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2020-11-22 浙江在線

  一億年前,行走在浙江大地上的主角,不是人類,而是恐龍。如今,它們深埋在很深很深的白堊紀地層裡,有時很偶然,白堊紀地層會露出地面,這些龐然大物也會「穿越」過來,和現代人打個招呼。

  從1962年浙江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新嵊、天台、小雄、仙居、壺鎮、永康、麗水、金衢和湖山等白堊紀盆地,都發現了恐龍和恐龍蛋化石。根據這些發現,浙江已命名了5種恐龍,分別是:浙江吉蘭泰龍、禮賢浙江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和剛剛命名的天台越龍,也就是說這5種恐龍都是在浙江首先發現的新屬種。

  昨天,《龍行浙江——浙江出土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不僅展出了近百件恐龍、恐龍蛋和恐龍腳印等化石標本,還能看到根據化石等復原的6件恐龍骨架。這個展覽將持續到4月28日,展覽免費開放(每周一閉館、除夕閉館),大家可以抽空去看看。

  昨天我去看展覽的時候,工作人員推薦了幾個非常值得看的展品,我先給大家來簡單介紹一下。

  天台越龍

  發現時間:1998年11月

  發現地:天台某工地

  這個標本圓圓整整地擺在浙江自然博物館的展示櫃裡,紅色的巖面上,能清晰看到恐龍的部分骨骼。浙江自然博物館地球科學部館員鄭文杰說,天台越龍標本保存了頸椎、背椎、尾椎、脈弧、肋骨、肩胛骨、肱骨、尺橈骨、恥骨、坐骨、大腿骨、脛腓骨和趾骨等部位,是浙江省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如果把恐龍化石標本裡的部位復原,這隻恐龍大概只有1.5米長,個頭和大狗相似。它屬於「迷你恐龍」,是體形最小的恐龍類群之一。

  鄭文杰說,天台越龍是浙江恐龍的新屬種,目前推斷,它們應該生活在前白堊紀,也就是距今1億年前,很善於奔跑,平時以吃各種植物為生。

  如果按照恐龍的類型來分,天台越龍屬於基幹鳥腳類。這是恐龍裡種類最多樣、分布最廣的一類,在全世界每個大陸都有發現。之前亞洲有4處發現過,分別是韓國、蒙古,還有中國的吉林、遼寧。

  而在天台發現的這個恐龍化石標本,在中國東南部還是首次發現,也是目前亞洲所發現的基幹鳥腳類恐龍中所處緯度最低的。

  正因為這個原因,前幾天,這塊恐龍化石被確認為新屬種。因為古時浙江被稱為越國,所以叫「天台越龍」,目前為浙江獨有。

  中國東陽龍

  發現時間:2009年

  發現地:東陽

  展覽上,你能看到中國東陽龍的復原骨架。

  所謂復原,是根據化石標本,以1∶1的比例來複製。一般來說,恐龍化石的保存都不完整,所以只能先複製已有部位,缺失部位則參考近似種類的化石進行複製,最後組裝成整具恐龍骨骼。

  東陽龍是大型巨龍形類恐龍,全身長15米,高5米,站在它的骨架標本下,你會頓時覺出自己的渺小。據推算,它們應該生活在晚白堊世早期,距今大約9000萬至1億年前,吃植物為生。

  這種恐龍化石,全世界也只有浙江這麼一塊。它的發現,表明中國晚白堊世早期巨龍形類出現了更高程度的分化。

  達爾文翼龍

  達爾文翼龍,不是出自於浙江,但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展品。而且,這次你能看到一雄一雌兩隻達爾文翼龍一起展出,鄭文杰說,這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

  翼龍不是恐龍,而是恐龍的近親,它們和恐龍幾乎同時產生於晚三疊世末期,在地球上生活了近1.6億年,在白堊紀末期滅絕。

  其中,達爾文翼龍是目前已知的惟一由原始類群向進步類群演化的過渡類型。這次展出的達爾文翼龍標本,是在遼寧發現的,這對翼龍可能生活於侏羅紀時期。

  是雄翼龍,還是雌翼龍,也蠻好辨認。雄性翼龍有小小的腰帶和頭骨脊;雌性翼龍的腰帶大一些,而且沒有頭骨脊。

  天台鐮刀龍

  發現時間:2003年-2005年之間挖掘

  發現地:天台

  屬於獸腳類恐龍。骨骼很奇特,恥骨指向後下方,一般這是鳥類的特徵。不過,現在所發現的鐮刀龍化石都不是很完整,所以專家對它的認識還不是很多。只能推斷,它可能生活在晚白堊世早期,雜食。

  麗水浙江龍

  發現時間:2000年3月

  發現地:麗水白前村

  麗水浙江龍只在浙江有發現,當時發現的化石裡,有椎體、腰帶、後肢、甲板等部位。它們屬於甲龍類,生活在晚白堊世早期,四腳行走,食草性鳥臀類。

  據都市快報 記者 劉雲 通訊員 蘭國英 攝影 朱丹陽

相關焦點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 中日博物館在浙江發掘出角龍化石 或為新種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11月25日宣布,該館在與友好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在浙江省麗水市共同進行的發掘調查中,發現了甲龍科甲龍的化石。據日本共同社11月25日報導,恐龍博物館介紹,該化石很可能是至今未發現的恐龍新種。化石為恐龍的頭部與肋骨及大腿部分,今後將對化石進行清潔並進一步詳細調查。
  • 蟲豸魅影-浙江自然博物館中生代古昆蟲化石展
    國慶長假來襲,到處都是人人人,不如帶你的孩子前往浙江自然博物館去體驗下中生代古昆蟲化石的魅力。此次展覽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攜手靈珀閣共同舉辦。
  • 「浙江恐龍」大家族又多一員
    圖片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昨天,浙江自然博物館報來消息——浙江研究的具尾錘新種甲龍,有了正式命名,叫中國縉雲甲龍!  對它正式命名的是昨天的《科學報告》,這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在上面成功發表論文,就相當於是「蓋章通過」,有了「正式身份」。
  • 臺灣捐贈浙江「孕婦」竊蛋龍化石模型供展
    「腹腔含蛋竊蛋龍復原模型」捐贈給浙江自然博物館,使該館同時陳列展示兩件全球僅有的「孕婦」竊蛋龍標本。  浙江自然博物館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省級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始建於1929年,有近15萬件珍貴的館藏標本,記錄地球的生命歷程。  由於古生物標本保存的限制,不同的化石保存狀況不同,而且化石只能保存在一個地方,這時通過製作化石模型就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
  • ​「恐龍蛋的魅力」特展開展儀式在古生物博物館舉辦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楊群、黨委書記王海峰和副所長詹仁斌,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開展儀式。近三百名南京市民參加了此次活動,博物館報告廳座無虛席。 恐龍蛋展海報  詹仁斌在開展儀式上致辭指出,這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首次與兄弟館聯合推出科普特展,展出的所有恐龍蛋展品均來自浙江自然博物館館藏品,並祝願兩館合作推出的恐龍蛋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 義烏髮現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
    獸腳類恐龍腳印 義烏文物保護管理所辦公室提供恐龍腳印化石大多在這裡發現後巖頭山鳥瞰圖 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翼龍腳印 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鳥腳類恐龍腳印 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有人算過,四隻腳的動物,比如馬,一天至少要走6000步,如果每走一步留下4個腳印的話,一天至少會留下2.4萬個腳印。
  • 浙江發現最古老具尾錘新種甲龍
    該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館鄭文杰和金幸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縉雲縣博物館王瓊瑛以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東洋一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 還記得麗水白前的恐龍化石嗎?它回麗水了! 就市博物館!
    8月31日,在我市蓮都區聯城鎮白前村黃弄崗頭出土的「麗水浙江龍」部分化石標本,在浙江自然博物館修復、整理、研究後返回「故鄉」,將在市博物館新館的「秀山麗水」自然展廳中與公眾見面,讓人們可見到本地恐龍的真化石。
  • 浙江發現最古老的長有尾錘的甲龍
    浙江發現最古老的長有尾錘的甲龍圖註:縉雲甲龍復原圖,作者:張宗達2018年2月27日,英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導了來自中國浙江省的甲龍類恐龍化石,這種恐龍被命名為縉雲甲龍,它是已知最早長有尾錘的甲龍類恐龍。
  • 縉雲恐龍博物館開館,一起走進侏羅紀的世界
    目前確認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市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
  •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試開館 約起來
    都市快報 記者 嶽雁 攝影 江玥 今天,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新館區——安吉館,將開門迎客。 這座館舍面積達到6.1萬平方米,據說是目前亞洲單體建築最大的博物館。45億年來,地球歷史發展和生命演化的奧秘,都能在其中一窺究竟。
  • 浙江有多少恐龍? 宜興法藏寺地宮有哪些文物?兩位考古大咖推出講座
    都市快報訊 有不少人對恐龍,有謎一樣的熱愛。尤其浙江,絕對稱得上是「恐龍之鄉」。這些年,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恐龍研究團隊,通過大量野外實地觀察、化石修理和鑑定,以及資料收集、綜合研究,已查明浙江有恐龍化石產地18個縣市、82處、316個化石點。目前,已正式命名的浙江恐龍,甲龍類有3種:麗水浙江龍、楊巖東陽盾龍和中國縉雲甲龍。
  • 廣西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 廣西自然博物館展出(圖)
    一隻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已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中亮相.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劉然)中法古生物學家在我國廣西所發現的恐龍化石,被證實為1.3億年前的真蜥腳類恐龍當中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中。
  • 縉雲恐龍博物館開館啦!一起走進侏羅紀的世界吧!
    目前確認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
  •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22日正式開館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鳥瞰圖 資料圖貝林館 資料圖試開館期間,浙江自然博物院先後對安吉館六大主題展館的展陳內容、各項服務設施設備等進行改進、補充和完善,務求做到精細、精美、精彩,為觀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此外,安吉館的講解教育服務工作也都穩步開展。
  • 麗水有個恐龍博物館開館啦,一起走進侏羅紀世界吧
    目前確認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  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
  • 福建龍巖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在會上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在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2020年12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專家委員彭光照、李大慶等人組成的專家組進行了實地考察。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上杭將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對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工作。成立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切實做好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  三是加強原址保護。
  • 恐龍曾在你家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無恐龍省區還剩7個
    12日10時,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福州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1600平方米恐龍足跡點「上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是福建恐龍化石發現的一個良好開端,我相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在福建)可能被發現,不僅恐龍足跡,還有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12日上午,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