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昨天,浙江自然博物館報來消息——浙江研究的具尾錘新種甲龍,有了正式命名,叫中國縉雲甲龍!
對它正式命名的是昨天的《科學報告》,這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在上面成功發表論文,就相當於是「蓋章通過」,有了「正式身份」。
新加入「浙江恐龍」家族的中國縉雲甲龍,是一種怎麼樣的恐龍?
甲龍類,可能起源於中侏羅世。目前確認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
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據《浙江省區域地質志》記載,縉雲縣壺鎮在20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甲龍化石,但大部分丟失,也沒進行科學研究。
2008年6月,在縉雲縣壺鎮的一個工地上,當地化石愛好者李美雲發現了部分恐龍化石。縉雲博物館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立即搶救性挖掘,發現了甲龍類部分頭後骨骼化石。
2010年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館聯合縉雲博物館、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進行持續的野外考察。
到了2013年3-4月,在工地現場發現不少恐龍骨骼化石,搶救性挖掘了大量甲龍類化石。其中,包括恐龍頭骨、背椎、尾錘、骨化腱、肋骨、肱骨、腸骨、坐骨、股骨、脛腓骨、趾骨等;另外,還有一些恐龍蛋、獸腳類恐龍牙齒。
在縉雲找到的這些甲龍,至少是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這些化石當時從縉雲運到杭州時,裝滿了一輛9.6米長的大卡車,送到浙江自然博物館進行修理、復原。幾年下來,研究人員對它進行復原裝架,復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
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院鄭文杰說,算上中國縉雲甲龍,目前已正式命名的浙江恐龍有7種,其餘6種為麗水浙江龍、楊巖東陽盾龍、浙江吉蘭泰龍、天台越龍、中國東陽龍、禮賢江山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