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證據表明,地球這顆藍色星球已經誕生了46億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無數物種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其中有構造簡單的原核生物,也是構造複雜的真核生物。
隨著環境的一次次劇變,眾多物種也在來來回回的輪迴更替著,但總歸還保持著繁茂的狀態。
如果要問曾活躍在地球舞臺上的物種中,哪個物種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恐龍。
經過近百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對恐龍這種物種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不僅知道了它們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一次隕石撞擊,還知道了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時間。
要知道即便從古猿時期算起,人類出現在地球也不過幾百萬年的時間,和恐龍1.6億年的漫長時間比起來是極為短暫的。
然而就是在這極為短暫的時間裡,人類卻產生了智慧、建立了文明,甚至還登上了月球,成為地球上第一個能夠跨天體活動的生物。
所以許多人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恐龍1.6億年都沒產生智慧,人類卻幾百萬年就產生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巧合嗎?
實際上,由於「實驗室理論」的盛行,許多人猜測地球實際上是外星人的實驗室,而地球上的生物則是他們的「小白鼠」,恐龍滅絕事件也因此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因為很多人懷疑恐龍滅絕並沒有那麼簡單,畢竟正是恐龍的滅絕,才有了後來哺乳動物的興盛、人類的出現,所以恐龍1.6億年沒產生智慧,人類卻在幾百萬年內建立了文明,這背後肯定有著某種力量在操控。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能許多人不知道,人類能夠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產生智慧,繼而建立輝煌的人類文明,跟「幸運」是脫不開干係的。
比如科學家們發現人類曾數次瀕臨滅絕,其中一次發生在100萬年前。當時現代人類的祖先僅剩40個左右。
也正是在這時,因為近親繁殖的關係,人類的12號和13號染色體發生了神奇的融合,染色體個數從原先的24變成了23。
這次的變異對人類來說是幸運的,因為它沒有帶來不好的影響,反而讓人類和猿類徹底分道揚鑣。
如果沒有這次變異,人類祖先可能和猿類還不能完全生殖隔離,長此下去人類可能徹底被猿類同化,變成一種新的猿類,也就沒有後面的現代人什麼事了。
不過,演化道路布滿荊棘,光靠「幸運」當然是不夠的,人類能走到今天也離不開自身的不懈努力。
比如為了努力適應自然,人類學會了如何辨別災害天氣;努力改造自然,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建造了遮風擋雨的房子、縫製了禦寒保暖的衣裳。
自身的努力加上足夠的幸運,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人類成為地球霸主也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和人類統治地球是一種必然一樣,恐龍1.6億年沒有產生智慧,其實也是一種必然,而這種必然主要源自於恐龍和自然的雙重選擇。
從各地出土的化石中可以看到,恐龍的體型大多數是龐大的,這也意味著他們在當時的時代根本沒有天敵,就像現在的藍鯨一樣,幾乎沒有生物能夠威脅到成年的藍鯨。所以如果硬要說出一個天敵的話,那恐龍的天敵只能是大自然本身。
由於已經站到了當時食物鏈的頂端,它們根本不用考慮躲避或者抵禦天敵,更不用考慮如何捕獵,因為沒有生物是它們的對手。
如果用非常通俗的話來說,那麼五個字就能總結和概括恐龍當時的情況——出道即巔峰。
我們都知道,生物演化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為了讓種群更好的延續,在強大的身體就能解決一切的情況下,「智慧」對恐龍根本沒有任何用處。
但是人類則不一樣,首先人類的身體跟恐龍比起來是天差地別的,孱弱的身體讓人類無法跟同時期任何大型野獸肉搏,所以為了生存下去人類只能「抱團取暖」。
而被恐龍壓迫1.6億年之久的哺乳動物,為了避免與恐龍面對面競爭,它們選擇夜間進行捕食活動,這也促使它們演化出了恆溫的生理特性。
恆溫動物代謝率通常很高,這讓它們擁有了更發達大腦的基礎,人類作為哺乳動物中的佼佼者,大腦結構更是複雜。
複雜的大腦讓人類具有了思考和創造的能力,由於沒有野獸的尖牙,為了獵取食物人類只得製造出各種武器,由於體表沒有厚厚的毛髮,人類只能通過製造皮衣禦寒保暖。
就這樣,隨著人類工具的不斷更新和先進,捕獵帶來的傷亡越來越少,食物獲取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智慧」帶來的好處越來越明顯,也從根本上奠定了人類未來的演化方向。
總結一下,恐龍之所以最終沒有演化出智慧,是因為智慧對它們來說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它們生存靠強悍的體魄就可以。
而人類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智慧,一方面得益於哺乳動物的生理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不斷發明和改造工具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智慧」能夠讓人類更好的生存下去,人類需要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些年出土的遠古人類頭骨逐漸增多,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現代人類的腦容量其實是不如遠古人類的。
當然了,腦容量縮小並不意味著我們比遠古人類笨,因為在沒有大變動的情況下,人腦就像晶片一樣,科技越發達晶片的體積越小,而體積小意味著功耗小,它的性能就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