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演化是註定的嗎?恐龍在星球上遊蕩了1.7億年,人屬物種不過200萬年,是什麼阻擋了恐龍創造文明的腳步?
一場下了200萬年的大雨把恐龍送上王座
人類與恐龍有共同的祖先,更確切地說是恐龍與哺乳動物有共祖。5.3億年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海洋中生物多樣性井噴式發展。植物隨著板塊運動,先登陸陸地為生物登岸積蓄能量。
節肢動物結構簡單易於「改造」,最先適應了高氧環境,享用了第一波陸地「福利」,然而較為簡單的基礎註定無緣摘奪王冠。隨著爬行動物的崛起,巨蟲時代草草收場,子孫後代淪為爬行動物後代的食物。
爬行動物崛起,分化出了多種可能性。強者林立,但沒有誰能一手遮天,獸族的祖先合弓綱與龍族的祖先蜥形綱平平無奇。真正決定勝負的是2.3億年前,那場下了200萬年的大雨——卡尼期洪積事件。
當時地球上的大陸都集中在一起,水汽難以進入腹地,各處火山時常爆發,溫度不斷攀升,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物種都朝著抗旱的方向演化,即使是這樣上帝也沒有放下屠刀。
2.32億年前,隨著辛梅利亞板塊的脫離引發了如今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南部的蘭格利亞火山大規模噴發,溫度繼續攀升,海水大量蒸發,不斷在大氣中累積,海洋生物與陸地生物遭受重創。
所謂物極必反,火山持續宣洩長達500萬年後,終於觸碰到了地球的底線。溫度與大氣在某一刻達到了臨界點,氣流失去了原本的秩序,就像開鍋的水,亂成一團,衝進大陸深處,雨水就像封印許久的惡魔,衝出牢籠,對來不及急轉彎的抗旱物種進行死神洗禮。
一類數量只佔5%的蜥形綱動物,似乎偷看了「劇本」,大家紛紛倒下,它們的數量卻在這場大雨中激增,在卡尼期洪積事件之後數量達到了當時地球物種的90%,這類支手遮天的動物就是恐龍。
雞肋的演化,造就龍族霸業
恐龍的崛起源於提前演化出了雙腳直立奔跑,還有越來越長的脖子。雨季來臨之後,原本稀少的草原褪去,植物向高處演化,避免經常泡水的同時相互爭奪著經常被烏雲覆蓋的陽光,以裸子植物為主的森林快速出現。當「草」從地上升高到樹上,大量食草動物滅絕了,趴在地上,脖子短,無法抬頭的動物滅絕了,消化不了裸子植物的也滅絕了,以這些草食動物為生的掠食者也滅絕了。恐龍則利用原本「雞肋」的優勢,慢悠悠地享用地球上最好的食物,快速佔據了所有生態位的空缺。
獸族祖先只能獲取到少量能量,留下了體型較小的物種。它們只能在夜間出行,在樹上與洞穴裡苟活。恐龍再無敵手,內部相互競爭著。充足的食物使它們體型增大,而食肉恐龍為了吃植食性恐龍只能跟著變大,植食性恐龍為了不被食肉恐龍吃也只能再變大,這個遊戲它們無趣地玩了1.7億年,文明根本找不到入場的方向。
文明是累贅
文明意味著大腦佔比要達到身體的2%,會讓脖子細長的恐龍犯「低頭症」。像霸王龍這類食肉動物,守著遍地的食物,生存起來絲毫不「費腦」。大腦雖然只佔2%卻需要消耗20%的總能量。從進化論角度,這是不利於物種發展的,對於生態來說也是不小的變動,沒有強大的外界定向因素難以驅動這種演化。
最關鍵的是大腦的發展一開始並無法從根本上提升恐龍的生存優勢,因為頂級掠食者已經是當時最優的配置。一些能量消耗較少的恐龍或許有這種可能,但是驅動力不足,演化緩慢。科學家經過分析發現大腦佔比大的恐龍體型都不大,例如目前已知最聰明的恐龍是小型獸腳類的傷齒龍。
人類是從狹縫中崛起的,有足夠的驅動力,有特定的環境因素與特定的自身因素,還有偶然的基因突變。由於東非森林變草原,古猿只能從樹上下來,卻沒有尖牙利爪與其他野獸抗衡。自身缺乏攻擊性,只能依靠外物,依靠人數,配合。缺少食物,我們只能改變食性,食用蛋白質,反而間接發育了大腦,同時大腦的發育也使我們更容易獲得食物,智力的發展形成正反饋。
無論是人類、恐龍、微小的細菌都在不斷追尋同一個目標,那就是生存與繁衍。一切生物的演化並沒有特定的方向,更沒有巔峰,也不需要高屋建瓴,只有隨機的適應,當小行星來臨,食物匱乏,弱小的恐龍反而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