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恐龍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聽說過甲龍,甲龍相當於白堊紀的謝爾曼坦克:低矮,行動緩慢,覆蓋著厚厚的幾乎無法穿透的盔甲。在下面的介紹中,你會發現甲龍10個有趣的事實。
甲龍有兩種發音方式
嚴格地說,甲龍(希臘語,意為「融合的蜥蜴」或「僵硬的蜥蜴」)應該重讀第二個音節:ank- eye low- sore -us。然而,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古生物學家)發現,把重音放在第一個音節上更容易,那就是「ank - bad -oh- sore -us」。不管怎樣,這隻恐龍都不會介意,因為它已經滅絕6500萬年了。
甲龍的皮膚上覆蓋著骨痂
甲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堅硬的多節盔甲,覆蓋著它的頭、頸、背和尾巴——除了它柔軟的下腹部,幾乎什麼都有。這種甲冑是由密實的骨皮或「盾」組成的,骨板深深嵌在甲龍的骨頭上,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角蛋白,角蛋白與人類頭髮和犀牛角中含有的蛋白質相同。
甲龍用它棒狀的尾巴把捕食者擋在海灣裡
甲龍的盔甲在本質上並不是嚴格的防禦性的;這隻恐龍還揮舞著一根沉重的、鈍的、看起來很危險的棍棒,在它僵硬的尾巴末端,它可以以相當高的速度鞭笞。尚不清楚的是甲龍是否會擺動尾巴來阻止迅猛龍和霸王龍,或者這是否是一種性別選擇的特徵——也就是說,尾巴較大的雄性恐龍有機會與更多的雌性恐龍交配。
甲龍的大腦非常小
甲龍的大腦非常小,和它的近親劍龍一樣大,幾乎和核桃一樣大。劍龍一直被認為是所有恐龍中最笨的。通常情況下,慢速的、有盔甲的、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不需要太多灰質,尤其是當它們的主要防禦策略是撲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地躺著(或許還會擺動著它們的棒狀尾巴)的時候。
成年甲龍很少被捕食
成年甲龍成年後重達三四噸,身體靠近地面,重心較低。即使是極度飢餓的雷克斯暴龍(體重是它的兩倍多)也幾乎不可能翻倒一頭成年甲龍,從它柔軟的腹部咬下一口——這就是為什麼白堊紀晚期獸腳亞目恐龍更喜歡捕食防禦能力較弱的剛孵化的小恐龍和幼龍。
甲龍是頭骨龍的近親
甲龍是一種全身甲冑的恐龍,它的證據遠不如頭骨龍那麼充分。頭骨龍是一種略小(但全副甲冑的)的北美甲龍。但是因為甲龍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因為頭骨龍是一個發音和拼寫都很拗口的詞。
甲龍生活在接近熱帶的氣候中
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美國西部氣候溫暖溼潤,接近熱帶。考慮到甲龍的體型和所處的環境,它極有可能擁有一頭冷血動物(或者至少是恆溫動物,即甲龍)。(自我調節)新陳代謝,這可以讓它在白天吸收能量,在晚上慢慢消耗。然而,它幾乎不可能是溫血動物,就像獸腳亞目恐龍試圖把它當作午餐一樣。
甲龍曾經被稱為「動力龍」
甲龍的「典型標本」是1906年由著名的化石獵人巴納姆·布朗(與p·t·巴納姆同名)在蒙大拿的地獄溪組發現的。布朗繼續挖掘出許多甲龍的遺骸,包括一些散落的甲龍盔甲化石,他最初認為這些甲龍屬於一種他稱之為「動力龍」的恐龍(可惜這個名字已經從古生物學檔案中消失了)。
像甲龍這樣的恐龍生活在世界各地
甲龍的名字來源於一種廣泛分布的帶甲、腦小、食草恐龍家族——甲龍,這種恐龍在除非洲以外的每個大洲都有發現。除了甲龍與劍龍有密切關係這一事實外,這些甲龍與劍龍的進化關係還存在爭議;它們表面上的一些相似之處,至少有可能歸因於趨同進化。
甲龍存活到恐龍大滅絕的後期
甲龍幾乎無法穿透的盔甲,再加上它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新陳代謝,使它比大多數恐龍更能經受住K/T滅絕事件。儘管如此,六千五百萬年前分散的甲龍種群還是慢慢地但肯定地滅絕了,這是由於它們習慣咀嚼的樹木和蕨類植物的消失造成的。當時尤卡坦半島隕石撞擊地球後,大片的塵埃雲環繞地球,造成了它們的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