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2020-12-04 小虎有話說

恐龍的單位是目。從多細胞生物出現以後,更替史是很快的,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以「目」為層級的更替單位短則數百萬年,長則數千萬年,要說把恐龍進化時間拉長一倍,增加到3億多年甚至10億年,達到甚至遠超整個多細胞生物的進化史,本來就是違反自然規律,幾乎不可能的一件事。植物以「門」為層級的更替單位也是以億年為數量級,從地衣苔蘚到被子植物,更替速率也是以億年為單位,貿然拉長到10億年,也是不現實的事。

另外蕨類一直繁盛至今更不容易有智能了,因為進食蕨類植物根本就不需要使用握持功能,地面捕獵更不需要,沒有維管束植物就不會有握持功能的需要,智能的出現遙遙無期。

但是怎麼說呢,以多細胞生物的進化速度,以「門」為層級,在植物進化出有性生殖和產生木質素的能力以後,逐步強化生殖器官是遲早的事情,早一億年和晚一億年對於地球歷史來說,沒啥本質區別。多細胞生物的進化速率就擺在那裡。樹棲的動物不止靈長目這一類,絕大部分鳥類(恐龍後裔)也是樹棲的,雲豹梗是樹棲殺手……靈長類的前肢進化出適宜於攀緣的鎖骨和抓握用的大拇指,這是一個進化史上的大節點。樹棲恐龍有沒有進化出類似的鎖骨和拇指系統,不能因為沒化石證據就徹底否認吧!

樹棲不只有靈長類會。不過應該不影響整體結論,因為我的觀點前提是「被子植物的繁盛是樹棲生物繁盛並大型化的必要前提」。或者準確一點應該這麼表述:在被子植物提供了足夠的生態位的情況下,樹棲的潛在收益大大超過了裸子植物時代,所以在新生代出現了很多樹棲生物,在此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果實能提供足夠食物的前提下,靈長類進化出了攀緣和抓握的能力,這最終促進了腦的加速進化。這些條件在恐龍時代並不具備。

中國已發現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大致分布總圖

物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基礎,

雖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絕對算的上一個重要原因,

人類不能自主生產時,只能靠自然環境的改善,食物充足的時候,人類才有餘力去發展智力,原始文明大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人類懂得了如何使用工具和製造工具,使用火,幫助人類避免了很多寄生蟲和疾病,以及大型食肉動物的危害。群居,幫助人類發展了語言和交流,以及大大提升了種群生存能力。

當人類有生產產品剩餘時,即剩餘產品時,才慢慢發展出封建文明,封建文明,才導致國家的出現,也導致了階級和分工細化,於是才有了璀璨的戰果文明,如果沒有社會「養育」文人,謀士,思想家,這些不直接參與勞動的人,會有那麼多智慧傳承下來嗎?

縱觀歷史,推動每個新時代發展的最深刻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生產力的大發展。請問,停留在農業時代(別說時間問題,封建社會即使繼續延長几個世紀,也是一樣的)的人們有可能發展出當今這麼多科技的可能性嗎?

如果你限制一個文明的生產力,這個文明是沒有未來的。

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版明確提出生物演化是有方向的,即宏演化的方向問題,而從發育學來看,突變也不是隨便亂點。

關於為什麼是靈長目的人類出現了智慧,除了樹棲生活之外,胎生也很重要,卵生和卵胎生的主要營養來源是卵黃,相對從母體直接供給營養,卵黃提供的營養有限,而大腦又是個高耗能器官,而哺乳的餵養方式顯然也比鳥類餵蟲子額外提供了更多營養。只有有胎盤類有潛力進化出智能。

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有幾個很重要的關鍵演化:一是上下頜的出現,讓脊椎動物有了獨立的進食器官,也藉此擊敗節肢動物,佔據了高級生態位;一是魚型到四足型的演化,登上了陸地,也讓更多的形態出現成為了可能;一是羊膜卵的出現,徹底切斷了對水的依賴,為更複雜的形態演化打下了基礎;一是溫血機制的出現,可以進行更快的新陳代謝;一是胎生的出現,母體直接供養,比卵生更佔優勢;一是智能出現,文明建立。

以我國境內文明分析

被子植物遲早會出現,如果恐龍不滅絕,也許會進化出像靈長類一樣靈活雙手的恐龍(參照趨同進化),然後這種類似靈長類恐龍再逐步進化成「人」。假設平行宇宙的劇情是這麼發展的,那麼那個宇宙中文明的創造者就不是靈長類的「人」了,而是爬行類的「人」。只不過兩種人有些共同點,都有一個很大的大腦,身體恆溫,食性相同,雙足直立,雙手靈活,胎生,很長的幼年期並且幼崽會被照料的很好。不同的是他們的皮膚顏色不同,骨骼結構不同,沒有毛髮。

被子植物為樹棲提供了深度和廣度都大得多的生態位,當然會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去佔據。當然,不能說任何一種生物都一定要進化成靈長類的樣子,但是你從這個角度看:以前樹上生態位太少,也許大自然必須一次擲出三個六才能出靈長類,現在生態位擴展了,可能有四五次擲骰子的機會,那擲出靈長類的概率就極大地增加了。進化的本質,是偶然中存在必然。這兩者是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的。

鳥類可以飛行,不需要攀援,其肢體受到的選擇壓力,就遠不如靈長類大,而且鳥類翅膀已經為了飛行而特化,鳥無法像靈長類一樣利用下肢輔助而一定程度解放雙手。此外飛行消耗的能量巨大,這對同時供養一個高能耗的腦,絕對不是好消息。

我國東南地區古文明

如果人類不出現,智能的出現也是必然結果,只不過具體出現的時間是偶然的。

不過我覺得不光是因為被子植物的出現,古代猿類的食性也是一點因素,肉食性動物首先幾乎不可能是智能生物的祖先,因為身體的力量速度攻擊等方面的進化對智力有促進作用,但是對智能我覺得反而是抑制,就像一個突破不了的瓶頸。相比植物食性生物,雜食性生物應該更具優勢,尤其在適應性和體格上。

想想我們的祖先要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它們會如何進化?武裝到牙齒,強壯到手指?因為他們的獵物不是各種被子植物莖葉果實,而是會跑會跳的動物。

今天的胎盤哺乳類和恐龍一同生存了6500多萬年,他倆競爭的結果,自然界早已給出答案,無須猜測:那就是,在地面上,恐龍根本不是胎盤類的對手,因為凡是存在胎盤類的地方,恐龍必須飛起來才能存活。另外,恐龍時代還沒有胎盤哺乳類,那個時候的哺乳類,和現在的哺乳類,不是一回事。現代的哺乳類,是以胎盤類佔90%以上的哺乳類,而白堊紀的哺乳類,是原獸亞綱為主的哺乳類。原獸亞綱和後獸亞綱的競爭能力,和真獸亞綱根本沒法比。

我國西南地區古文明

演化上有一個詞交關鍵創新,也叫衍證,也就是某一門類生物從祖先一直傳下來的形態特徵,往往都是這類生物成功生存的關鍵,所有演化都是以關鍵創新為基礎搭建起來的的.以人類為例,祖先在猴階段有了手,猿階段丟掉了尾巴,能人階段開始嘗試直立行走,直立人階段鞏固了直立行走並製造工具.就是這麼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來。

大過濾器完全可能存在於更早的階段。從目前來看,有兩個節點人類始終搞不懂。第一,生命起源。第二,真核生物的出現。這兩個事件的概率如果低得太離譜,就會出現這麼一種結果:儘管宇宙中類地行星很多,可是生命星球卻極少,能產生真核生物的星球更是罕見了。

我所說的「必然性趨勢」,僅僅是從真核生物時代以後開始算。之前這兩個節點,誰也不敢說概率有多大,也許概率極其小呢?

就事論事的說,進化論只說進化是個長期的過程,卻沒有物種過渡期的鐵證。達爾文的核心理論之一:任何物種通過漫長的時間都會進化。卻忽略了那些幾百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未曾進化過的生物,比如七鰓鰻比如鱟,比如N多蛙類動物,乃至大熊貓現在的樣子跟幾百萬年前都一模一樣……

我國中部地區古文明

我的觀點是人類中總有異數,基因突變,第一代祖先應該就屬於那種,智商超常的人,就好像生命的誕生一樣,那麼偶然,然後又是群居,一下子就可以繁衍出下一代智商超常的人。在發明記錄之後,就可以把經驗流傳下來,最後一步步發展壯大。就好比在沒見到槍之前你知道怎麼製作槍嗎?人類的文明還不是用一小部分前人的智慧傳承來鍛造的。

世界的規律是偶然中存在必然。人類這一個物種的產生有偶然性,但是進化樹上,隨時間推移,生物越來越複雜,無論動植物。苔蘚比藻類複雜,蕨類比苔蘚複雜,裸子植物比蕨類複雜,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複雜。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複雜,多細胞比單細胞複雜,恐龍比魚類複雜,哺乳動物又比爬行動物複雜。而神經系統的複雜性也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高,從三葉蟲到哺乳動物,這一趨勢從未逆轉。

進化的確造就了相對複雜的生命體,這是生物進化創造出來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策略,但並不代表這是進化的方向,也就是說,生命的進化方向不取決於簡單亦或複雜,自然選擇才是進化的方向,生物可以使用各種方式適應自然選擇,所謂複雜只是其中一個方式而已。

我國北方地區古文明

對於複雜與簡單的界定,並不是直覺上的判斷,也和基因無直接關係,人類的基因並不是最複雜的,很多植物的基因比人類複雜多了,很多原始生物的基因也比人類的複雜,無論生存方式亦或者基因都不是界定複雜與簡單的依據。

即使在今天,所謂簡單的生物、單細胞生物依舊存在,而且依舊是這個地球生物圈的主體(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種類數量來看都是),未來即使所有所謂複雜的生物都滅絕了,這些簡單生物依舊可能存在。我想,之所以你有這樣的認識,是人的私心在作祟,就是作為人類對於自身的一種情感上的認可,仿佛人類是最複雜的,生存複雜,生命體也複雜,蘊含著「高級」的涵義在裡面,以此區別於人和動物。我能理解,我為你「作為人類而感到自豪」而欣慰,但是它不符合邏輯。要明白,生存是平等的,生命是平等的,死亡也一樣,複雜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沒有誰比誰高級之分,在地球的進化史上,人類實在是個太不起眼的小角色,所以,努力活著吧,為了人類。智能生命不是憑空產生,是在神經系統的積木逐漸搭高的基礎上,突破閾值才有的。進化再來一遍也許不會在同樣的時間點誕生人類,但是神經系統逐漸趨於複雜化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往大了說,進化的熵減邏輯是非常明確的。

相關焦點

  • 同樣是演化了幾億年,為什麼恐龍沒有像人類一樣,演化出文明?
    我們經常會把恐龍和人類作為對比,並且把恐龍當作是地球的上一任霸主,而人類是現如今地球霸主。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和恐龍都很相似,都佔據地球主要的生態位;都對自身所在的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但是人類和恐龍也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而人類擁有了文明。
  • 曾經地球上的霸主,統治1.4億年,恐龍為何沒演化出文明?
    那麼在此之前,曾經一度統治整個地球幾億年的恐龍,為何沒有演化出像人類這樣的智慧?換句話說,在恐龍的歲月裡,為什麼沒有產生文明的痕跡?恐龍的誕生時間乃是距離今天2億年前的三疊紀,在經歷一次物種大滅絕之後,距離今天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突然之間從地球上銷聲匿跡。
  • 曾經地球上的霸主,統治1.4億年,恐龍為何沒演化出文明?
    時至今日,人類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越來越深刻,也明白在地球上經歷過5次極為慘烈的物種大滅絕事件。不過與整個宇宙相比,人類的文明依舊處於非常弱小的結果。但是地球的壽命已經46億歲,而人類成為地球上的霸主,也不過才數10萬年的時間。那麼在此之前,曾經一度統治整個地球幾億年的恐龍,為何沒有演化出像人類這樣的智慧?
  • 恐龍生存上億年仍然是低等生物,為何人類百萬年就進化出文明?
    看到這裡,我們不僅疑惑,為何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1億多年,卻仍然是低等生物,人類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質的飛躍,成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物呢?曾有觀點認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一直發展到今天,很可能已經產生文明了,因為恐龍晚期的——傷齒龍,智商已經非常高,而且已經產生社群意識。不過,科學家們卻普遍認為,即使給恐龍足夠多的時間,恐龍也無法產生文明,因為在宇宙中,很可能文明是非常稀缺的。
  • 恐龍演化了近2億年為什麼沒出現文明?
    演化是註定的嗎?恐龍在星球上遊蕩了1.7億年,人屬物種不過200萬年,是什麼阻擋了恐龍創造文明的腳步?一場下了200萬年的大雨把恐龍送上王座人類與恐龍有共同的祖先,更確切地說是恐龍與哺乳動物有共祖。5.3億年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海洋中生物多樣性井噴式發展。
  • 恐龍稱霸地球上億年沒產生文明,為何人類兩百萬年卻能產生文明?
    在地球生命的發展史上,人類是其中最特殊的一頁。人類的歷史已記錄到大約5000年前,有證據表明具有永久性定居點和農業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7000年前或更早。而人類算上還是猿人的時期也就短短的兩百萬年,相比之下,恐龍統治了地球1.6億年。它們可以說是地球進化史上的大師,聰明而簡單,種群覆蓋了海陸空。
  • 為何上億年的恐龍沒有產生文明?幾百萬年的人類卻出現了文明
    人類誕生至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了,自從人類出現之後,地球文明也漸漸的發展了起來,那麼為何統治了地球億年時間的霸主恐龍卻沒有產生出文明呢?而渺小的人類又是怎麼做到的?人類的體積跟恐龍相比是非常渺小的,也許是人類出現的機遇比較好,正好恐龍滅絕了,否則人類想要在恐龍的眼皮子底下發展出文明,難度可是非常高的,畢竟恐龍沒有腦子,也不懂得思考,而且那時候人類跟恐龍應該也是無法交流的,如果二者真的相遇了,那麼毫無疑問,人類將會成為恐龍的盤中餐,所以說人類出現的時間剛剛好,而人類又比較爭氣的抓住了這個時間,慢慢的就發展出了文明!
  • 恐龍統治地球1.6億年,為何沒進化出高等文明?只因選對了方向
    恐龍統治地球1.6億年,為何沒進化出高等文明?只因選對了方向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1.文明的定義是什麼:文明肯定要有創造性,能夠產生思想。2.文明具有社會性,需要一個很大的族群來傳承:這裡是兩個條件,第一是要有足夠單一的族群,第二是要有傳承。
  • 恐龍統治了地球1億7千年,為何沒有進化出文明,成高等生物?
    恐龍統治了地球1億7千年,為何沒有進化出文明,成高等生物? 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類統治地球的時間其實只有幾千年而已,而在人類之前的遠古時代,恐龍卻統治了地球整整1億7千年,但是在這1億7千年當中,恐龍卻一直沒有進化到文明時代,也沒有進化成為高等生物,最終還因為小行星的碰撞,導致了恐龍的集體滅亡,這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恐龍明明統治了地球那麼長的時間,為什麼就沒有進化出文明,成為高等生物呢?
  • 為何人類百萬年就產生了文明,而恐龍1.6億年仍是野獸?
    正是因為知道了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所以不少人結合人類自身的發展時間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何人類從出現到現在僅僅數百萬年的時間就產生了文明,擁有了輝煌的文明成果,而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卻仍然沒有產生智慧呢?
  • 恐龍存在1.6億年,沒進化出智慧,人類500萬年就做到了?
    恐龍為什麼沒能進化出智慧? 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從猿到人不過500萬年,在恐龍們存在了至少1.6億年的情況下,為何它們沒能進化出足夠的智慧變成「恐龍文明」呢?
  • 恐龍存活1.6億年為何沒進化?人類憑什麼取代恐龍稱霸地球?
    恐龍在地球上統治足足有一億多年,為什麼沒有進化成高級物種,反而最終落得滅的下場?達爾文說過,能夠生存下來的生物不是最強壯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生物。人類是地球的智慧生命,起源於五百萬年前,人類能夠在幾百萬年的時間就進化為智慧生命,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科學家都感到吃驚。同時,科學家也一直有個疑問。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約1.6億年,如此漫長的時間,恐龍為什麼就沒有誕生文明?
  • 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真的能毀滅恐龍嗎?現在人類能抵擋嗎
    現在的人類能夠抵擋住它的威力嗎?大概率是抵擋不住,但是我們人類完全不需要抵擋,因為我們能夠提前發現它的存在,然後將威脅消滅於萌芽。但是當時間倒退回6500萬年前,一切就不一樣了。一種理論學說認為,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一次小行星轟擊,那這是真的嗎,一顆小行星真能滅絕統治整個侏羅紀時代的恐龍嗎?
  • 恐龍1.6億年沒出現智慧,人類幾萬年就做到了
    恐龍為什麼沒能進化出智慧?的情況下,為何它們沒能進化出足夠的智慧變成「恐龍文明」呢?,生物針對環境變化而進行的所有演化,本質上都是為了更好的在新環境中活下去,人類的智慧也好恐龍們的形體也罷,都是「更好的活下去」這個目標的外在表現或者副產品。
  • 恐龍存活1.6億年為何沒進化?人類憑什麼取代恐龍,成為地球霸主
    恐龍在地球上統治足足有一億多年,為什麼沒有進化成高級物種,反而最終落得滅的下場?達爾文說過,能夠生存下來的生物不是最強壯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生物。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約1.6億年,如此漫長的時間,恐龍為什麼就沒有誕生文明?如果從生存能力上來說,恐龍可比人類強多了。恐龍龐大有強壯的體魄,自然界沒有天敵,其他動物看恐龍都得繞道走,其他的生物都是恐龍的食物。可是如此有優勢的生物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因為一場從天而降的災難終結了,恐龍的演化也就戛然而止了。
  • 恐龍稱霸地球多年,最後卻沒能進化出智慧,到底是為何?
    現如今,人類已經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成為了地球的主宰者。人類是唯一一種能夠進化出高等智慧的生物,能夠製造各種威力巨大武器,所以很多動物都非常懼怕人類。如果6500萬年前的那場浩劫沒有到來的話,恐龍就會存活下來,恐龍的力量的我們有目共睹,或許人類根本不會有機會成為地球的主人。人類會成為恐龍的食物,恐龍才是食物鏈頂端的霸主。很多人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何恐龍沒能進化出智慧,反而停止進化了呢?這其中有什麼秘密嗎?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探討!
  • 人類幾百萬年就進化出文明,為何恐龍1.6億年都在「原地踏步」?
    為何恐龍也沒有進化出一絲一毫的文明,卻一直在「原地踏步」呢?但這些所有假說裡面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相對於1.6年的統治時間來說,恐龍的滅絕只用了一個極短的時間。從這點我們便能給出恐龍為何沒進化出文明的第一個假說,那就是恐龍活得太舒適了。
  • 以人類和苔蘚的關係作比較,論述為何沒有外星文明攻擊我們?
    人類拍攝的自然界中的苔蘚太陽發熱用的是熱核能,我們發電想用熱核能,結果給吹成「人造太陽」,得,我給大家打個比方吧:一群小學生用一堆樹葉燒了一把火,然後說:這把火用的是生物燃料的化學能,而火箭的推進器用的同樣是生物燃料的化學能,因此我們已經研究出了人造火箭!新聞紛紛報導:我國小學生已經自行研發了人造火箭!
  • 為什麼人類出現在恐龍滅絕之後呢?有些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
    地球生命的演化充滿偶然性,地球的誕生是偶然,生命的誕生也是偶然,恐龍的滅絕也是偶然,哺乳動物的興起也是偶然,人類的出現也是偶然,人類文明的出現也是冰川過後地球變暖產生的一個偶然。正是無數個偶然,構成了今天的人類社會。在地球的不同時代,適合不同的生物物種生存。
  • 為什麼人類出現在恐龍滅絕之後呢?有些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
    地球生命的演化充滿偶然性,地球的誕生是偶然,生命的誕生也是偶然,恐龍的滅絕也是偶然,哺乳動物的興起也是偶然,人類的出現也是偶然,人類文明的出現也是冰川過後地球變暖產生的一個偶然。正是無數個偶然,構成了今天的人類社會。在地球的不同時代,適合不同的生物物種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