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億年前尚處於三疊紀的地球上,爬行類演化出了一批巔峰物種———「恐龍」
不過恐龍並不是生物學分類,而是整整一類史前物種的統稱,從小巧的傷齒龍到碩大的梁龍,再到後來長羽毛的鳥類恐龍,都是「恐龍」的一分子。
僅目前被人類發現並命名的恐龍就有大約1000種,科學界預計地球上出現過的恐龍種類超過100萬種。
恐龍之殤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以每秒數十公裡的速度撞上了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衝擊波立時消滅了當地的恐龍們,但這次撞擊只是個「開始」,隨著之後若干塊隕石碎片的襲來,陽光開始被煙塵遮蔽,海嘯和火山爆發開始「清洗」生態環境。
以上這些明顯對生命不友好的事件,最後終結了包括非鳥類恐龍在內的絕大部分物種,剩下的的物種則開始了新的演化徵程,並最終演化出了今天的人類,也就是我們。
恐龍為什麼沒能進化出智慧?
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從猿到人不過500萬年,在恐龍們存在了至少1.6億年的情況下,為何它們沒能進化出足夠的智慧變成「恐龍文明」呢?
畢竟從「第一頭恐龍到最後一頭恐龍」之間是1.6億年的漫長歲月,而人類真正成為人類不過幾十萬年,成體系的文明一萬年前才產生,用科學技術改天換地的時間也不過300年左右,總之所有數據都指向了同一個事實:人類在短時間內進化出了智慧產生了文明,而恐龍在1.6億年間的漫長歲月中「似乎停止進化了」
智慧是生物演化的終極目標嗎?
自封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總是先入為主地把智慧當作衡量物種「先進與否」的標準,但「智慧」或者說「更聰明的大腦」從來都不是生物進化的目標,生物針對環境變化而進行的所有演化,本質上都是為了更好的在新環境中活下去,人類的智慧也好恐龍們的形體也罷,都是「更好的活下去」這個目標的外在表現或者副產品。
總體而言,生物總是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去演化,由於人類出現之前還沒有物種可以大規模改變環境,所以人類之前的生物基本上只能隨環境改變而被動演化。
如果把生物被動演化的過程,當作遊戲裡的「加屬性點」來看的話,在恐龍們生存的那1.6億年裡,性價比最高的「加點(演化)」方式就是不斷擴大體型和戰鬥力。
儘管古生物學家的研究表明形體小巧的傷齒龍具備較高智商,假以時日有可能演化出「恐龍文明」,但放眼整個恐龍族,更大的暴力仍然是演化主流,傷齒龍們也遠沒有「淪落」到非得用腦子的地步。
人類是怎麼變成今天這樣的?
不論你願不願意承認,今天的人類以及人類祖先的單體戰鬥力就是都很一般,先天的形體大小決定了人類祖先不可能效仿恐龍,把屬性點全加到肉體力量上,這樣做收益太低而且也不匹配當時的生存環境。
總而言之,由於形體和骨骼等限制,人類祖先只能把屬性點都加在智力上,但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初期階段」,想「重點培養大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大腦雖然只佔體重的2%,但消耗的食物能量卻佔全身的20~30%,這意味著在沒有穩定食物來源的情況下,人類祖先根本沒有進化大腦的機會。
植物「拯救「了人類
從早期的狩獵為生,到後來圈地種地為生,植物讓人類安定了下來,大型聚居地也因植物而出現,大腦在獲得足夠能量並且還能和聚居地眾多大腦交流的情況下,開始逐漸發達起來。
大腦逐步進化帶來的智力優勢,讓人類成為了生物圈中一枝獨秀的存在,這種優勢隨著人類祖先走出非洲,也慢慢擴散到了全球,並對沿途所有物種形成了「降維打擊」,從此地球生物的演化方向變成了兩個,一個自然選擇,一個人為選擇。
天時地利人和
非洲大陸的生存環境,先天戰五渣的人類祖先,因直立行走而解放的上肢和靈活的手指,雜食和群居的特性,種種原因伴隨著種種機遇才造就了後來的人類和今天的我們。
《三體》中人類被圈禁在澳大利亞後,「走出非洲,走了七萬年,最後走進澳大利亞」,成了瀕臨絕境的人類文明的真實寫照。
當科幻照進現實,今天和未來的人類有可能團滅在地球嗎,或者說遍布全球之後,人類又該向何處去?
劉慈欣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道:「宇宙中至少有10萬個地球,我們人類何必在現在的地球上苦熬?」
言外之意就是,生於地球未必要一直活在地球,在明知道宇宙中還有千千萬萬個適合人類生活的星球的情況下,在地球上「自閉」對文明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不論真實的宇宙是不是黑暗森林,人類文明都應該積極向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