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滅絕於約6千6百萬年前所發生的白惡紀末滅絕事件。大約統治地球1億7千萬年。以地質年代來劃分,恐龍幾乎統治著整個中生代,在恐龍時代之前的古生代或中生代早期,也有許多強勢生物存在於地球上。今天來分享的是活在恐龍時代之前的6大生物。
第6名幻龍,幻龍署名為假冒的蜥蜴,又稱偽龍,化石發現於歐洲,中東,中國。經推測生存年代為三疊紀季中期前就存在,距金約2億4千萬年前。幻龍外表看起來與蛇頸龍十分相似,所以某些生物學家認為部分的幻龍類最後演也化成了蛇頸龍。幻龍和蛇頸龍相比起來。幻龍的身體小且纖細,重點是還不能完全適應水裡的生活,所以他們可以在岸上做長時間的停留,屬於兩棲的生物。幻龍的身長約四公尺,具有長腳趾,趾間有蹼,尾巴成鰭狀。幻龍在水中可以推動前進。幻龍頭部長寬廣且平淡,他們可能利用排列的針狀牙齒的嘴巴捕捉魚類或其他海中動物。
第5九名鮁魚。霸魚有巨大之意,霸魚化石是最早於美國克裡夫蘭頁巖中發現。克裡夫蘭頁巖野是美國俄亥俄州的東北巖石城,保保留著古老的泥盆紀海底。但現在在克裡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裡,觀光客最熟悉的應該是另一個古生物鄧氏魚,他同樣也是在克裡夫蘭頁巖中最常見的化石。鮁魚的大小和構造都蠻接近於鄧氏魚的。但不同於鄧氏魚的兇狠與攻擊力,霸魚可能是目前史上第一個以小型微生物或魚蝦類為食的大型生物。鮁魚嘴巴雖然大,但喉嚨很小,且沒有鋒利的牙齒,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寬大的嘴吸入了許多像是磷蝦或者小魚的浮遊生物。就像是現代鯨魚這樣的濾食性生物。霸魚在泥盆紀時期的熱帶海洋中徜徉,是跟鄧氏魚很不一樣的存在。
第4名,蛇齒龍。蛇齒龍意思為蛇的牙齒,是種大型合弓類盤龍目的動物。蛇齒龍的至少2公尺,最大的個體可達3.6公尺,體重估計約30-60公斤。蛇齒龍的體型可能隨著時代而增加,直到二疊劑早期結束時他們才完全滅絕。他們的頭顱骨很深,並有著銳利牙齒。蛇齒龍推測可能在小河與池塘裡捕食魚類。它的化石被發現廣泛分布於北美洲與歐洲。推測生存年代於二疊紀早期就開始,目前對它習性推測為生活在陸地上,但是古生物學家有學派認為它是兩棲類的。化石特徵證明它大部分時間很可能在水中。
第3名引鱷,引鱷意思為紅色的鱷魚,但跟現代鱷魚的外表還是不太相像。引鱷是群大型的肉食性動物,化石在南非,俄羅斯及中國等地均有發現,它們是該時代的頂級掠食動物。身長約2.5-5公尺,有些種類甚至頭顱可長達一公尺。其實外表看起來還蠻呆萌的。它的四肢雖碎短,但強而有力,但它的移動速度並不快,甚至可說是有點笨拙。但幸好當時的一些大型食草動物本身速度也不快,所以引鱷還是可以成功掠食襲。它是三疊紀早期陸地上最大的肉食動物之一。捕獵時它會用強而有力的上下頜咬住獵物,再用鋒利的牙齒把獵物撕碎。
第2名,盾甲龍。盾甲龍是一種包覆著護甲的大型生物,身長約3.5公尺。生存於晚二疊紀的俄羅斯,大約是2億5千4百萬年前到2億5千2百萬年前。盾甲龍不像其他的爬行動物,他們的腿是位於他們的身體底下以支撐他們的重量。盾甲龍是草食性動物,過著群居的生活,適應當時盤古大陸的半乾燥氣候。他們的牙齒平坦,可磨碎樹葉與樹枝。他們的甲骨大,還可以發出巨大的聲音作為求偶或警告對手用。他們的體型巨大,有著大型的消化系統。但他們的腿部短,所以無法長時間的奔跑,頭部後方有許多根骨刺。身體有多排堅硬的骨質磷鉀,可防禦掠食性動物的攻擊。盾甲龍雖然與恐龍沒有關係,但他們身上的骨板構造很可能是非常遙遠的海龜的祖先。
第1名異齒龍。異齒龍又名異齒獸。生存於2億9千5百萬年前到2億7千萬年前。異齒龍同樣的也並不是恐龍。異齒龍與哺乳類的關係較為接近。更確切地說他們被歸類為盤龍目。異齒龍的化石在北美歐洲等地均有發現。二疊紀時北美歐洲的氣候大概像大陸性氣候一樣乾燥,所以異齒龍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他們的生存時代裡,異齒龍是大型的頂級掠食劣勢動物,身長產達3.5公尺。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背部的高大背帆,這背帆推測是用來控制體溫。背帆的表面可使加熱、冷卻更有效率。這種溫度的調節非常重要,因為可以讓他有更多的時間來捕獵獵物。
今天分享的生物在恐龍時代前就已經存在,希望你會喜歡。畢竟目前不管是電影或是各種書籍,對恐龍的介紹與了解是相對很多。在中生代與古生代還是有許多有趣或強勢物種存在的。喜歡的話我下次接著分享,記得留言告訴濤濤你的看法哦。我是濤濤隨記,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