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提到地球的統治者,除了人類,每個人想到的可能就是恐龍了。人類在200萬年的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產生了文明,可是恐龍在地球上也生活了上億年,為什麼沒有產生同樣的文明呢?
什麼是文明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文明?
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高級階段,文明是使智慧生物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
判斷一個種群是否產生文明,我們大致從這幾個方面來衡量,如城市的建立,符號的使用、利益文化等。而城市的建立則是判斷文明存在最基本的條件。
文明的本質
一個物種能否產生文明就是要看它們是否存在集體學習的能力。集體之間的互相學習,讓學習到的經驗能夠在種群之間流動,同時通過傳承不斷地傳遞給後代,保證了種群進化的效率。
經驗與技能的積累能夠讓種群在進化中一直保持著有利地位,而經驗之間的不斷相互連結就是人類智慧的形成。這也意味著人類需要更大的腦容量去接納更多的信息。因此文明的產生最終表現為大腦的進化。
人類為何進化出如此發達的大腦
進化的目的不是為了產生發達的大腦,更不是為了產生文明,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人類之所以能夠進化出如此發達的大腦,是源於當時生存環境的複雜性以及群居生活的狀態。
生存環境的複雜性
人類當時生活的環境,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新生代。植物多樣性的爆發式增長,讓能夠產生毒素的植物種類也變得更加豐富,這種狀況不得不讓大腦面對更大的選擇性壓力。為了採摘植物果實,人類也不得不協調四肢去攀爬得更高,這對大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大陸的漂移也增加了環境的複雜性。人類誕生的時代是地球大陸分開最嚴重的時代。分離的大陸產生了不同的氣候條件以及相對獨立的生物圈,這也增加了環境的複雜性。
群居生活的狀態
群居生活相比獨居生活,就是讓生物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這種經驗的分享就要求智力在其中起一定的作用,也要形成一定的社會結構。只有大腦得繼續進化,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
恐龍為什麼沒有進化出發達的大腦
之前也講到,進化的目的就是找出在當前環境中適合生存的最佳方案。恐龍能夠長時間的統治地球,就說明它已經適應了當時的環境,沒有再讓身體變複雜的必要。
恐龍生活的時代,裸子植物生長茂盛,植食性動物和肉食性動物都有著豐富的食物,因此只需依靠巨大的體型就能碾壓一切,對於智力的需求遠遠小於靈長類。大腦的進化對於它們來說完全是累贅。
要知道,人類進化出最聰明的大腦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包括漫長的童年、匱乏的體力以及放棄保溫而強化散熱的體毛分布。大腦是人體內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據測算,大腦每天要消耗掉肝臟儲存血糖的75%,耗氧量達到全身的20%。
人類之所以能夠產生文明,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大腦的進化,而這一切結果產生都是自然環境導致的。其實人類大腦的進化並不是來源於200萬年前,從靈長類進化到南方古猿,這個時期腦的進化已經相當發達了。人類能夠有如今發達的大腦,也經過了靈長類到猿類漫長的時間積累,才有了最後200萬年人類文明的爆發。
不管是恐龍的世界還是人類的世界,並不是每個種群自己創造的,一切其實都是自然的手筆。背後的邏輯很簡單,那就是生存,恐龍依靠體型,人類依靠智慧文明。
往期回顧:
核電站的重水是什麼水,它可以日常飲用嗎?是不是還有輕水?
四維空間為什麼不是三維空間加上時間?這兩件事情你可能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