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把恐龍和人類作為對比,並且把恐龍當作是地球的上一任霸主,而人類是現如今地球霸主。
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和恐龍都很相似,都佔據地球主要的生態位;都對自身所在的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但是人類和恐龍也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而人類擁有了文明。
那同樣都是地球生物,同樣都演化了非常多年,為什麼人類擁有文明,但恐龍卻沒演化出文明呢?
恐龍為什麼沒有演化出文明?
首先我們必須要說,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因為文明的出現其實非常偶然。
人類能演化出文明,簡直是地球生物的奇蹟,因為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生物像人類這樣將能量用於演化大腦。
這是因為大腦非常耗費能量,以人類為例,人類的大腦只佔人體的2%,但卻消耗了人體20%的能量。這意味著,即使曾經有生物在演化過程中擁有較大的腦容量,但由於大腦耗能過大,而自然界的能量總是匱乏的,導致該生物無法捕獲足夠多的能量,從而使該生物被自然選擇淘汰了。
比如:恐龍,這是因為恐龍體型非常大,想要演化出較大的腦容量,需要消耗比自身多20%的能量,而它們本身的耗能就已經非常高。
而且,腦容量較大在最開始時優勢並不明顯,如果自身有多餘的能量,那麼該能量用於發展敏銳度、力量、速度等都能明顯提高個體的生存狀況。
再者,較大的腦容量對很多生物生存並不是必需品。以恐龍為例,雖然恐龍的腦容量比較小,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它們的生存,而且它們憑藉體型優勢,生存的足夠好。
人類為什麼能演化出文明?
人類之所以能演化出文明,其實是各種機緣巧合地結合。
首先是人類自身消耗的能量減少了,我們知道,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在過去是四肢行走。後來由於非洲大陸環境發生變化,原來是森林的地方逐漸退化成稀疏草原風貌,類人猿不得不從樹上下來,開始在地面行走。
由於基因突變,在地上行走的這支類人猿逐漸演化成直立行走的形態,這就是地猿。通過對比四肢行走以及直立行走所消耗的能量,人們發現直立行走所消耗的能量更少,大約只有四肢行走的1/3。
不僅如此,學會了直立行走的人類還學會吃肉類食物,我們知道類人猿主要以樹葉、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然而植物中含有的能量非常少,大約25顆漿果的熱量才能比得上1粒魚籽的熱量。
當人類學會吃肉時,此時人類能夠獲取的能量更多了,也就是說人類有多餘的能量用於發展其他功能了。
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並沒有將能量用於增加肌肉,或者發展出較大的體型,而是用於發展腦容量。這裡多說一句,人類腦容量的增大並不是人類自己控制的,而是基因突變,只是這個基因突變被人類保留了下來。
事實上,人屬有很多成員腦容量都較大,比如:尼安德特人等,但是這些人並沒有發展出文明。
之所以會如此,科學家發現是因為它們與智人的主要區別是:沒有語言。語言的出現,不僅讓人類能夠交流,還能夠總結過往的經驗,比如:總結出湖邊經常出現老虎,以後少去湖邊。智人還能夠通過語言交流群內八卦,判斷出誰可信,誰不可信。總而言之,語言的出現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促進了文明的出現。
但是,語言並不是後天形成的,而是基因突變,所以智人才能夠將腦容量大的優勢發揮出來,並發展出文明。
總結
其實,生物在演化過程中並沒有固定的方向,雖然在我們看來人類出現文明是自然而言的事情。但假如時間能重來,再讓人類按照之前的生存環境重新演化,人類都非常有可能演化不出文明。主要原因就是文明的出現是一系列的巧合,而這個巧合出現的概率非常低,相當於一個人連續中50次大獎,所以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實在是太正常不過。
事實上,恐龍演化出如此巨大的體型也是比較罕見的,如果讓人類演化出像恐龍這樣的體型和形態,概率也非常低,低到連續中50次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