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的存活到恐龍大滅絕的後期的恐龍——甲龍,你對它了解多少?

2020-12-04 百家號

對恐龍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聽說過甲龍,甲龍相當於白堊紀的謝爾曼坦克:低矮,行動緩慢,覆蓋著厚厚的幾乎無法穿透的盔甲。在下面的介紹中,你會發現甲龍10個有趣的事實。

甲龍有兩種發音方式

嚴格地說,甲龍(希臘語,意為「融合的蜥蜴」或「僵硬的蜥蜴」)應該重讀第二個音節:ank- eye low- sore -us。然而,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古生物學家)發現,把重音放在第一個音節上更容易,那就是「ank - bad -oh- sore -us」。不管怎樣,這隻恐龍都不會介意,因為它已經滅絕6500萬年了。

甲龍的皮膚上覆蓋著骨痂

甲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堅硬的多節盔甲,覆蓋著它的頭、頸、背和尾巴——除了它柔軟的下腹部,幾乎什麼都有。這種甲冑是由密實的骨皮或「盾」組成的,骨板深深嵌在甲龍的骨頭上,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角蛋白,角蛋白與人類頭髮和犀牛角中含有的蛋白質相同。

甲龍用它棒狀的尾巴把捕食者擋在海灣裡

甲龍的盔甲在本質上並不是嚴格的防禦性的;這隻恐龍還揮舞著一根沉重的、鈍的、看起來很危險的棍棒,在它僵硬的尾巴末端,它可以以相當高的速度鞭笞。尚不清楚的是甲龍是否會擺動尾巴來阻止迅猛龍和霸王龍,或者這是否是一種性別選擇的特徵——也就是說,尾巴較大的雄性恐龍有機會與更多的雌性恐龍交配。

甲龍的大腦非常小

甲龍的大腦非常小,和它的近親劍龍一樣大,幾乎和核桃一樣大。劍龍一直被認為是所有恐龍中最笨的。通常情況下,慢速的、有盔甲的、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不需要太多灰質,尤其是當它們的主要防禦策略是撲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地躺著(或許還會擺動著它們的棒狀尾巴)的時候。

成年甲龍很少被捕食

成年甲龍成年後重達三四噸,身體靠近地面,重心較低。即使是極度飢餓的雷克斯暴龍(體重是它的兩倍多)也幾乎不可能翻倒一頭成年甲龍,從它柔軟的腹部咬下一口——這就是為什麼白堊紀晚期獸腳亞目恐龍更喜歡捕食防禦能力較弱的剛孵化的小恐龍和幼龍。

甲龍是頭骨龍的近親

甲龍是一種全身甲冑的恐龍,它的證據遠不如頭骨龍那麼充分。頭骨龍是一種略小(但全副甲冑的)的北美甲龍。但是因為甲龍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因為頭骨龍是一個發音和拼寫都很拗口的詞。

甲龍生活在接近熱帶的氣候中

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美國西部氣候溫暖溼潤,接近熱帶。考慮到甲龍的體型和所處的環境,它極有可能擁有一頭冷血動物(或者至少是恆溫動物,即甲龍)。(自我調節)新陳代謝,這可以讓它在白天吸收能量,在晚上慢慢消耗。然而,它幾乎不可能是溫血動物,就像獸腳亞目恐龍試圖把它當作午餐一樣。

甲龍曾經被稱為「動力龍」

甲龍的「典型標本」是1906年由著名的化石獵人巴納姆·布朗(與p·t·巴納姆同名)在蒙大拿的地獄溪組發現的。布朗繼續挖掘出許多甲龍的遺骸,包括一些散落的甲龍盔甲化石,他最初認為這些甲龍屬於一種他稱之為「動力龍」的恐龍(可惜這個名字已經從古生物學檔案中消失了)。

像甲龍這樣的恐龍生活在世界各地

甲龍的名字來源於一種廣泛分布的帶甲、腦小、食草恐龍家族——甲龍,這種恐龍在除非洲以外的每個大洲都有發現。除了甲龍與劍龍有密切關係這一事實外,這些甲龍與劍龍的進化關係還存在爭議;它們表面上的一些相似之處,至少有可能歸因於趨同進化。

甲龍存活到恐龍大滅絕的後期

甲龍幾乎無法穿透的盔甲,再加上它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新陳代謝,使它比大多數恐龍更能經受住K/T滅絕事件。儘管如此,六千五百萬年前分散的甲龍種群還是慢慢地但肯定地滅絕了,這是由於它們習慣咀嚼的樹木和蕨類植物的消失造成的。當時尤卡坦半島隕石撞擊地球後,大片的塵埃雲環繞地球,造成了它們的滅絕。

相關焦點

  • 它是恐龍中的「活坦克」,可以輕易打爆霸王龍,直至白堊紀才滅絕
    前段時間,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帖子非常火:假如將100個現代人利用時空穿梭機帶回侏羅紀時代,他們有多大的存活機率。本來6500萬年前的一場大災難已將恐龍帶入了滅絕的深淵,時間正在將它們的蹤跡一一抹去。幸好的是,恐龍屍體被深埋地下,在乾燥的環境裡,與氧氣隔絕,防止微生物的產生,為恐龍化石的形成創造了極佳的條件。
  • 甲龍實力究竟如何
    恐龍的種類非常豐富,它們體型各異,生活習慣各不相同,不同種類之間也有著非常大的競爭。在白堊紀的晚期,有一個被人們稱作是"活坦克"的恐龍,它叫做甲龍。關於它的傳說也非常的神奇,很多說法認為甲龍的戰鬥力非常強大,甚至可以用自己像石錘一般的尾巴打折霸王龍的小腿,那麼,這個說法屬實嗎?
  • 10大恐龍之最,最小的恐龍體重僅有0.26千克?
    10大恐龍之最,最小的恐龍體重僅有0.26千克?想必大家都多少對恐龍有一些了解吧,可能在很多人眼中他們是威猛兇狠的,令人恐懼的,但是具體的應該沒什麼了解,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恐龍吧。它的衝擊速度很快,是一種很強的潛伏性捕食者,它會用鼻孔觀察水中的環境,來確定發出特殊氣味的來源――這很有可能就是它的美餐。雷克斯霸王龍恐龍中的王者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忘記這種恐龍之王――雷克斯霸王龍。這也許是存活到最後的非鳥類恐龍。它生活在七百萬到六百五十五萬年之前北美洲地區。
  • 古老的鱷魚:生物大滅絕,恐龍淘汰,鱷魚為何成功存活下來?
    古老的鱷魚:生物大滅絕,恐龍淘汰,鱷魚為何成功存活下來?2001年11月,許多遊人湧向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地理學會總督的展廳,參觀正在這裡展出的一條巨大無比的古代鱷魚復原模型。它生活在大約1.12億年前尼日的大河深處,兇殘無比。根據它的頭骨構造和滿嘴粗大尖銳的牙齒,科學家們推測不僅河中的魚兒是它的食物,甚至中生代的霸王一一恐龍,也常常成為它「餐桌」上的美味。其實,帝王鱷還不算是最大的鱷魚,生存於美國晚白堊世的一種叫做恐鱷的鱷魚,體長達到15米,是已知鱷魚中的超級「巨人」。
  • 恐龍之甲龍亞目,甲龍簡筆畫
    甲龍亞目Ankylosauria,屬於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甲龍亞目包含了大部分有著骨鱗片形式裝甲的恐龍。甲龍亞目都是有著短而壯的腿的笨重四足動物。甲龍亞目已知最早出現在早侏羅紀的中國,直到在白堊紀滅絕。甲龍亞目和劍龍亞目歸為裝甲恐龍類,他們身上有很多骨板尖刺等結構,身體結構導致極速可能少過每小時10公裡。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世界將會怎樣?
    在BBC近期播放的一部紀錄片《恐龍滅絕之日》(The Day the Dinosaurs Died)中,研究人員提出了這一假設的情形。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的地質學家肖恩·古立克(Sean Gulick)等科學家認為,假如小行星提早或者推遲一會兒來到地球,它就不會落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的淺水地帶,而是撞進太平洋或大西洋的深處。
  • 我的恐龍甲龍介紹 我的恐龍遊戲裡面的恐龍介紹
    導 讀 我的恐龍甲龍由小編為你介紹。甲龍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稱為大面甲龍。在我的恐龍手遊中,甲龍有什麼技能?其屬性偏向是如何的?
  • 你知道幾個存活於恐龍時代以前的生物呢?
    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滅絕於約6千6百萬年前所發生的白惡紀末滅絕事件。大約統治地球1億7千萬年。以地質年代來劃分,恐龍幾乎統治著整個中生代,在恐龍時代之前的古生代或中生代早期,也有許多強勢生物存在於地球上。今天來分享的是活在恐龍時代之前的6大生物。
  • 【恐龍探索】恐龍滅絕(一)
    在說之前呢,小編先給大家簡單回顧一下恐龍的滅絕,他也就是6500萬年前那次白堊紀大滅絕了,我們的恐龍大軍瞬間消失了,不過在這之前世界上還有過好幾次物種大滅絕呢(多少次來著,是不是咱們第一期說過來著,嗯?👉《恐龍探索前章(生命起源)》)
  • 聖經上提到了恐龍?挪亞方舟上有恐龍?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這群恐龍包括體型大的蜥形類動物 (sauropods), 如雷龍 (Apatosaurs) 和梁龍 (Diplodocus)。在鳥臀目恐龍中, 坐骨和恥骨並排位於髂骨以下。 鳥臀目恐龍包括劍龍(Stegosaurus)﹑三角龍(Triceratops)和鴨嘴龍(Hadrosaur)。
  • 恐龍大滅絕中,為什麼有些生物可以存活下來?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的是,大滅絕中為什麼有些生物可以存活下來。而類似的小規模滅絕事件卻在地球生命歷史中不斷重演。但是在這些滅絕事件背後,我們都會看到一些物種卻能從災難中存活下來,延續了生命的基因,同時在環境恢復以後,這些物種再次演化統治地球。
  • 植食恐龍如何防禦肉食恐龍的追捕?恐龍界的裝甲車甲龍來告訴你
    烏龜的殼是它的祖先,由脊背的肋骨進化而來,整個龜殼不僅結實,承重能力也很出色。而甲龍的甲骨,卻是由它那厚而粗糙的皮膚進化而來,甲骨與體內的骨骼是沒有直接連接的,所以早期的甲龍的防禦力也並不是看起來那麼出色。甲龍發展的後期,防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 從出現到滅絕,恐龍時代的底層生物為什麼能存活下來?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的是,大滅絕中為什麼有些生物可以存活下來。而類似的小規模滅絕事件卻在地球生命歷史中不斷重演。但是在這些滅絕事件背後,我們都會看到一些物種卻能從災難中存活下來,延續了生命的基因,同時在環境恢復以後,這些物種再次演化統治地球。
  • 口袋妖怪中的恐龍都很強力,你能說出多少只?
    在《精靈寶可夢》系列動漫及遊戲作品中(又譯作《口袋妖怪》或《神奇寶貝》),截止到目前已經有多達807種寶可夢,而這些寶可夢大部分來源都是取材自我們生活中的動物,也有一些結合神話傳說,當然也有一些是地球上古老的生命,例如我們今天講的「恐龍」。
  • 樂高甲龍MOC圖紙分享,恐龍小分隊6隻集齊
    甲龍是甲龍科的模式屬。甲龍科是甲龍下目的成員,當中包括了結節龍科。
  • 為何恐龍滅絕?恐龍滅絕的7個可怕的原因
    三疊紀生物大滅絕是無法想像的,據說地球上76%的生物已經滅絕。但是,一些在這種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恐龍已經成長為巨人,以填補空白的生物學地位。在侏羅紀時期,恐龍變得更加繁榮。在侏羅紀時期,在三疊紀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恐龍繁盛,還出現了諸如始祖鳥之類的原始鳥類。除動物外,植物也在多樣化,植被也出現了。 在這個侏羅紀時期沒有發生大滅絕,這是恐龍的天堂。
  • 恐龍家族添新屬種:晉地甲龍
    「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 圖片由山西地質博物館提供本報5月13日訊(記者 李飛飛)恐龍化石是最為人們所熟知和熱愛的,恐龍研究也始終是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對人們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和探究現代陸地生態系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 逝去的遠古巨獸:10大最著名恐龍盤點
    原標題:逝去的遠古巨獸:10大最著名恐龍盤點 如果我要列出恐龍的所有種類的話,那估計有數萬種,這個已經滅絕了的陸地爬行動物王國裡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我們常常會設想這種生物如果又回到地球上會如何,我們大概都不知道這個答案吧。
  • 河北承德發現大量恐龍足跡!為什麼恐龍感覺人類樣子沒變化呢
    恐龍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開始,大滅絕大大減少陸棲脊椎動物的多樣性,改變了物種進化輻射格局。大滅絕後進化出來的物種中,最早出現的是祖龍類(archosaur),祖龍屬是所有鱷魚、翼龍、鳥類、恐龍和許多其他爬行動物譜系最早的直系祖先。
  • 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記者12日從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地質通報》近日刊登了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陳軍等撰寫的《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一文。基於在山東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白堊統王氏群中採集的一個較完整的甲龍類的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甲龍類新種,古生物專家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