥類等脊椎動物化石。

  2015年,浙江自然博物館金幸生團隊根據工作計劃,對浙江中生代魚類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其目的是進一步了解以前發現的魚化石點現狀,制訂今後的調查保護計劃。「在義烏野外工作時,還從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人處獲知,建德也有個化石點,並願意帶我們去看看。」在吳立功等人的陪同下,金幸生等對化石點進行調查,意外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

  「在去調查的路上,大家就說有魚化石的地方應該有恐龍、鳥類化石,但是迄今尚未發現。中午吃飯還特意點了雞爪,說是吃啥找到啥。本來只是圖個吉利,沒有想到夢想成真。」金幸生說,發現足跡化石時,先看到一隻,當發現有多隻足跡在同一層面上時,大家都高興地跳了起來。

相關焦點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一億年前,行走在浙江大地上的主角,不是人類,而是恐龍。如今,它們深埋在很深很深的白堊紀地層裡,有時很偶然,白堊紀地層會露出地面,這些龐然大物也會「穿越」過來,和現代人打個招呼。  從1962年浙江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新嵊、天台、小雄、仙居、壺鎮、永康、麗水、金衢和湖山等白堊紀盆地,都發現了恐龍和恐龍蛋化石。
  • 福建龍巖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在會上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在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2020年12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專家委員彭光照、李大慶等人組成的專家組進行了實地考察。
  • 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我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距今8000萬年共240餘枚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 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介紹說,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工作,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 「零」的突破: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2009年後,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而發現恐龍化石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晉時期,彼時古人從四川省北部地區發掘出恐龍的骨頭,用於入藥治病。截止2020年底,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除了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香澳臺都發現過恐龍化石,包括恐龍骨骼化石,足跡和蛋化石。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落鳳坡」恐龍足跡化石及其發現經過
    2月18日,我致信《化石》雜誌編輯部,報告在赤城縣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並隨信寄去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信發出一個月後未得到編輯部的回音,我不灰心,不洩氣,3月18日,又致信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教授。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上杭將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對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工作。成立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切實做好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  三是加強原址保護。
  • 福建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新聞發布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汀江之畔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義烏髮現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
    獸腳類恐龍腳印 義烏文物保護管理所辦公室提供恐龍腳印化石大多在這裡發現後巖頭山鳥瞰圖 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翼龍腳印 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鳥腳類恐龍腳印 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有人算過,四隻腳的動物,比如馬,一天至少要走6000步,如果每走一步留下4個腳印的話,一天至少會留下2.4萬個腳印。
  • 福建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1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記者從今天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多枚。專家表示,龍翔村恐龍足跡群化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據龍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慶輝介紹,上述恐龍足跡群是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聯合考察隊,2020年11月7日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工作時首次發現的。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保存需連續的陸相沉積巖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肖和勇 劉默涵 蔣巧玲)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龍巖市上杭縣發現的恐龍足跡群化石有關情況。  福建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說,福建為什麼在恐龍方面一直是空白?恐龍化石的保存需要連續的陸相沉積巖。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日前,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聯合考察隊,首次在福建省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恐龍曾在你家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無恐龍省區還剩7個
    12日10時,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福州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1600平方米恐龍足跡點「上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是福建恐龍化石發現的一個良好開端,我相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在福建)可能被發現,不僅恐龍足跡,還有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12日上午,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表示。
  • 託一位化石愛好者的福,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2019年12月25日,中外科學家研究團隊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四川古藺再發現一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
    近幾年來,在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完整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這填補了四川盆地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發現很少的空白。「因為以前四川盆地發現的主要是骨骼化石,而且是在侏羅紀時期的特別多,白堊紀的幾乎沒有什麼發現。古藺白堊紀恐龍足跡的發現,填補了這樣一個空白,所以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而且這個恐龍足跡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白堊紀時期四川盆地的生態環境、地質背景,意義非常重大。」
  • 福建首次發現8000萬年前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