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爬行動物,而其中,有一種被稱為恐龍,它們生活在地球上將近1.6億年,經過漫長的發展,誕生了非常多的種類,如可怕的雷克斯龍、特暴龍、蠻龍等肉食類恐龍以及腕龍、梁龍等植食性恐龍。
它們有的體型龐大,有的體型很小,分布範圍廣闊,幾乎覆蓋於整個地球陸地,因此,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恐龍是當時的地球上當之無愧的統治者,如果不是一場意外的話,恐龍或許會繼續存在下去,進而影響到哺乳動物的存在。
自恐龍消失後,地球經過數千萬年的演變,又迎來了新一代的地球統治者,這一次它們的名字叫做人類。人類通過大約200萬的進化,在現代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不僅僅是在陸地上,就連海洋、天空都有我們人類的蹤跡,甚至,連太空也逐步被人類所涉足。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人會把恐龍和人類放在一起對比,並產生疑問,認為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短,為什麼卻會比恐龍更早孕育出為文明?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原因在於恐龍和人類本身處於的層面不同。恐龍誕生的時候,正好是在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之後,這個時候的地球萬物重新復甦,爬行動物中的佼佼者已經消失,新出現的恐龍順勢成為了爬行動物中的一霸,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擁有很多資源,而且,在那麼一段時間中,它們沒有天敵會威脅它們的存在。
而反觀人類就沒有那麼順利,人類誕生的時候,地球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大型肉食動物,這些動物時時刻刻都在威脅人類的存在,當時,人類沒有強大的體型和力量作為依靠,只能求取自保。但正因為這種環境,讓人類走上了一條發掘智慧的演變道路。
人類為了防禦天敵,會選擇群居,一同狩獵,而這種方式無疑是加強了人類對大腦的應用,相比起其餘用武力獲取食物的動物,人類充分使用大腦的方式讓他們比其餘動物更有機會贏得進化。
所以,從以上的論述來看,恐龍和人類本身就屬於不同的階級,前者屬於一出生就掌握資源的,而後者是屬於慢慢打拼出來的,但遇到災難的時候,安逸的恐龍自然被滅絕,而人類遇到困難時,卻善用智慧去解決,所以,才能一直存活下來。
環境的不同對一種生物產生文明有著很大的關鍵,但更為重要的,是它有沒有充分利用大腦,人類就是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的開發大腦,最終讓自己越來越強。
古生物學家研究過恐龍的化石,結果發現,它們的腦容量非常的小,這說明它們就是不愛動腦的動物,這其實也很正常,畢竟恐龍本身的體型很大,為了維持體型上的消耗,已經需要不斷進食,而如果還要再開發大腦的話,就需要更多的食物,但這是恐龍無法完成的,也是當時的地球無法供應的,所以,恐龍的腦容量低,無法產生智慧,甚至無法孕育出文明,也是非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