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我省是恐龍化石最多的省份之一,已在18個縣市區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和恐龍足跡化石,東陽市還被命名為恐龍之鄉。迄今以我省發現的恐龍化石命名的恐龍種類,有浙江吉蘭泰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天台越龍和東陽盾龍等6種恐龍,此外還有恐龍化石正在鑑定研究中,不久就會有新種恐龍被命名。我省此前發現的恐龍化石都在白堊紀的中晚期,同位素測定年齡為距今1億年左右。金幸生說,這次建德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與白堊紀早期壽昌組中的魚化石共生,壽昌組的同位素測定年齡為1.18億年,可以推測,這次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絕對年齡為距今1.2億年左右,是浙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恐龍生活痕跡。
金幸生介紹說,恐龍足跡是恐龍在溫度、粘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儘管一隻恐龍一生行走的步數不計其數,但是能留下來的腳印化石並不是很多,甚至是稀少的。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腳印是不能保存下來的。在幹硬的地面上,動物走過以後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隨之便消失了。假若地面過軟,含水量較高,流動性較大,腳印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當泥沙的溫度適當時,腳印才能被保留下來。更重要的是,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適時地被外來的沉積物所覆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所以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為動物活動錄下的「特寫鏡頭」,是自然歷史的腳印。
恐龍足跡可分為正型與負型兩種:正型指下凹的足跡,即恐龍踩下的腳印本身,保存在巖層正面;負型指凸出的足跡,它保存在巖層的底面。恐龍踩出的腳印如果未被覆蓋,天長日久變成巖石後,就成了正型腳印。如果腳印立即被由水帶來的沉積物掩埋,形成巖石後,如果保存凹形足跡的下部巖層比較軟,它們就容易被風化掉,於是在其上層巖層的底面便留下凸出的足跡。
金幸生說,本次發現的恐龍足跡正型負型都有,在採集回來的標本上共保存有4隻恐龍足跡,兩隻比較清晰。發現的足跡為典型的三趾型,應該為小型獸腳類恐龍所留下,從發現的足跡化石上也能判斷恐龍爪很尖利,是肉食性恐龍。
「本次發現的化石保存在青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巖中,與之相同層位中發現有壽昌中鱭魚等化石,層位為壽昌組。說明恐龍當時生活的環境為湖泊邊緣,植被茂盛,湖泊中魚類、貝類繁盛,岸邊植被繁盛,是恐龍的宜居之所。」金幸生說,從1.2億年前的湖泊,抬升為現今的海拔400多米的高山,是由於地殼運動所致。
近30年來,在遼寧省西部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鳥類化石,為鳥類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證據。中國的許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浙江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的魚化石和遼寧西部地層中發現的魚化石類似,推測浙江白堊紀早期含魚化石地層也會有恐龍和鳥類化石。這次建德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證實了古生物學家的推測,也為今後工作指明了方向。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獲此消息後非常高興,盼望不久能在浙江發現更多的恐龍和鳥類等脊椎動物化石。
2015年,浙江自然博物館金幸生團隊根據工作計劃,對浙江中生代魚類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其目的是進一步了解以前發現的魚化石點現狀,制訂今後的調查保護計劃。「在義烏野外工作時,還從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人處獲知,建德也有個化石點,並願意帶我們去看看。」在吳立功等人的陪同下,金幸生等對化石點進行調查,意外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
「在去調查的路上,大家就說有魚化石的地方應該有恐龍、鳥類化石,但是迄今尚未發現。中午吃飯還特意點了雞爪,說是吃啥找到啥。本來只是圖個吉利,沒有想到夢想成真。」金幸生說,發現足跡化石時,先看到一隻,當發現有多隻足跡在同一層面上時,大家都高興地跳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