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盛行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但是現在我們看不到恐龍了。因為它們已經滅絕了。為何恐龍如此滅絕?
這次我想介紹一下恐龍時代和滅絕的原因。
在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居住在地球上。這是每個時代及其發生的變化的摘要。
三疊紀地球
三疊紀是大約240-2億年前的地質時代。在三疊紀地球上,出現了恐龍,翼龍,鱷魚和烏龜,並且爬行動物繁盛。據說,第一個哺乳動物,我們的祖先,也是在三疊紀時期出生的。
爬行動物也進入了海洋,魚類也出現了。三疊紀時期是恐龍和大型爬行動物的開始。
三疊紀的大滅絕
但是,三疊紀末期(恐龍時代的開始)發生了大規模的滅絕。由於火山活動增加,大量熔巖在地面上噴發。
這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包括溫度上升和海水酸化。此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量突然增加,氧氣濃度大大降低。
三疊紀生物大滅絕是無法想像的,據說地球上76%的生物已經滅絕。但是,一些在這種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恐龍已經成長為巨人,以填補空白的生物學地位。在侏羅紀時期,恐龍變得更加繁榮。
侏羅紀地球
侏羅紀時期是指距地球約200至1.45億年前的地球,被稱為「恐龍時代」。在侏羅紀時期,在三疊紀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恐龍繁盛,還出現了諸如始祖鳥之類的原始鳥類。除動物外,植物也在多樣化,植被也出現了。
在這個侏羅紀時期沒有發生大滅絕,這是恐龍的天堂。
白堊紀地球
白堊紀時期是指大約1.45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並且是三疊紀和侏羅紀之後中生代時期的最後地質時代。據說在溫暖潮溼的氣候中海水溫度很高。
在地面上,大型爬行動物(如恐龍和鱷魚)位於生態系統的上層,並在侏羅紀時期盛行。
在恐龍中很流行的霸王龍和三角龍也是代表白堊紀的恐龍。在天空中,隨著鳥類的多樣化,小型翼龍下降了,大型的格查爾科動物和翼龍生活在那裡。
在此期間,哺乳動物也多種多樣,有袋動物也出現了。侏羅紀時期之後,龍,魚龍和魚在海中繁盛。
白堊紀大滅絕
大規模滅絕也發生在白堊紀晚期。它的滅絕規模是所有物種滅絕的70%。長期統治地球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由於白堊紀的大規模滅絕而從地球上消失了。
除恐龍外,許多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也已滅絕。自志留紀以來,一直生活在海中的亞族無法倖免於此。
恐龍滅絕的原因
據說恐龍長時間滅絕的原因是隕石碰撞。但是,現在認為還有其他多種因素導致滅絕。
這是一些最常見的原因。
隕石的碰撞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了白堊紀形成的火山口。從該隕石坑推斷出的隕石直徑約為180毫米。
隕石撞擊的影響是巨大的,相當於廣島原子彈能量的30億倍。
在隕石撞擊時,一個表面被燒掉了,地層瞬間變了幾十米,導致了幾公裡高的海嘯。由於灰燼覆蓋了大地而失去了陽光,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這樣,地球的生態系統被破壞了。
火山活動的激活
眾所周知,隕石的撞擊增加了地球內部的巖漿室並激活了火山活動。據認為,噴發導致大量的熔巖和有毒氣體排放,對恐龍造成致命傷害。
海洋酸化
隕石的撞擊產生的硫酸融化入大海,酸化了大海。大氣中的硫酸氣體也會引起酸雨。結果,海洋已經酸化了幾年,據說已經破壞了食物鏈。
地磁消失理論
眾所周知,地球上已經發生了磁極的反轉。在該磁極反轉期間,覆蓋地球的地磁暫時消失。地磁有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宇宙射線、放射能、太陽風的影響的作用,在這期間,對恐龍們有害的宇宙射線等將直接射入地球。
二氧化碳濃度的減少
在白堊紀,被子植物繁殖,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大量二氧化碳。在白堊紀中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現在的18倍,而到了後期,二氧化碳減少到了現在的1/6。
植物的變化
在白堊紀,被子植物多樣化。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會使食草恐龍少食植物,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如果草食動物的數量減少,則食肉恐龍的數量應相應減少。
全球冷卻
地球的冷卻也是恐龍滅絕的原因。據說大型爬行動物(例如恐龍)比哺乳動物更不容易感冒。據說侏羅紀和白堊紀氣候溫暖,地球的平均溫度比今天高出十度以上,但是在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晚期,平均溫度下降了七度。
溫度對生物體的影響很大,爬行動物恐龍也不例外。
據說由於這些因素,恐龍已經滅絕了。但是,恐龍滅絕是在大滅絕後的70萬年的地層中發現的,它們可能在大滅絕後存活了一段時間。